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全市高一年级监测考试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1.本试卷共 12 页,共三部分,24 道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2 6
1 2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主张,如“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吾日三省吾身”等。
B.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述说
了诗人“谪居卧病”的人生遭际。
C. 《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人物,
如周朴园、鲁侍萍、蘩漪等。
D. 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阿谀
奉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
2.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品堪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如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王熙凤便给她介
绍“茄鲞”的具体做法,这让读者领略了贾府精致的饮食文化。
B.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情节中,冷子兴介绍了宁荣二府主要家庭成员的情
况,透露出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光景。
C. 作品中的判词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比如“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两句预示了贾惜春虽贵为贾府的小姐,却最终出家的结局。
D. 小说中的“家庭闺阁琐事”内涵丰富,如尤氏告诉病中的秦可卿不必照例早晚
请安,既表现了尤氏对晚辈的关心,也写出了贾府的礼仪规范。
语文试卷(高一) 第 1页 (共 12页)
2 6
3 4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
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
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
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
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
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
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
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
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
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
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
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
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
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
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
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
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
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
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
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
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
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
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
美的魅力所在。
3. 依据材料,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3 分)
中国画主要通 、 和 ,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4. 依据材料,说明中国画朴素美的魅力是什么?(3 分)
语文试卷(高一) 第 2页 (共 12页)
1 8
5.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每空 1 分)
① “奏疏”这种文体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魏征在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
中谏言:“臣闻求木之长者, ; ,必浚其泉源。”
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______,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咏而归。”
③ 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宋代苏洵《六国论》开篇“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
战不善,______________”,这个认识发人深省
④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爱纷奢”的秦统治者“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批判其将掠夺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
2 10
6 7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②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
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
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
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
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
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
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
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
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
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
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
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全期《古意》)可见
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
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
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
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
语文试卷(高一) 第 3页 (共 12页)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
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
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
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
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
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
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④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
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
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
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 “木叶”就是
“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
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
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
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
岂不大可思索吗?
(取材自林庚《说“木叶”》)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 分)
A. 文章用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例子,是为
了表明“木叶”是古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
很少看见用“树叶”,这就说明二者有不同之处。
C. 作者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成忆辽阳”
等诗句,表明“叶”字独用主要是使诗歌洗炼。
D.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其中“落木”
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E. 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是因为其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语
言不够精妙,可见,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了。
7. 综观上面这段所选文字,历代诗人作家在使用“木”字上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
格?请分条概括。(6 分)
语文试卷(高一) 第 4页 (共 12页)
2 10
8 9
①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
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
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
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
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
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
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
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②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
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
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
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
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③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
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
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
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
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
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
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
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④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
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
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
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
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
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
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
语文试卷(高一) 第 5页 (共 12页)
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 ② 了成长的动
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
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
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
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
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
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
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8. 第 3 段的“寂寞开无主”出自 代诗人 的名篇《咏梅》,该词中“无
意苦争春, ” 一句赞美梅花不与其他花争名夺利的高洁品质。这段中所说
的“岁寒三友”,是指 。(4 分)
9. 本文以“梅”为吟颂对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请你另选一个事物,抒写你
对社会、人生的感悟。80 字以内。(6 分)
1 10
10. 请从下面两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10 分)
(1)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
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
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2)“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
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
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
150
5 19
11 15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
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
①
病乏,不足胜杖,姑.涅 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
夺。
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
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语文试卷(高一) 第 6页 (共 12页)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
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
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
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
得无之 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
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
之!”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
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
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
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注释:①涅:刺字涂墨。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不足胜杖,姑
B. .
涅臂以戒 姑:暂且
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C. .
夺:强迫
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D. 蔡京以
12. .
