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4 鱼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汉阴期中)一个炎热夏天的早晨,小烨发现池塘里的鲫鱼都浮在水面急促地张合着嘴。他认为这种现象与水温有关,于是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鱼儿浮头是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
B.在10℃时,鲫鱼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最多
C.每个水温条件下都要测3次,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D.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在水中生活,借助鳃吸收水中的氧气,水中氧气含量减少,鱼只能浮出水面获得更多氧气,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在30℃时,鲫鱼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最多,B符合题意。
C.在进行实验时,要进行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2.(2023七下·汉阴期中)研究仿生机器鱼,必然是水下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能够在水下勘探、搜救、海洋垃圾清除等领域看到仿真机械鱼的广泛应用。作为研究的对象鱼具有许多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下列不属于鱼适应水中生活形态结构特征的是( )
A.用鳍辅助游泳 B.身体背部有脊柱
C.用鳃呼吸 D.身体呈梭型
【答案】B
【知识点】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属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特征,A不符合题意。
B.鱼的背部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与水生生活无关,B符合题意。
C.鱼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特征,C不符合题意。
D.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3.(2023七下·汉阴期中)陕西黄河鲤鱼在黄河干流河湾地带的陕北神木、府谷和关中东部的华阴、潼关等市县河段产量最丰,其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在河里捉鲤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挣脱,这是由于其体表生有很滑的黏液。鱼体表黏液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护和减少运动阻力 B.预防人类捕捉
C.防止水分蒸发 D.辅助呼吸
【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体表黏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通过减少与水的摩擦从而减少运动的阻力,不是为了预防人类捕捉。动物角质的鳞片或甲或外骨骼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不是鱼体表黏液的作用,体表黏液也没有辅助呼吸的功能,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鱼体表覆盖着鳞片,能分泌黏液,所以我们摸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让它挣脱,黏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和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
4.(2023七下·姜堰期中)下列有关休渔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海洋濒危生物
B.减少海洋环境污染
C.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
D.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实行休渔期,主要是在鱼的繁殖期,以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故答案为:D。
【分析】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设休渔期、控制网眼的大小等措施,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等。这样可有效控制幼鱼的捕捞,提高渔业资源量,给鱼类提供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防止鱼类种类的减少,利于保护海洋动物的多样性。
5.(2023八下·普宁期中)我们去菜市场买鱼时,在鱼堆中,判断鱼新鲜的诀窍是( )
A.鳞片是否完整 B.体表是否湿润
C.体表是否无伤 D.鳃丝颜色是否鲜红
【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所以如果鱼能保持正常的呼吸也就新鲜,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充满了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颜色鲜红。
故答案为:D。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6.(2023·前郭模拟)为了保证鱼在水里安全过冬,可在鱼塘冰而凿很多孔,这样可使水中( )
A.氧气增多 B.温度增高 C.压力减少 D.污染物减少
【答案】A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的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如果水面完全结冰,水里的鱼就会因缺氧导致窒息死亡,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养鱼池的冰面上总要打许多孔,给水体增加氧气。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作用: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7.(2023七下·定远期中) 小鱼呼吸时,水从口流入,顺着鳃盖后缘流出。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其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分别是( )
A.都增加 B.都减少 C.增加,减少 D.减少,增加
【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观察鱼时,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就是鱼在呼吸,鱼类的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其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分别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鱼类的基本特征, 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鱼类靠鳃呼吸,水从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这是完成了一次气体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8.(2023七下·定远期中) 溴麝香草酚蓝(BTB)溶液遇二氧化碳后会由蓝色变成黄色。为探究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设计如下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缸 乙缸
步骤一 0.1%的BTB溶液500mL 0.1%的BTB溶液500mL
步骤二 不放金鱼 放3条金鱼
步骤三 静置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 溶液呈蓝色 ?
