高一下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聚氯乙烯(PVC),可用作食品包装袋
B. 聚丙烯腈纤维(腈纶)不属于化学纤维
C.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D. 天然橡胶硫化后由线性结构变成网状结构,强度和韧性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A.聚乙烯可用作食品包装袋,聚氯乙烯含有氯元素不可用作食品包装袋,A错误;
B.聚丙烯腈纤维(腈纶)为有机合成材料,属于化学纤维,B错误;
C.碳纤维为碳单质,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C错误;
D.天然橡胶硫化后由线性结构变成网状结构,结构的改变使得其强度和韧性增强,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乙炔的结构式:H—C≡C—H
B. 乙烯的球棍模型:
C. 一氯甲烷的电子式:
D. 丙烷的空间填充模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炔含有碳碳叁键,其结构式为H—C≡C—H,故A正确;
B.乙烯结构简式为CH2=CH2,球棍模型为,故B错误;
C.一氯甲烷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3,为其球棍模型,而非空间填充模型,故D错误;
故选A。
3. 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苯分子中含有C=C双键数目为3NA
B. 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2NA
C. 1mol乙烯和乙醇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分子数为3NA
D. 常温常压下,17g羟基含有的电子总数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苯分子中没有C=C双键,故A错误;
B. 标准状况下,CCl4不是气体,无法计算含有的共价键数目,故B错误;
C. 乙烯和乙醇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C2H4、C2H4·H2O,耗氧量相同,1mol乙烯和乙醇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时消耗O22+ mol =3mol,分子数为3NA,故C正确;
D. 羟基电子式为,常温常压下,17g羟基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电子总数为,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B,使用气体摩尔体积需要注意:①对象是否为气体;②温度和压强是否为标准状况。
4. 已知某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分别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进行一定需要加热或点燃
B. 该反应若生成,则放出的热量为
C. 生成键放出能量
D. 该反应断开化学键消耗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吸热反应都需要在加热或点燃才能进行,选项A错误;
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若生成2 molAB2(g),吸收的热量为(E1-E2) kJ,选项B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形成2 mol AB2(g)时,会产生4 mol B-A键,此时会放出E2 kJ能量,则形成2 molB-A时放出E2 kJ能量,选项C错误;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该反应断开化学键消耗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5. 如图所示,在光照条件下,将盛有CH4和Cl2的试管倒扣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B. 试管内的黄绿色变浅
C. 试管中液面上升至试管顶部
D. 试管内出现少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试管壁出现的油状液滴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混合物,不溶于水,为油状液滴,故A不符合题意;
B.氯气与甲烷反生反应,逐渐被消耗,生成无色物质,黄绿色变浅,故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生成了一氯甲烷为气体,故液面不会上升至试管顶部,故C符合题意;
D.CH4和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Cl,HCl遇水形成的白色的酸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对反应来说,下列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A为固体,不能表示反应速率,B中v==;C中v==0.25;D中v==0.2,显然B中比值最大,反应速率最快,故选B。
7. 某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测定Zn片区域的温度,绘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Ⅱ溶液中的氢离子向铜片移动
B. 装置Ⅰ、Ⅱ中铜片上均发生还原反应
C. 装置Ⅰ、Ⅱ中温度变化曲线完全一致
D. 装置Ⅱ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装置Ⅰ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装置Ⅰ没有形成闭合电路不是原电池装置,装置Ⅱ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且形成闭合电路为原电池装置;
【详解】A.装置Ⅱ中锌较活泼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铜为正极;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迁移,故溶液中的氢离子向铜片移动,A正确;
B.装置Ⅰ中铜片上没有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
C.装置Ⅱ中化学能大部分转化为电能,转化为热能部分较小,故两者温度变化曲线不一致,C错误;
D.原电池的形成促进反应速率的加快,故装置Ⅱ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装置Ⅰ快,D错误;
故选A。
8. 实验室用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右侧试管中饱和Na2CO3溶液可除去产品中混有的乙酸、乙醇
B. 右侧试管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
C. 加入过量乙醇,可使乙酸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酯
D. 实验前先加入乙醇,再缓缓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右侧试管中盛放的是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溶解乙醇、消耗乙酸,同时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故A正确;
B.乙醇和水互溶,乙酸还可以和碳酸钠反应,所以右侧试管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故B正确;
C.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是可逆反应,即使加入过量乙醇,也不可能使乙酸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酯,故C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实验前先加入乙醇,再缓缓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故D正确;
