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光》
单元主题 学生们在校园里发现了一些鸟巢和小鸟的活动迹象,同学们对这些鸟类的品种、数量、行为等非常感兴趣,但是小鸟容易受惊吓,难以近距离观察。同学们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这些鸟类在鸟巢中的活动。那么如何制作一个潜望镜呢?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 3.3声音与光的传播:1.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3.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改变。4.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 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学业要求: 能解释人眼看到光源和物体的原因; 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关注光污染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能制作实物模型,并基于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知道技术与工程需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和正确对待作品的缺陷。
教材分析 “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共7课,分别是《1.有关光的思考》、《2.光是怎样传播的》、《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5.认识棱镜》、《6.光的反射现象》、《7.制作一个潜望镜》。 第1课为单元起始课,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2-3课探究光的传播问题,第4-5课探究光的折射问题,第6-7课探究光的反射问题,其中第7课为工程设计课。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物体时发生传播路线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反射现象的认识,构建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1.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光的特性与波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但是,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为后续的学习(即把光看作是波)做一些认知的铺垫。 2.教学中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但是教师对光本质的认知会影响到学生概念的建立,所以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才能完成有关光的目标要求。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弄清光的各种现象,并解释生活中有关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光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3探究实践: 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会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能利用镜面反射实验,推测反射光规律,并预测反射光位置。 会做棱镜分光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能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 4.态度责任: 形成对光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光的综合应用的测试性评价。 4.注重工程设计的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评价,工程设计作品的展示和改进的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制作潜望镜模型。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观察1.有关光的思考了解对光的已有认知;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反射光源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物体。了解学生对光相关知识的前概念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对光的研究兴趣。1实验2.光是怎样传播的观察一束光通过小孔的实验, 初步建立光直线传播的概念。。解密“光是怎样传播的” 对比声音的传播,发现光的传播方式。1实验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观察光通过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物体,以及烟雾的实验,加深光传播方式的理解,并与影子的成因建立联系探秘“如何隔墙看物” 建立光传播的概念,解释影子的成因,解释月食和日食的成因。1实验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观察光通过水平面和物体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初步形成折射的概念。牛顿的三棱镜实验 绘制光学转盘 进一步发展光的传播概念,用光传播方向的改变来认识折射现象。1实验5.认识棱镜观察光通过棱镜形成的分光现象,从而了解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通过制作一个彩色轮,进一步认识光有不同的混合色。绘制光学转盘 通过观察三棱镜的分光作用,了解太阳光包含有不同的颜色。1实验6.光的反射现象观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的反射实验,并通过调整平面镜的角度,使光到达预设的反射点。探秘“如何隔墙看物” 建立并体验古代门禁装置 “光反射原理”的现代应用用挑战性的方式--指定反射点,观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的反射现象,拓展光的认知。1工程设计7.制作一个潜望镜应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激发对光更深层次的研究兴趣。“光反射原理”的现代应用 综合运用学到的光的知识,通过制作和体验,激发后续的研究兴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有关光的思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任务一:判断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光源?
学生自评评价量表
项目 评价标准 星等
能否正确判断出是否是光源 判断准确并说出理由5颗星,判断准确但不能说明白理由4颗星,判断错误1颗星,不能判断没有星。 ( )
2.任务二:观察黑暗中的红苹果。
实验评价量表
项目 评价标准 星等
说出自己的猜测 能预测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得1星 ( )
实验现象 能说出实验现象: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得1星
实验结论 能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得2星
注意事项 能说出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完全没有光,得1星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师:昨天傍晚,有几个同学路过校园里一棵大树时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找了一番,看到了一个黑漆漆的树洞,却没发现小鸟的踪迹,你知道为什么看不到小鸟吗?该怎么样才能看到小鸟呢? 预设学生回答:因为树洞里太黑了,所以看不到小鸟。 学生:傍晚太阳下山了,我们就看不清树洞里面的情况,可以等白天再去看。 生自由回答。 师:也就说只有照亮了树洞我们才能观察到小鸟是吗?那是什么照亮了树洞呢? 学生:光 师提出问题:光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出示课题 了解学生对光的原有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认识光源 1.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2.讨论:说说这些发光物体中,哪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结论: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地球最重要的光源。 4.分辨: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 (1)课件出示太阳光、灯光、烛光、LHD、荧光(萤火虫、发光鱼)、月光、镜面反射(镜子、金属等)的光等。学生分小组讨论那些是光源,哪些是非光源。 (2)小组汇报结果 (3)师生总结,教师板书 评价活动二:黑暗中的红苹果 模拟实验,红苹果代替小鸟,黑色盒子代替鸟窝 1.引出问题:我们能看见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的小鸟吗? 2.作出假设: 预测一:我不能看到红苹果,无论我在外面黑暗环境中待多长的时间。 预测二:当我在黑暗环境中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红苹果了。 预测三:当我在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红苹果的影子。 (学生讨论做出猜想) 3.模拟实验: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在盒子中。如果把实验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灯全部关掉,把门关上,然后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盒子,不让一点光进来。你能看见这个红苹果吗?请说明理由。 4.交流: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5.小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当没有光的时候,就不会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不会看到这个红苹果。 活动一: 通过讨论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引出光源的概念,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活动二: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才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活动一: 教师统计学生自评量表情况,评估学生对于光源问题的掌握程度,从而做出及时的引导,总结光源的判断方法。 活动二: 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记录等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本环节知识,完成实验评价量表
(三)研讨 学生讨论:如果世界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会对植物、动物、人类、生态圈都会造成影响。 (学生自由回答) 师生小结,光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对于光对生活影响的认知情况。
(四)生活应用 1.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看到物体? 2.预设学生回答:借助工具。 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 3.展示:夜视仪——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使学生知道夜视仪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知道夜视仪也需要光,只是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对于光的应用问题的认知情况。
(五)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内容,建构知识框架。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成果集成
学生能够掌握光源的概念,并能辨别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光源,并能认识到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知道了,要观察树洞里的小鸟,必须要有光进入树洞,也可以借助夜视仪。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我们把( )的物体称为光源,对人类来说( )是最重要的光源。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__________。
3.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 。
二、判断题
1.镜子不是光源。( )
2.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
3.太阳昼夜发光,月亮只在夜间发光,它们都是光源。( )
4.像太阳、萤火虫这样本身能发光的物体不能叫做光源。( )
三、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光源的是( )。
A.镜子 B.玻璃球 C.董火虫
2.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波光粼粼的湖水 B.熊熊燃烧的火把 C.皎洁的月光
3.中秋节时,小明一家在室外赏月,看到了月光下一家人长短、大小不同的人影。此时,形成人影的光源是( )。
A.月亮 B.地球 C.太阳
【综合实践类作业】
思考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光源?
答案:
一、填空题
1.自身能发光 太阳
2.光源
3.光源
二、判断题
1.√;2.√3.×;4.×
三、选择题
1.C;2.B;3.C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有关光的思考》这课时,通过引入问题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光的现象。在实验和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经验感受光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拓展环节中,引入了夜视仪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应用和相关技术。通过教学反思,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光的知识和概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