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则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9 10:54:4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
知识引入 1
知识引入 2
1、正音
溃退 歼灭 要塞
2、释义
业已:已经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新闻知识:
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 因、经过、结果
4、用简洁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探索 1
第一句话是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人数之多;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写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展现攻势之凌厉;
“横渡长江”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作用: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语言简洁准确
知识探索 2
知识探索 3
知识探索 4
语言揣摩
准确
程度的差别
明确
有气势
“文白夹杂”
新闻知识
知识扩展 1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知识扩展 2
新闻知识 -了解新闻内容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知识总结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以及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知识讨论
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知识总结 1
新闻内容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内容,包括引题、正副题;
导语: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知识总结 2
作业分析——内容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知识总结 3
作业分析——新闻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
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
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
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知识总结 4
作业分析
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 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二十日夜起”开头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接着以嘲笑的口吻说“不料”,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共18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引入 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知识引入 2
新闻的 五个结构
知识引入 3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 考 题
知识扩展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知识扩展 2
问题讨论
知识讨论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标题
标题
主体
导语
标题
导语
主体
主体
主体
主体
知识探索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答疑解惑
知识探索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知识总结 1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知识总结 2
毛泽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知识引入 1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知识引入 2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
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知识扩展 1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知识扩展 2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
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
固了根据地。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
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将军为什
么弃城南逃。
答疑解惑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
知识总结(共22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 闻 两 则
知识引入 1
走进新闻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知识引入 2
新闻文体的主要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引入 3
知识扩展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知识扩展 2
快速朗读课文,了解新闻体裁的要点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
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知识扩展 3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知识扩展 4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导语
渡江概况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标题
知识讨论 1
知识讨论 2
知识讨论 3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相同点:
知识讨论 4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扩展练习 1
②学以致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扩展练习 2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引入
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知识扩展 1
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知识扩展 2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知识扩展 3
知识探索 1
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要求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彩。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知识探索 2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明准确
知识探索 3
品味两则新闻的语言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知识探索 4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
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
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