故选C。
9. 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1H12O3
B. 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该有机物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D.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得其分子式为C11H12O3,故A正确;
B.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C.分子含有饱和碳原子,为四面体结构,故该有机物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故C错误;
D.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羧基,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0. 在120℃时,1L某烃在aLO2中完全燃烧,得到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为(1.5+a)L,则该烃可能是
A. 甲烷 B. 乙烷 C. 乙烯 D. 乙炔
【答案】B
【解析】
【详解】烃燃烧通式为CxHy+(x+y)O2xCO2+y H2O;120℃时,该气态烃与aLO2在120℃时完全燃烧气体体积增大,且体积增大1.5L,设该烃的分子式为,列式可得,所以,只要氧气的量满足条件,在题给条件下,该烃可能是、、、、、中的任一种。
故选B。
11. 下列探究乙醇的有关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酒精试样中加入少量白色无水CuSO4粉末,搅拌,试样颜色变蓝 酒精试样含有水
B 在乙醇燃烧火焰上方罩一冷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另罩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沉淀 乙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 将灼烧后表面变黑的螺旋状铜丝伸入约50℃的乙醇中,铜丝能保持红热一段时间 乙醇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D 1mol乙醇与足量的Na作用得0.5molH2 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的五个结晶水的硫酸铜为蓝色,硫酸铜不与酒精反应,可以用无水硫酸铜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如有水,出现蓝色晶体,A正确;
B.在乙醇燃烧火焰上方罩一冷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乙醇含有H元素,另罩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乙醇含有C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O元素,B错误;
C.将灼热后表面变黑的螺旋状铜丝伸入约50℃的乙醇中,铜丝能保持红热一段时间,说明反应放热,C正确;
D.在1mol乙醇中加入过量的金属钠充分反应,收集到0.5mol气体,说明乙醇分子中有1个氢原子与氧原子相连,其余与碳原子相连,D正确;
故答案为B。
12. 在同温同压下,一定量的某有机物和过量反应得到氢气,另一份等量的有机物和足量的溶液反应得到二氧化碳,若,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能够与钠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酚羟基和羧基,能够与NaHCO3反应的只有羧酸,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一定量的有机物和过量反应得到氢气,说明分子中含有或,另一份等量的该有机物和足量的溶液反应得到二氧化碳,说明分子中含有,反应关系式为,,以及,若在同压下,,说明该有机物的分子中含有和的数目相等,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3. 某小组利用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探究反应条件对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反应温度/℃ 溶液 稀
V/mL c/(mol/L) V/mL c/(mol/L) V/mL
① 25 10 0.1 10 0.1 0
② 25 5 0.1 10 0.1 x
③ 50 10 0.1 5 0.2 5
④ 50 10 0.1 10 0.1 0
A. 可通过产生浑浊的时间判断反应的快慢
B. ①④两组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①③两组实验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x=5,①②两组实验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溶于水,一般通过产生单质沉淀即产生浑浊的时间来判断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其他条件不变时,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控制单一变量法可知,应选择温度不同,浓度相同的两组实验,即实验①④,故B正确;
C.实验①和实验③中只有温度不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错误;
D.选择实验①和实验②探究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了保证混合后硫酸的浓度相等,需保证混合后溶液的体积相等,即为总体积为,则,即,故D正确;
故选C。
14. 近期新冠二阳呈上升趋势,同学们要做好防护。布洛芬片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洛芬分子结构中含2种官能团
B. 布洛芬和苯甲酸()互为同系物
C. 在Ni催化作用下,1mol该物质最多可消耗4molH2
D. 布洛芬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时,其一氯代物有4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A.布洛芬分子结构中含羧基1种官能团,故A错误;
B.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布洛芬和苯甲酸()均含一个苯环,均有一个羧基,相差6个CH2,互为同系物,故B正确;
C.苯环能和氢气加成而羧基不能,故在Ni催化作用下,1mol该物质最多可消耗3molH2,故C错误;
D.布洛芬苯环上有2种氢,则布洛芬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时,其一氯代物有2种,故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8分。
15.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4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标准状况) 100 240 464 576 620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___________min(填“0~1”“1~2”“2~3”“3~4”或“4~5”),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求3~4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_(设溶液体积不变)。
(2)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等体积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你认为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KNO3溶液 B. KCl溶液
C. 蒸馏水 D. CuSO4溶液
(3)某温度下在4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