A.对照组是乙缸
B.乙缸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
C.该实验的变量是BTB
D.实验结果说明流出鱼体的水中二氧化碳减少
【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甲组没放金鱼,乙组放入了金鱼,甲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A说法错误。
B、根据题干所述,BTB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乙缸中放入了金鱼,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乙缸中的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B说法正确。
C、该实验要探究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所以,实验变量是金鱼,且两个缸中都放入了相同的BTB溶液500mL,C说法错误。
D、鱼在呼吸过程中释放了二氧化碳,乙缸中的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实验结果说明流出鱼体的水中二氧化碳增加,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鱼类的特征、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鳃里面有鳃丝内含毛细血管,水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使水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在探究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9.(2023八上·南山期末)下列选项与热带鱼适应水中生活无关的形态结构是( )
A.身体呈流线型,减小阻力
B.侧线能够感知水流方向
C.用肺呼吸,鳃辅助呼吸
D.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用来感知水温、水流方向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B不符合题意;
C、鱼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C符合题意;
D、鱼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与水生生活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①身体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在运动时减少阻力;②胸鳍和腹鳍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③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提供前进的动力;④尾鳍决定运动的方向;⑤侧线的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流、水温,测定方向;⑥用腮呼吸,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10.(2023八上·罗湖期末)受疫情影响,鱼类家族启动“白名单刷脸”回家模式,可以回到鱼类家族的是( )
A.鲍鱼 B.甲鱼 C.鱿鱼 D.带鱼
【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鲍鱼属于软体动物、大西洋和印度洋,不属于鱼类,不符合题意;
B、甲鱼是鳖科鳖属爬行动物,不属于鱼类,不符合题意;
C、鱿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不可以回到鱼类家族,不符合题意;
D、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尾巴呈黑色,可以回到鱼类家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名字带“鱼”却不是鱼类的动物:鲸鱼(哺乳类)、鳄鱼(爬行类)、甲鱼(爬行类)、水鱼(爬行类)、章鱼(软体动物)、鱿鱼(软体动物)、墨斗鱼(软体动物)、鲍鱼(软体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衣鱼(昆虫)。
常见的名字没带“鱼”却是鱼类的动物:海马、泥鳅、中华鲟、大白鲨、河豚、黄鳝、蝙蝠鲳等。
11.(2023八上·海丰期末)汕尾的水产品丰富,其中马鲛鱼肉质细嫩洁白,营养丰富,尾巴的味道特别好,素有“鲳鱼嘴,马鲛尾”之说。下列关于马鲛鱼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线型的身体——减小阻力 B.尾鳍——改变方向和提供动力
C.体表覆有鳞片——保持体温 D.体色背深腹浅——易于隐藏
【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马鲛鱼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呈流线型,能减小鱼类在水中运动的阻力,A不符合题意。
B.马鲛鱼的尾鳍既能使身体保持稳定,把握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B不符合题意。
C.马鲛鱼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C符合题意。
D.马鲛鱼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12.(2023八上·龙湖期末)面对地球上水域污染现状,大白鲨决定召开鱼类大会商议将来的生存大计。鱿鱼、鲍鱼、带鱼、娃娃鱼、海马匆匆赶来。赶来的这些动物中,真正有资格进入会场的是( )
A.鱿鱼、带鱼 B.娃娃鱼、海马
C.带鱼、海马 D.鱿鱼、娃娃鱼
【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鱿鱼、鲍鱼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而带鱼和海马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
故答案为:C。
【分析】常见的名字带“鱼”却不是鱼类的动物:鲸鱼(哺乳类)、鳄鱼(爬行类)、甲鱼(爬行类)、水鱼(爬行类)、章鱼(软体动物)、鱿鱼(软体动物)、墨斗鱼(软体动物)、鲍鱼(软体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衣鱼(昆虫)。
常见的名字没带“鱼”却是鱼类的动物:海马、泥鳅、中华鲟、大白鲨、河豚、黄鳝、蝙蝠鲳等。
13.(2023八上·开江期末)水族馆里的水生动物多种多样,可谓“鱼龙混杂”,请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我出,下列哪组是真正的鱼( )
①娃娃鱼 ②鲍鱼 ③海马 ④章鱼 ⑤黄鳝 ⑥中华鲟 ⑦带鱼
A.①②③④ B.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⑦ D.③⑤⑥⑦
【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①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②鲍鱼、④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都属于软体动物。③海马、⑤黄鳝、⑥中华鲟、⑦带鱼,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都属于鱼类。所以,真正的鱼类是③海马、⑤黄鳝、⑥中华鲟、⑦带鱼。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名字带“鱼”却不是鱼类的动物:鲸鱼(哺乳类)、鳄鱼(爬行类)、甲鱼(爬行类)、水鱼(爬行类)、章鱼(软体动物)、鱿鱼(软体动物)、墨斗鱼(软体动物)、鲍鱼(软体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衣鱼(昆虫)。
