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3 16: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目录
龙的挑战
屠龙大会
“相互协商”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中国
甲午战败,中国该怎么走接下来的路?
1、背景
(1)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意识到,未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2)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3)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一、戊戌维新运动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
历史纵横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
人物: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3)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表现: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②康、梁出逃;
③“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秀深、康广仁被杀
④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4)结果:失败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①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失败原因:
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弱小
客观:守旧势力强大
主观: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5)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
1898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学者在统治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做出的勇敢回应。维新失败后,主动权转移到一个具有传统形式之神秘社团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之中。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思考:费正清书中提到的神秘社团具体是指什么,它是如何兴起的,它在兴起之后又对此后的中国历史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1、原因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3)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垂危,中国人民无法指望清政府承担反帝重任,只能挺身而出。
二、义和团运动
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高潮:抗击八国联军。
图6 义和团
图7 义和团揭帖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评价:义和团运动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策略:
先抚后剿
招抚
铲除
列强的态度:
要求清政府取缔
联合镇压
1.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
(3)7、8月相继占领天津、北京,并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3.过程
《辛丑条约》签订图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
4.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中国古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