B.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D.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E.生成1molY的同时消耗2molZ
③2min内X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3 ②. 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且盐酸浓度较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快 ③. 0.25mol·L-1·min-1 (2)AD
(3) ①. 3X(g)+Y(g)2Z(g) ②. BD ③. 30%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氢气的体积变化为:0~1时间段为100mL,1~2时间段为140mL,2~3时间段为224mL,3~4时间段为112mL,4~5时间段为44mL,从而得出反应速率最大为2~3min。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初始阶段随着反应进行放热,温度升高且盐酸浓度较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快;
②3~4min时间段,氢气的体积变化为112mL,则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为=0.25mol L-1 min-1;
【小问2详解】
A.加入KNO3溶液后,发生的是锌与稀硝酸的反应,锌与硝酸反应不生成氢气,不可行,A符合题意;
B.加入KCl溶液,KCl不影响反应速率,相当于加入蒸馏水,所以可减慢反应速率,B不符合题意;
C.加入蒸馏水,c(H+)减小,但n(H+)不变,所以可减慢反应速率,C不符合题意;
D.加入CuSO4溶液,反应生成铜,铜和锌形成原电池使得反应速率加快,不可行,D符合题意;
故选AD。
【小问3详解】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X、Y的物质的量不断减小,Z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最终反应物都有剩余,则反应可逆;依据5分钟内的物质的量变化,可确定X、Y、Z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6:0.2:0.4=3:1: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X(g)+Y(g)2Z(g)。
②A.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是平衡前都存在的关系,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所以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时,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呈气态,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
D.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平衡状态,D符合题意;
E.生成1molY的同时消耗2molZ,反应进行的方向相同,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E不符合题意;
故选BD。
③2min内X的转化率为=30%。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其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正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为了验证Fe2+与Cu2+氧化性强弱,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若开始时两极质量相等,当导线中通过0.2mol电子时,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_______。
(3)乙醇燃料电池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乙醇(CH3CH2OH)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电池工作时,c入口处对应的电极为_______(填“正”或“负”)极,b处入口的物质为_______
②工作一段时间后,当2.3 g乙醇完全反应生成CO2时,外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
【答案】(1) ①. ; ②. 增大;
(2) ①. ③; ②. ; ③. 12g;
(3) ①. 正; ②. 乙醇或CH3CH2OH; ③. 0.6NA。
【解析】
【分析】在原电池正极上氧化剂得到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在负极上还原剂失去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结合电极金属活泼性和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方向,可以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根据氧化或还原半反应原理,结合溶液中的介质即可写出电极反应,电极区pH变化一般取决于电极反应,电解质溶液的pH变化一般取决于总反应,根据原电池两极转移电子守恒进行有关计算。
【小问1详解】
根据铅酸蓄电池的总反应可判断铅作负极和还原剂,硫酸根与铅离子结合为沉淀,则铅酸蓄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正极反应为,则正极区pH增大;
【小问2详解】
验证Cu2+氧化性大于Fe2+,则原电池反中铁作负极,正极为不活泼金属或惰性电极,电解质溶液为铜盐,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装置③,正极的电极反应式,装置①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当导线中通过0.2mol电子时,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
【小问3详解】
氢离子向右移动,则左侧为负极,b处进入的是乙醇;右侧是正极,c口通入氧气或空气;2.3 g乙醇完全反应生成CO2时,外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 。
17.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石蜡油制得,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模拟该工业过程制备乙烯,并探究它的化学性质。
(1)加入药品之前的操作为___________。
(2)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产物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C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D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可知,除去甲烷中乙烯的方法是___________。
A. 将气体通入水中
B. 将气体通过装溴水的洗气瓶
C. 将气体通过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
D. 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5)乙烯相互加成可以制得日常生活使用的高分子塑料PE,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 ①. CH2=CH2+Br2→CH2BrCH2Br ②. 1,2-二溴乙烷
(3) ①.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 CO2+Ca2++2OH-=CaCO3↓+H2O (4)B
(5)nCH2=CH2
【解析】