常见的名字没带“鱼”却是鱼类的动物:海马、泥鳅、中华鲟、大白鲨、河豚、黄鳝、蝙蝠鲳等。
常见的外形像鱼却不属于鱼类的动物:儒艮(又称美人鱼、海牛,哺乳类)、海豚(哺乳类)、鲸鱼(哺乳类)。
14.(2023八上·潮安期末)从夏禹时代起,我国就有“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细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的古训;多年来,我市每年都规定了海洋伏季休渔期.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 )
A.夏季高温可能导致鱼类肉质差 B.保护产卵期、肥育期的鱼类
C.保证夏季旅游高峰的航运畅通 D.避免渔民在高温天气下捕捞
【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如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规定渔网网眼大小的规格,是为了限制捕捞幼鱼,等到幼鱼长大再捕捞提高鱼类的产量。所以规定海洋伏季休渔期的理由是保护产卵期、肥育期的鱼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
15.(2023八上·佛山期末)海马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因头部与马相似而得名,全身无鳞,有脊柱,有鳍,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根此判断海马是( )
A.软体动物 B.两栖动物 C.鱼类 D.哺乳动物
【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海马虽然形状不像鱼,但有鱼的特征,有鳍,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因此属于鱼类。
故答案为: 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2023八上·宁强期末)年画中的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对鱼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用鳃呼吸 B.体温恒定
C.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D.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
【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可减小游泳的阻力,体表大都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体温恒定不是鱼的特征,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二、实验探究题
17.(2023七下·汉阴期中)小贝为了说明鱼鳃脱离水和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做了以下实验。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①手指并拢(如图甲),掌心紧贴桌面白纸,用铅笔沿手画出一条轮廓线。
②5个手指分开(如图乙),掌心紧贴桌面白纸,用铅笔沿手画出一条轮廓线。
③准备2根棉线,沿着上述两条轮廓线放置,剪去多余部分;用米尺量出这两根线的长度,发现量出图乙轮廓棉线的长度更长。
(1)鱼的呼吸器官是 。
(2)图 模拟的是鱼在水中时鱼鳃的状态,手指模拟了鱼鳃中 (填序号)所示结构。
(3)由此实验可推测,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是鳃丝离开水后会粘连在一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填“变大”或“变小”),从而导致鱼缺氧死亡。
(4)本模拟实验有哪些不足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
【答案】(1)鳃
(2)乙;③
(3)变小
(4)棉线长度只能模拟鱼鳃丝平面长度的变化,不能模拟鳃丝立体表面积的变化(或没有模拟鳃的颜色;没有模拟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
(2)鱼的鳃丝数量多且细、长,表面具有黏液,在水中是展开的,所以,图乙模拟的是鱼在水中鱼鳃的状态,手指模拟了鱼鳃中③所示结构。
(3)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 几片鳃丝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死亡。
(4)本模拟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棉线长度只能模拟鱼鳃丝平面长度的变化,不能模拟鳃丝立体表面积的变化;没有模拟鳃的颜色;没有模拟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等。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18.(2023八下·普宁期中)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选择了18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组号 溶氧量/(毫克·升-1)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1·条-1)
第一次统计 第二次统计 第三次统计
甲 4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乙 6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丙 8 隔夜自来水 58 59 60
(1)根据对照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 条。该实验假设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 。除此因素外,其他的条件都要求 。
(2)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上图所示结果,图中x的数值为 。
(3)实验过程中统计了3次,我们合理处理这些数据就是取其 ,这样做的目的是 。
(4)该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 。
(5)鱼鲤由鲤丝组成,它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因此,从鲤盖后缘流出的水的成分变化是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减少,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增多。
【答案】(1)6;溶氧量;一致(相同)
(2)76
(3)平均值;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4)少
(5)氧气;二氧化碳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该小组将l8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表一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平均分成三组,所以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6条,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所以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除溶氧量因素外,其它条件如水温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
