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论语
十
二
章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词语及文言句式。
2.学习语录体散文语言精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为学之道”。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壹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孔子
姓名 籍贯 人生经历
人生成就 15岁时
30—50岁
68—73岁
50—68岁
名丘,字仲尼。孔丘、孔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立志于学
为政鲁国,开办私学
周游列国
安居鲁国,理书籍,传文化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被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至圣”,与孟子并称为“孔孟”
(1)政治思想
“仁”(即仁爱、爱人),政治上主张“仁政”。
“礼”(即克己复礼),严以律己且恪守礼法。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孔子思想
作品简介
“四书”:《大学》《论语》 《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内容
文体
作者
解释
论lún:编写
语:言论、对话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语录体
共20篇,492章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地位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四书”之一
《学而》《为政》《雍也》《述而》……
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
特点:亲切、警策、精辟。
语录体
文体知识
《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hào)、程颐(yí)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贰
文意疏通
1.朗读 2.翻译 3. 深层挖掘含义
《论语》十二章
①子 曰:“学而 时 习 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说
连词,表顺承,然后
名作状
按时
通假字:
同“悦”,愉快
温习
古:志同道合的人
今:关系友好的人
从
了解
后面省略了之
生气,恼怒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指人格高尚的人
【赏析】本句为反问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强调了学习方法上要重视温习,多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还要具备“不被了解也不气”的君子之风,增强了语气和气势。
连词,表转折,却
快乐
代词,代学过的知识
第一则
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②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 乎?传不习乎?” (《学而》)《高》T10
孔子的弟子
反省
自身
谋划,商量办法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动作名,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总分结构,强调修身做人方面应该随时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信、习。针对对象的顺序还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交往
介词:替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
连词,表转折,却
名作状,每天
古:多次 今:数词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个人修养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一读shēn,一读cān)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资料补充: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遵从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
法度
【赏析】本句通过自述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层层递进,强调了道德修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同时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连词,表修饰,不译
第三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个人修养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循序渐进)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温习,复习
形作名,学过的知识
动词:做
凭借
【赏析】本句讲学习方法,强调思考的重要性,“知新”必须“温故”,“温故”是基础,“知新”是目的,但不独立思考,却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④子曰:“温 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
形作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省略句,省略代词之,代指前一句
连词,表顺承,然后
第四则
子曰:“温 故 而 知新,可 以 为师矣。” (《为政》)
学过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个)就可以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
“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
“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却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是从
疑惑
【赏析】本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阐明“学”与“思”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是“思”基础,“思”是“学”的升华。强调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出了什么学习方法?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赏析】本句使用了回环往复(反复)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赞扬了颜回的高尚品质,强调人要有精神追求,修身要经得起困苦、贫穷的考验。
⑥子曰:“贤哉,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啊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能忍受
代词,那。代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表判断
语气词,表停顿
表判断,肯定语气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箪(竹桶)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也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的人啊,颜回!”
个人修养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 ,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颜回的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资料补充:
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安贫乐道、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
⑦子曰:“知 之 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知道
不如
喜爱,爱好
名作意动以……为快乐
【赏析】本句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代词:学问
代词:……的人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学习方法
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⑧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名作动:吃
冷水
弯着胳膊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富且贵比如浮动,表现出了孔子在富贵和仁义面前选择仁义,揭示了种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
粗粮
不正当的手段
介词,对,对于
连词,表顺承,然后
代词:代肱
代词:代这
连词,表转折
第八则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用头枕着它,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个人修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述而》)
请简析第八章孔子所阐述的观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连词,表顺承,就
【赏析】要拥有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学习态度。体现出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代词,代“师”
省略句,省略“择”
代词,代善者
代词,代不善者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不一定实指三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
请简析第九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舍弃、放弃
【赏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逝者比如流水,说明自然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起不复返,我们要珍惜现有的一切。
河边。川,河流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谈谈你对第十章的理解。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中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包罗万象。就天地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活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天、地、人如此,因而万事万物皆不例外。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军队
强行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赏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志和帅对比,突出志对于匹夫的重要性。
表判断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却不可改变志向。”
个人修养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 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孔子的弟子
广泛
坚定
【赏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阐明了“仁”产生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中。博学是学习知识,笃志是树立远大志向,切问是虚心求教,近思是多考虑眼前的事,由易及难,有由浅及深,由小及大的思考各种问题。
恳切
仁德
连词,表并列
代词,这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广泛。
恳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坚定。
仁德。
个人修养
怎样理解第十二章中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博学”指广泛学习从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的意思是既要广泛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指学习要既博又专。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合作探究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品德修养
合作探究
1.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示例:
我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最打动我,因为这句话说出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坚定的志向,并为之坚守下去。
深入探究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深入探究
叁
词句积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吾日三省吾身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亦君子乎 4.可以为师矣
5.饭疏食,饮水 6.罔,殆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字3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关系要好的人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义:粗糙;今义:疏通,疏散
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冷、热水
知识归纳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泛表许可或可能
古义:迷惑;今义:蒙蔽,没有
古义:疑惑;今义:危险,几乎
古今异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为
从
wèi,介词,替(虚词)
wéi,动词,成为,做
动,跟从学习
动,顺从
知识归纳
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时
名作状,按时
当时
不亦乐乎
乐之者
乐亦在其中
乐
快乐
以……为乐
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知
动,了解
动,懂得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
三十而立
而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示顺承,然后,就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不译
知识归纳
好知者,乐知者
善者
逝者
者
代词,……的人
代词,……的方面
五十有吾而志于学
于我如浮云
于
介词,在
介词,对,对于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堪其忧
乐亦在其中矣
仁在其中矣
其
代词,他们的
代词,这,那
代词,这
代词,这
代词,……的东西
不亦乐乎
不忠乎
乎
助词,句末,表反问
助词,句末,表疑问
虚词用法
1.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学而时习之
5.吾日三省吾身
6.饭疏食
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作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形作动,以……为快乐
名作状,按时
知识归纳
名作状,每天
名作动,吃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省略宾语“之”,“以之为”
人不知(之)而不愠
省略宾语“之”,代 “自己”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知识归纳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起强调作用。
甚矣,汝之不惠!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知识归纳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你觉得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拓展延伸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论语》中有许多经典篇章具有长远的意义。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学习和生活。
结构梳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勤奋好学
谦虚进取
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