宫僚之旧 以:凭借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3 分)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1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往交趾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百姓大多逃匿,后有千余
人被捉回,徐绩为他们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 徐绩担任太平州知州时,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
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 《神宗正史》久未编成,徐绩认为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
史实的国史,其主张和建议得到皇帝肯定。
D. 徐绩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他回乡看望亲人时,蔡京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
廷的先例为由反对,皇帝没有同意蔡京的说法。
语文试卷(高一) 第 7页 (共 12页)
14. 将下列的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②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15. 文中说,徐绩鄙视、厌恶舒亶和蔡京的为人,所以当舒亶举荐他做御史时他拒绝不
回应皇帝下令让他与蔡京共同校订史书时,他坚决不与蔡京共事。请联系文中相关
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徐绩这一做法的认识。(6 分,200 字左右)
3 19
16 18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双溪渐有杂花开,每日扶筇①到一回。胜似名园空锁闭,主人到老不归来。
注释: ①筇(qióng):竹做的手杖。
16. 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菩萨蛮》起写平林寒山皆在黄昏时呈现出凄黯之色,烘托出苍茫哀愁的氛围。
B. “宿鸟归飞急”写宿鸟归巢之急切,反衬出游人无归,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C. 《双溪种花》前两句说园中春花正好,因此诗人每天扶杖到此观赏,有闲适之感。
D. 《双溪种花》后两句写这里胜似名园别墅,后悔自己宦游直到年老才能归来赏园。
17. 两首诗中“空”字有炼字之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中“空”字的妙处。(4 分)
18. 根据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文学家炼字炼句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态度,这样的
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 200 字。(12
分)
文学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创作者常常无数次改动作品中
的字词,来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推敲”之说,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
“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
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
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
语文试卷(高一) 第 8页 (共 12页)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5 21
18 22
——
①在圣彼得堡涅瓦河边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的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里,我获得
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个博物馆叫做“普希金之家”,它珍藏着有关俄国古典文学大
师生前极其宝贵的文物。从中我发现我与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全和我干的事情一样:
一手拿钢笔,一手拿画笔。他们都能画一手好画,有些还称得上名符其实的画家。这使
我大吃一惊!
②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他常在稿纸上信手勾画一些人物的面孔,还有
一些零碎的形象,都画得随意、即兴和生动。
③但是这次我看到的画,却是出自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安
德列耶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等等人的手笔!他们之中
有的人居然还把绘画做为自己心灵生活乃至创作的一部分,在技巧上完全达到了专业水
准。我回国后,把这一“发现”告诉给一些俄国文学的专家。他们听了居然也一样吃惊,
甚至有一位脱口而出:“这不可能!”
④应该说,即便是在“普希金之家”,这些画也并不是做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
而是做为作家留下的一种珍贵的遗物。它们和作家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
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被当做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它们
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⑤这实在有些不公平!这是出自多么荒谬的习惯: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
它的才能只做为一种附属,一种可有可无的资质罢了。是不是由于他们文学的成就过于
巨大和辉煌,反而把自己的绘画才华掩盖了?长久以来在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的眼里,这
些出自作家手笔的绘画,只是被当做对作家心理与性格研究的一种素材。它们不是被做
为艺术品来对待的。
⑥正为此,画艺高超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填写履历表时,郑重地写上“艺术
家兼诗人”,而且是把艺术家放前边!这足以说明他多么渴望着自己的绘画能够得到公
众的认可,同时也表示绘画在自己心中的分量。那么,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
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
⑦普希金
⑧还要是先说普希金。
语文试卷(高一) 第 9页 (共 12页)
⑨普希金大量的绘画是在他诗作的手稿上。每当他诗情洋溢之时,形象便在脑袋里
缤纷地涌现。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这很象中国的大写意画家,借酒助兴,画意
勃发,泼墨于纸,形象立见。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得很快,带着灵感。他的画是他瞬