(2)在实验过程中,取平均值,所以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图中X=(76+78+74)÷3 =76,故图中X的数值为76。
(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加每组的统计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实验结果显示:溶氧对金鱼的呼吸次数影响明显,在一定的溶氧浓度范围内,溶氧升高,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少。反之,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多。
(5)鱼类生活在水中,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作用。鱼鳃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所以,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的成分变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三、读图理解题
19.(2023八上·开江期末)识图填空
(1)写出鲫鱼的身体各部分的名称① 、② 、③ 。
(2)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长有一层 。
(3)鲫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 ,能够测定 ,感知水流和水温。
(4)鲫鱼在水中通过 的摆动以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5)图二中鱼的鳃B是鲜红色的,这是因为鳃里含有丰富的 ,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由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 的含量增多。
【答案】(1)背鳍;鳃盖;尾鳍
(2)鳞片
(3)侧线;方位
(4)尾部和躯干部;鳍
(5)毛细血管;二氧化碳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图中:①背鳍、②鳃盖、③尾鳍、④臀鳍、⑤胸鳍、⑥腹鳍。
(2)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长有一层鳞片,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3)鲫鱼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其他各种变化。所以鲫鱼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游泳,也不会迷失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器官是侧线。
(4)鲫鱼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协调作用游泳。
(5)鱼类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充满了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颜色鲜红。因此。由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分析】鳍是鱼的运动器官,鲫鱼的鳍包括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背鳍、尾鳍和臀鳍只有一个,称为奇鳍,胸鳍和腹鳍是一对,称为偶鳍;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能够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鲫鱼游泳的动力来自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4 鱼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汉阴期中)一个炎热夏天的早晨,小烨发现池塘里的鲫鱼都浮在水面急促地张合着嘴。他认为这种现象与水温有关,于是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鱼儿浮头是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
B.在10℃时,鲫鱼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最多
C.每个水温条件下都要测3次,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D.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2.(2023七下·汉阴期中)研究仿生机器鱼,必然是水下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能够在水下勘探、搜救、海洋垃圾清除等领域看到仿真机械鱼的广泛应用。作为研究的对象鱼具有许多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下列不属于鱼适应水中生活形态结构特征的是( )
A.用鳍辅助游泳 B.身体背部有脊柱
C.用鳃呼吸 D.身体呈梭型
3.(2023七下·汉阴期中)陕西黄河鲤鱼在黄河干流河湾地带的陕北神木、府谷和关中东部的华阴、潼关等市县河段产量最丰,其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在河里捉鲤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挣脱,这是由于其体表生有很滑的黏液。鱼体表黏液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护和减少运动阻力 B.预防人类捕捉
C.防止水分蒸发 D.辅助呼吸
4.(2023七下·姜堰期中)下列有关休渔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海洋濒危生物
B.减少海洋环境污染
C.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
D.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5.(2023八下·普宁期中)我们去菜市场买鱼时,在鱼堆中,判断鱼新鲜的诀窍是( )
A.鳞片是否完整 B.体表是否湿润
C.体表是否无伤 D.鳃丝颜色是否鲜红
6.(2023·前郭模拟)为了保证鱼在水里安全过冬,可在鱼塘冰而凿很多孔,这样可使水中( )
A.氧气增多 B.温度增高 C.压力减少 D.污染物减少
7.(2023七下·定远期中) 小鱼呼吸时,水从口流入,顺着鳃盖后缘流出。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其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分别是( )
A.都增加 B.都减少 C.增加,减少 D.减少,增加
8.(2023七下·定远期中) 溴麝香草酚蓝(BTB)溶液遇二氧化碳后会由蓝色变成黄色。为探究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设计如下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缸 乙缸
步骤一 0.1%的BTB溶液500mL 0.1%的BTB溶液500mL
步骤二 不放金鱼 放3条金鱼
步骤三 静置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 溶液呈蓝色 ?