【分析】装置A中对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加热,产生的乙烯通到B中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乙烯能被C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能被D中澄清石灰水吸收,乙烯不溶于水,装置E用于收集乙烯。
【小问1详解】
该实验有气体参与反应,因此加入药品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小问2详解】
B中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
【小问3详解】
乙烯中含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C装置中的现象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两者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D中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Ca2++2OH-=CaCO3↓+H2O。
【小问4详解】
A.甲烷和乙烯均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将气体通入水中,不能除去甲烷中的乙烯,A错误;
B.甲烷不与溴水反应,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将气体通过装溴水的洗气瓶,能除去甲烷中的乙烯,B正确;
C.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烯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将气体通过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但不能除去甲烷中的乙烯,因为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C错误;
D.甲烷和乙烯均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不能除去甲烷中的乙烯,D错误;
故选B。
【小问5详解】
乙烯中含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CH2=CH2 。
18. 已知: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产物之一,其产量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下列是有机物A~G之间的转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2)E是一种具有香味的液体,由B+D→E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3)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下列关于G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能使溴水褪色
③G不是纯净物
④等质量的A与G,充分燃烧消耗一样多的O2
(4)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随队医生即对准受伤部位喷射物质F(沸点12.27℃)进行应急处理。写出由A制F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E的同分异构体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写出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任写一种)
【答案】(1) ①. 碳碳双键 ②. CH3CHO
(2) ①. ②.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3)③④ (4)CH2=CH2+HClCH3CH2Cl
(5)CH3CH2CH2COOH、(CH3)2CHCOOH
【解析】
【分析】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产物之一,其产量常用于衡量一个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则A是乙烯;由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可知,催化剂作用下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则B为乙醇;在铜作催化剂作用下,乙醇和氧气共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则C是乙醛;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则D为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和乙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E是乙酸乙酯;一定条件下,乙烯和氯化氢发生加成生成氯乙烷,则F为氯乙烷;一定条件下,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则G为聚乙烯。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A为乙烯,其官能团碳碳双键;C为乙醛,结构简式为CH3CHO;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B+D→E的反应为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和乙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G是聚乙烯;
①聚乙烯不含有不饱和键,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①错误;
②G不含有碳碳双键,不能使溴水褪色,②错误;
③高分子化合物中的链节不确定,故G不是纯净物,③正确;
④A与G的最简式相同,则等质量的A与G,充分燃烧消耗一样多的氧气,④正确;
故选③④;
【小问4详解】
由分析可知,由A制F的反应为一定条件下乙烯和氯化氢发生加成生成氯乙烷,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2=CH2+HClCH3CH2Cl;
【小问5详解】高一下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说法正确是
A. 聚氯乙烯(PVC),可用作食品包装袋
B. 聚丙烯腈纤维(腈纶)不属于化学纤维
C.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D. 天然橡胶硫化后由线性结构变成网状结构,强度和韧性增强
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乙炔的结构式:H—C≡C—H
B. 乙烯的球棍模型:
C. 一氯甲烷的电子式:
D. 丙烷的空间填充模型:
3. 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苯分子中含有C=C双键数目为3NA
B. 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2NA
C. 1mol乙烯和乙醇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分子数为3NA
D. 常温常压下,17g羟基含有的电子总数为
4. 已知某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分别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进行一定需要加热或点燃
B. 该反应若生成,则放出的热量为
C. 生成键放出能量
D. 该反应断开化学键消耗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5. 如图所示,在光照条件下,将盛有CH4和Cl2的试管倒扣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B. 试管内的黄绿色变浅
C. 试管中液面上升至试管顶部
D. 试管内出现少量白雾
6. 对反应来说,下列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 B.
