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
C【解析】“抒情含蓄”错。从第三段来看,“感事诗”又被称为“抒情诗”,诗歌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
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可见感事诗并非都是“抒情含蓄”。
2.(3 分)
B【解析】不露声色的“零度纪事”只是纪事诗的叙述方式,并非使诗歌韵味绵长的唯一方式;“直抒胸臆的诗歌
则余味不足”表述过于绝对。
3.(3 分)
B【解析】A 项,《氓》中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并非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并非纪事诗;C 项,《春江花月夜》并
无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非述事诗;D 项,《孔雀东南飞》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
事件做了完整、详尽的叙述,属于故事型的述事诗。
4.(4 分)
①着重突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典型特征:抓住诗中情与事的在场与否及抒叙倾向,区别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鲜明
特点。
②举例论证:以典型诗歌为例,如列举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将不同的诗歌叙事
类型介绍得更为通俗易懂。
③引用论证:引用宋代文论家魏泰,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不同类型诗歌的叙述特征,增强说服力。(一
点 2 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接近即可)
5.(4 分)
不同意。①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看似不露声色,实则以事表情,含蓄蕴藉。②
《石壕吏》的叙事虽偏于纪实,却在看似无情的纪事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情怀,诗
韵绵长。(一点 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
C【解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没有展现独特的民俗风情
7.(3 分)
C【解析】可见老水手对夭夭平等的态度和怜爱的心理,老水手并没有“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
8.(6 分)
如常之处有:静美的自然风光:温和中略带寒意的太阳光,清澈的溪口流水,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朴素的生活
场景:守祠人简单的生活,隔河应答的日常,孩子在河中嬉戏等;温暖的人情关系:老水手和夭夭两人之间彼此关爱
的真情。
变化之处有:社会背景中的变革因素:如福音堂洋人和委员、橘子在各地价格的不同,革命等;人们对待未知变
革的态度:有隐约的恐慌,也有顺其自然的接受。(每点 1分,语言表述 1 分)
9.(6 分)不可行。
(1)剧本的人物语言强调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
(2)本文的人物对话虽能突出人物个性,但缺乏矛盾冲突,全文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不适宜用作剧本台词。(1点 3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
E、K、O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
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梅圣俞”是“予友”的名字,共同做句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
E 处断开;“荫补”是“为吏”的方式,不能断开,所以 K 处断开;“累举进士”与“哲抑于有司”是两件事,所以 O
处断开。
11.(3 分)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C错误,文中“犹从辟书”的“辟”
指征召,《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的“辟”是“批驳”,词义不同。
12.(3 分)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梅圣俞经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
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因果关系错误,原文“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
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人们向他求教和他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13.(8 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
(4 分。第一个“穷”,处境困厄;殆,大概、恐怕;工,工巧;句意 1分)
(2)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4 分。自,从……起;
惊,使……惊叹;长老,年长的人。句意 1分。)
14.(3 分)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1 点 1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遇了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左
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而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
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材料二:
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
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材料三: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志的少,处境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
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蕴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
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究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
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大概越困厄就越能
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
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
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学习了六
经仁义的学说,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
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
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
“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廷发挥作用,做了《雅》、《颂》
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
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
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
写的诗,编成十卷。我曾经特别喜欢圣俞的诗,而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我立刻高兴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起来,
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
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
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庐陵欧阳修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15.(3 分)
D【解析】本句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可惜”的意思是“可爱”,表达作者对一溪风月的喜爱。
16.(6 分)
(1)前后呼应,“解鞍欹枕绿杨桥”与上片“我欲醉眠芳草”句呼应,写出词人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
乐;
(2)以声衬静,“杜宇一声春晓”一句以杜鹃的啼叫衬托出野外春晨的空灵寂静;
(3)以景结情,在物我相融的诗情画意中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以顺处逆(面对逆境的超然与洒脱)的襟怀。
(1点 2分,答到杜宇的典故者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6 分)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酌酒以自宽 吞声踯躅不敢言
(3)(示例)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③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8.(3 分)
①毋庸置疑(众所周知)②艳羡不已(为之倾慕)③潜移默化
19.(3 分)
D【解析】①项表示特定称谓,②项表示引用,③项表示强调,④项表示引用
20.(4 分)
①句中把扎根土地的人比作在一个地方生根的植物,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更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乡土性”特色。(1
点 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21.(6 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
②什么是庑殿顶呢
③水泥防水性能优异
22.(4 分)
明朝后期出现的硬山顶,就是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将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这样既防水,又防止木头腐烂。(第
一处偷换主语,第二处语序不当)
四、作文(60 分)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