A.对照组是乙缸
B.乙缸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
C.该实验的变量是BTB
D.实验结果说明流出鱼体的水中二氧化碳减少
9.(2023八上·南山期末)下列选项与热带鱼适应水中生活无关的形态结构是( )
A.身体呈流线型,减小阻力
B.侧线能够感知水流方向
C.用肺呼吸,鳃辅助呼吸
D.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2023八上·罗湖期末)受疫情影响,鱼类家族启动“白名单刷脸”回家模式,可以回到鱼类家族的是( )
A.鲍鱼 B.甲鱼 C.鱿鱼 D.带鱼
11.(2023八上·海丰期末)汕尾的水产品丰富,其中马鲛鱼肉质细嫩洁白,营养丰富,尾巴的味道特别好,素有“鲳鱼嘴,马鲛尾”之说。下列关于马鲛鱼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线型的身体——减小阻力 B.尾鳍——改变方向和提供动力
C.体表覆有鳞片——保持体温 D.体色背深腹浅——易于隐藏
12.(2023八上·龙湖期末)面对地球上水域污染现状,大白鲨决定召开鱼类大会商议将来的生存大计。鱿鱼、鲍鱼、带鱼、娃娃鱼、海马匆匆赶来。赶来的这些动物中,真正有资格进入会场的是( )
A.鱿鱼、带鱼 B.娃娃鱼、海马
C.带鱼、海马 D.鱿鱼、娃娃鱼
13.(2023八上·开江期末)水族馆里的水生动物多种多样,可谓“鱼龙混杂”,请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我出,下列哪组是真正的鱼( )
①娃娃鱼 ②鲍鱼 ③海马 ④章鱼 ⑤黄鳝 ⑥中华鲟 ⑦带鱼
A.①②③④ B.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⑦ D.③⑤⑥⑦
14.(2023八上·潮安期末)从夏禹时代起,我国就有“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细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的古训;多年来,我市每年都规定了海洋伏季休渔期.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 )
A.夏季高温可能导致鱼类肉质差 B.保护产卵期、肥育期的鱼类
C.保证夏季旅游高峰的航运畅通 D.避免渔民在高温天气下捕捞
15.(2023八上·佛山期末)海马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因头部与马相似而得名,全身无鳞,有脊柱,有鳍,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根此判断海马是( )
A.软体动物 B.两栖动物 C.鱼类 D.哺乳动物
16.(2023八上·宁强期末)年画中的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对鱼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用鳃呼吸 B.体温恒定
C.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D.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
二、实验探究题
17.(2023七下·汉阴期中)小贝为了说明鱼鳃脱离水和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做了以下实验。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①手指并拢(如图甲),掌心紧贴桌面白纸,用铅笔沿手画出一条轮廓线。
②5个手指分开(如图乙),掌心紧贴桌面白纸,用铅笔沿手画出一条轮廓线。
③准备2根棉线,沿着上述两条轮廓线放置,剪去多余部分;用米尺量出这两根线的长度,发现量出图乙轮廓棉线的长度更长。
(1)鱼的呼吸器官是 。
(2)图 模拟的是鱼在水中时鱼鳃的状态,手指模拟了鱼鳃中 (填序号)所示结构。
(3)由此实验可推测,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是鳃丝离开水后会粘连在一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填“变大”或“变小”),从而导致鱼缺氧死亡。
(4)本模拟实验有哪些不足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
18.(2023八下·普宁期中)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选择了18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组号 溶氧量/(毫克·升-1)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1·条-1)
第一次统计 第二次统计 第三次统计
甲 4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乙 6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丙 8 隔夜自来水 58 59 60
(1)根据对照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 条。该实验假设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 。除此因素外,其他的条件都要求 。
(2)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上图所示结果,图中x的数值为 。
(3)实验过程中统计了3次,我们合理处理这些数据就是取其 ,这样做的目的是 。
(4)该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 。
(5)鱼鲤由鲤丝组成,它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因此,从鲤盖后缘流出的水的成分变化是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减少,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增多。
三、读图理解题
19.(2023八上·开江期末)识图填空
(1)写出鲫鱼的身体各部分的名称① 、② 、③ 。
(2)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长有一层 。
(3)鲫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 ,能够测定 ,感知水流和水温。
(4)鲫鱼在水中通过 的摆动以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5)图二中鱼的鳃B是鲜红色的,这是因为鳃里含有丰富的 ,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由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 的含量增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在水中生活,借助鳃吸收水中的氧气,水中氧气含量减少,鱼只能浮出水面获得更多氧气,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在30℃时,鲫鱼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最多,B符合题意。
C.在进行实验时,要进行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2.【答案】B
【知识点】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属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特征,A不符合题意。
B.鱼的背部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与水生生活无关,B符合题意。
C.鱼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特征,C不符合题意。