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他最爱画人物——各种面孔和各种表情。别以为这只是诗人单
凭兴趣的信手涂抹,这些人物有的是他的虚构,有的是现实中的人;他对这些人有爱有
恨有讽刺有愤怒。这些人物是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人物
都是半侧脸的头像,而且全部向左侧。有人认为,这和写作时从左到右写字的习惯有关。
但依我看,这正好说明他的绘画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因为,用侧面脸比用正面脸来表现
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要容易得多。而且他从来不用画笔作画,只用写作的工具——鹅毛笔和
墨水来画。这表明他作画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然而,一个好的画家并不一定非要经过
专业。普希金的线条灵活、流畅、自如、飞动。而且像中国画家所说的那样——“不求
形似,只求神似”。他笔下那些面孔都既富个性,又具神情。他画的人比他写的人要多
得多。
⑩他最热衷的题材是自画像。画家只有在画自画像时才面对自己。画家们都很热衷
于自画像。但普希金的自画像似乎画得太多。他这种侧面的自画像上百次地出现在他的
诗稿上。他几乎随手一条线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额骨与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的尖鼻子,
以及略略发紧的嘴巴画出来。他画自己的卷发和向前卷起的络腮胡须时更得心应手。尤
其是画络腮胡子,他常用鹅毛笔的鹅毛一端蘸上墨汁轻快地抹几下。这几笔之间,便神采
飞扬。有人以为普希金这么爱画自画像,是由于自恋,我则以为这出自诗人自我的意识。
诗都是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点的。仔细去看,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
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
的自己。1826 年普希金由高加索流放归来时画过一连两幅的自画像,这两幅画像却明显
的不同。上幅似乎年轻一些,面孔光滑,目光纯洁,充满朝气;下幅好似经历沧桑,神
情更加坚定刚毅,线条变得苍劲有力。据说这是他在与老朋友们重逢时,有人询问他经
历了这一番挫折之后是否有了变化,他便画了这两幅自画像做为回答。
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手边的纸上经常出现妻子娜达丽娅的形象,那
是因为他过深过切、无时无刻不在爱她。至于那些令他关切的事件(比如 1825 年 12 月
14 日起义)、那些萦绕他心头的种种人物,以及他写作时的一些想象,都被他信手画在
了诗稿上。故而,他的画大多是一些片断,乃至思维的碎片。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
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他的线条是思维的痕迹,不是审美语言。他画中
的美感乃是出于他的天赋。
在普希金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单幅画中,有两幅是为他的小说——《别多金小说集
中一个短篇《棺材商人》所画的插图。虽然还算不上是专业性插图,但它比任何画家都
语文试卷(高一) 第 10页 (共 12页)
能传达出这篇小说里的意味,那种轻松的幽默中搅拌着辛辣的讽刺的味道。
没有人统计过普希金总共在诗稿上画了多少图画,我想数量一定相当可观。在圣
彼得堡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中,布展人员别出心裁地把他的这种带画的诗稿放大后印在
黄色的胶片上,背后打上灯光,放在入口处。看上去优美之极也奇特之极。这种文字与
图画自由地融混一起的景象,只有那种大段大段题跋的中国文人画才能相比,而且同样
也是“诗画相生”。我想,这样的画在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这些用伟大的文学巨著与写作才华震惊我们的大师们,怎么会兼有如此杰出的绘
画才能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当上帝给你
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
这是一句俄罗斯的民间谚语,很耐人寻味。
“亲爱的读者,请想象一个年约七十岁的、又胖又高的人,面貌有几分像克雷
洛夫,低垂的眉毛底下有一双明亮而聪慧的眼睛,风采威严,语调从容,步态迟缓,
这就是奥夫谢尼科夫。他穿一件长袖子的、宽大的蓝大衣,钮扣一直扣到上面,脖
子上围一条淡紫色的绸围巾,脚上穿着一双擦得很亮的有穗的长统靴,大体上看来
像一个富裕的商人。他的手漂亮、柔软而白晰,他常常在谈话的时候用手摸弄自己
的大衣和钮扣。奥夫谢尼科夫的威严和镇定、机灵和懒散、正直和顽固,使我想起
彼得大帝以前时代的俄罗斯贵族。”
——《独院地主奥夫谢尼科夫》(节选)
19. 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 分)
A. 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应视为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B. 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受到歧视,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C. 普希金作画从来不用画笔,说明普希金的绘画出自他的自我意识。
D. 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既“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
E. 普希金妙笔作画,虽不够专业,却逾越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
20. 第 1 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4 分)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
②心灵欲望的载体
21. 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4 分)
22. 简答。(6 分)
①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不超过 10 个字)
②作者为什么强调 “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唯普希金一人”
语文试卷(高一) 第 11页 (共 12页)
23. 冯骥才曾评价俄罗斯经典作家屠格涅夫为自己的小说《独院地主奥夫谢尼科夫》所
做插图时,已经做到了“画如其文与文如其画”。请根据链接材料中对小说人物的
描述,为小说选择正确的插图。(3 分)
A B C D
1 50
24. 50
.... 700
(1)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
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
什么。
700
(2) 请以下面这段文字为开头(将其抄在作文纸上),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
不少于 700 字(开头所引文字不计入 700 字内)。
(开头)窗子始终开着,已经快两个月了。没有人将它收起,那美丽的
窗帘在窗外随风尽情飘舞,像一朵红色的云……
语文试卷(高一) 第 12页 (共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