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二)
教学目标:
1.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 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重点:
能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和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探究不够一个纸条的长的测量方法,加强学生用更小的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古时候,人们没有尺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能看懂图中的测量方法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提示:以什么为测量单位?量了几次?有没有正好量完?测量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
师: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测量单位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借用神奇的纸条再次走进分数的世界,感受测量的乐趣。(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从古人测量的图片引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测量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图片加深学生的单位意识,并体会测量结果是由单位累积形成的。
二、探究新知
1. 初次测量、掌握方法。
(1)出示测量任务:请大家用红色纸条来测量数学书的宽和长,并思考它们各有几个纸条的长度。
提示:先想一想怎么量,再动手测量。
(2)学生动手测量,汇报结果。
a. (数学书的宽边有三个纸条长。)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学生展示测量过程。)
b. 引导:你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让学生体会到由“1”这个单位可以测量出2、3、4……,由此积累创造单位进行测量的初步经验。
师:数学书的长边呢?你是怎么量的?
预设:当学生直接说出时,可以就势引导,引出新的测量单位;当学生没有直接说出时,例如(长边是四个纸条多一些。)…… 及时追问:多多少呢?能不能用准确的数字告诉我?
学生操作并展示。
师:当数学书的剩余部分不能正好量完时,怎么办?
生:将纸条对折、再对折,用其中的一份正好量完。
师:那多出来的部分,你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
生:多出来的部分是的纸条长度。
师:数学书的长边是几个纸条的长度呢?
生:数学书的长边是四个纸条加个纸条的长度。
师:当测量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即的纸条长度。
师:刚才大家用纸条创造出了,想一想:你们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用纸条测量数学书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当“1”不能测量时,能通过把纸条平均分并创建更小的单位进行测量,体会创造单位的价值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创造单位的过程。
2. 小组合作、探究奥秘。
(1)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由“1”可以量出2、3、4等,还可以用平均分成4份,创造出四分之一,然后再去测量,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分数单位?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同样的纸条,把每张纸条的长度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你能继续说下去吗?能说完吗?
像,,……都是分数的标准,叫作分数单位。 (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1”的价值:既可以作为整数产生的基础,也可以作为分数产生的基础。同时,通过将“1”平均分,体会分数单位的产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概念。
探究分数墙知识。
师:老师用这些分数单位搭出了一面墙,想一想,可以起个什么名字呢?
生:分数墙,墙上都是分数。
师:分数墙里,有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小组合作交流。
汇报展示:
预设
(1)3个是1,5个是1。
(2)里有3个,里有2个。
(3)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量就越少,如大于。
(4)将“1”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5)2个等于1个 。
设计意图:“分数墙”作为学生直观认识分数的模型,是本节课的重要资源。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墙中所蕴含的一系列关于分数的知识,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奠定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发现了很多奥秘,那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下面我们一起独立完成练一练2、3、4题。(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像,…都是分数的标准,叫作分数单位。
认识了分数墙。
师:分数墙里还有很多知识,下课之后,请继续探究其相关知识好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分数单位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回顾整理本节课的内容,并将分数墙的知识继续延伸,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