D.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3.【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体表黏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通过减少与水的摩擦从而减少运动的阻力,不是为了预防人类捕捉。动物角质的鳞片或甲或外骨骼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不是鱼体表黏液的作用,体表黏液也没有辅助呼吸的功能,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鱼体表覆盖着鳞片,能分泌黏液,所以我们摸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让它挣脱,黏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和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
4.【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实行休渔期,主要是在鱼的繁殖期,以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故答案为:D。
【分析】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设休渔期、控制网眼的大小等措施,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等。这样可有效控制幼鱼的捕捞,提高渔业资源量,给鱼类提供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防止鱼类种类的减少,利于保护海洋动物的多样性。
5.【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所以如果鱼能保持正常的呼吸也就新鲜,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充满了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颜色鲜红。
故答案为:D。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6.【答案】A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的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如果水面完全结冰,水里的鱼就会因缺氧导致窒息死亡,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养鱼池的冰面上总要打许多孔,给水体增加氧气。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作用: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7.【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观察鱼时,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就是鱼在呼吸,鱼类的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其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分别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鱼类的基本特征, 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鱼类靠鳃呼吸,水从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这是完成了一次气体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8.【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甲组没放金鱼,乙组放入了金鱼,甲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A说法错误。
B、根据题干所述,BTB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乙缸中放入了金鱼,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乙缸中的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B说法正确。
C、该实验要探究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所以,实验变量是金鱼,且两个缸中都放入了相同的BTB溶液500mL,C说法错误。
D、鱼在呼吸过程中释放了二氧化碳,乙缸中的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实验结果说明流出鱼体的水中二氧化碳增加,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鱼类的特征、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记:鳃里面有鳃丝内含毛细血管,水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使水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在探究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9.【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用来感知水温、水流方向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B不符合题意;
C、鱼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C符合题意;
D、鱼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与水生生活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①身体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在运动时减少阻力;②胸鳍和腹鳍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③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提供前进的动力;④尾鳍决定运动的方向;⑤侧线的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流、水温,测定方向;⑥用腮呼吸,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10.【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鲍鱼属于软体动物、大西洋和印度洋,不属于鱼类,不符合题意;
B、甲鱼是鳖科鳖属爬行动物,不属于鱼类,不符合题意;
C、鱿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不可以回到鱼类家族,不符合题意;
D、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尾巴呈黑色,可以回到鱼类家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名字带“鱼”却不是鱼类的动物:鲸鱼(哺乳类)、鳄鱼(爬行类)、甲鱼(爬行类)、水鱼(爬行类)、章鱼(软体动物)、鱿鱼(软体动物)、墨斗鱼(软体动物)、鲍鱼(软体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衣鱼(昆虫)。
常见的名字没带“鱼”却是鱼类的动物:海马、泥鳅、中华鲟、大白鲨、河豚、黄鳝、蝙蝠鲳等。
11.【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马鲛鱼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呈流线型,能减小鱼类在水中运动的阻力,A不符合题意。
B.马鲛鱼的尾鳍既能使身体保持稳定,把握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B不符合题意。
C.马鲛鱼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C符合题意。