C. D.
7. 某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测定Zn片区域的温度,绘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Ⅱ溶液中的氢离子向铜片移动
B. 装置Ⅰ、Ⅱ中铜片上均发生还原反应
C. 装置Ⅰ、Ⅱ中温度变化曲线完全一致
D. 装置Ⅱ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装置Ⅰ慢
8. 实验室用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装置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右侧试管中饱和Na2CO3溶液可除去产品中混有的乙酸、乙醇
B. 右侧试管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
C. 加入过量乙醇,可使乙酸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酯
D. 实验前先加入乙醇,再缓缓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9. 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1H12O3
B. 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该有机物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D.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
10. 在120℃时,1L某烃在aLO2中完全燃烧,得到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为(1.5+a)L,则该烃可能是
A. 甲烷 B. 乙烷 C. 乙烯 D. 乙炔
11. 下列探究乙醇的有关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在酒精试样中加入少量白色无水CuSO4粉末,搅拌,试样颜色变蓝 酒精试样含有水
B 在乙醇燃烧火焰上方罩一冷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另罩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沉淀 乙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 将灼烧后表面变黑的螺旋状铜丝伸入约50℃的乙醇中,铜丝能保持红热一段时间 乙醇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D 1mol乙醇与足量的Na作用得0.5molH2 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
A. A B. B C. C D. D
12. 在同温同压下,一定量的某有机物和过量反应得到氢气,另一份等量的有机物和足量的溶液反应得到二氧化碳,若,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 B.
C. D.
13. 某小组利用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探究反应条件对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反应温度/℃ 溶液 稀
V/mL c/(mol/L) V/mL c/(mol/L) V/mL
① 25 10 0.1 10 0.1 0
② 25 5 0.1 10 01 x
③ 50 10 0.1 5 0.2 5
④ 50 10 0.1 10 01 0
A. 可通过产生浑浊的时间判断反应的快慢
B. ①④两组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①③两组实验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x=5,①②两组实验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 近期新冠二阳呈上升趋势,同学们要做好防护。布洛芬片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洛芬分子结构中含2种官能团
B. 布洛芬和苯甲酸()互为同系物
C. 在Ni催化作用下,1mol该物质最多可消耗4molH2
D. 布洛芬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时,其一氯代物有4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8分。
15.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4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标准状况) 100 240 464 576 620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___________min(填“0~1”“1~2”“2~3”“3~4”或“4~5”),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求3~4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_(设溶液体积不变)。
(2)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你认为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KNO3溶液 B. KCl溶液
C. 蒸馏水 D. CuSO4溶液
(3)某温度下在4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
B.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D.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E.生成1molY的同时消耗2molZ
③2min内X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其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正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为了验证Fe2+与Cu2+氧化性强弱,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若开始时两极质量相等,当导线中通过0.2mol电子时,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_______。
(3)乙醇燃料电池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乙醇(CH3CH2OH)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电池工作时,c入口处对应的电极为_______(填“正”或“负”)极,b处入口的物质为_______
②工作一段时间后,当2.3 g乙醇完全反应生成CO2时,外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
17.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石蜡油制得,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模拟该工业过程制备乙烯,并探究它的化学性质。
(1)加入药品之前的操作为___________。
(2)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产物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C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D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可知,除去甲烷中乙烯的方法是___________。
A. 将气体通入水中
B. 将气体通过装溴水的洗气瓶
C. 将气体通过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
D. 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5)乙烯相互加成可以制得日常生活使用的高分子塑料PE,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18. 已知: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产物之一,其产量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下列是有机物A~G之间的转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2)E是一种具有香味的液体,由B+D→E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3)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下列关于G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能使溴水褪色
③G不是纯净物
④等质量A与G,充分燃烧消耗一样多的O2
(4)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随队医生即对准受伤部位喷射物质F(沸点12.27℃)进行应急处理。写出由A制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