D.马鲛鱼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12.【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鱿鱼、鲍鱼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而带鱼和海马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
故答案为:C。
【分析】常见的名字带“鱼”却不是鱼类的动物:鲸鱼(哺乳类)、鳄鱼(爬行类)、甲鱼(爬行类)、水鱼(爬行类)、章鱼(软体动物)、鱿鱼(软体动物)、墨斗鱼(软体动物)、鲍鱼(软体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衣鱼(昆虫)。
常见的名字没带“鱼”却是鱼类的动物:海马、泥鳅、中华鲟、大白鲨、河豚、黄鳝、蝙蝠鲳等。
13.【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①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②鲍鱼、④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都属于软体动物。③海马、⑤黄鳝、⑥中华鲟、⑦带鱼,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都属于鱼类。所以,真正的鱼类是③海马、⑤黄鳝、⑥中华鲟、⑦带鱼。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名字带“鱼”却不是鱼类的动物:鲸鱼(哺乳类)、鳄鱼(爬行类)、甲鱼(爬行类)、水鱼(爬行类)、章鱼(软体动物)、鱿鱼(软体动物)、墨斗鱼(软体动物)、鲍鱼(软体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衣鱼(昆虫)。
常见的名字没带“鱼”却是鱼类的动物:海马、泥鳅、中华鲟、大白鲨、河豚、黄鳝、蝙蝠鲳等。
常见的外形像鱼却不属于鱼类的动物:儒艮(又称美人鱼、海牛,哺乳类)、海豚(哺乳类)、鲸鱼(哺乳类)。
14.【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如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规定渔网网眼大小的规格,是为了限制捕捞幼鱼,等到幼鱼长大再捕捞提高鱼类的产量。所以规定海洋伏季休渔期的理由是保护产卵期、肥育期的鱼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
15.【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海马虽然形状不像鱼,但有鱼的特征,有鳍,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因此属于鱼类。
故答案为: 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可减小游泳的阻力,体表大都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体温恒定不是鱼的特征,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7.【答案】(1)鳃
(2)乙;③
(3)变小
(4)棉线长度只能模拟鱼鳃丝平面长度的变化,不能模拟鳃丝立体表面积的变化(或没有模拟鳃的颜色;没有模拟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
(2)鱼的鳃丝数量多且细、长,表面具有黏液,在水中是展开的,所以,图乙模拟的是鱼在水中鱼鳃的状态,手指模拟了鱼鳃中③所示结构。
(3)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 几片鳃丝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死亡。
(4)本模拟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棉线长度只能模拟鱼鳃丝平面长度的变化,不能模拟鳃丝立体表面积的变化;没有模拟鳃的颜色;没有模拟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等。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18.【答案】(1)6;溶氧量;一致(相同)
(2)76
(3)平均值;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4)少
(5)氧气;二氧化碳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该小组将l8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表一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平均分成三组,所以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6条,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所以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除溶氧量因素外,其它条件如水温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
(2)在实验过程中,取平均值,所以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图中X=(76+78+74)÷3 =76,故图中X的数值为76。
(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加每组的统计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实验结果显示:溶氧对金鱼的呼吸次数影响明显,在一定的溶氧浓度范围内,溶氧升高,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少。反之,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多。
(5)鱼类生活在水中,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作用。鱼鳃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所以,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的成分变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19.【答案】(1)背鳍;鳃盖;尾鳍
(2)鳞片
(3)侧线;方位
(4)尾部和躯干部;鳍
(5)毛细血管;二氧化碳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图中:①背鳍、②鳃盖、③尾鳍、④臀鳍、⑤胸鳍、⑥腹鳍。
(2)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长有一层鳞片,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3)鲫鱼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其他各种变化。所以鲫鱼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游泳,也不会迷失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器官是侧线。
(4)鲫鱼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协调作用游泳。
(5)鱼类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充满了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颜色鲜红。因此。由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分析】鳍是鱼的运动器官,鲫鱼的鳍包括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背鳍、尾鳍和臀鳍只有一个,称为奇鳍,胸鳍和腹鳍是一对,称为偶鳍;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能够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鲫鱼游泳的动力来自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