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区高二2023年语文适应性测试(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延庆区高二2023年语文适应性测试(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19:0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延庆区 2023 年高二适应性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11页,150分。考试时长 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 17
1—5
材料一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上运行、支持人类在其中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航天器,不具有
返回地面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站由单模块式发展为多模块式,容积更大,载人更
多,寿命更长,综合利用程度也更高。单模块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多模
块空间站则需分批发射模块组件,在太空中完成对接组装。由多个模块直接对接组装而成
的空间站,国际上通称为第三代空间站。在此基础上,第四代空间站还采用了桁架挂舱式
构型。目前太空中唯一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构型,成为有史以
来规模最大的人造天体。
我国的空间站计划,正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发展。从 1999 年开始,我国逐
步发射系列神舟飞船。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标志着
我国成功突破载人天地往返技术,推进了我国空间站事业的发展。
2011 年 11 月 3 日,神舟八号飞船与之前发射的目标航天器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高速飞行,为了降低对接难度,需要采用轨道共面发射技术。这就意味
着追踪航天器必须根据目标航天器轨道测定数据,精确确定发射时刻。此次神舟八号飞船
发射窗口仅为 1 秒,如果发射时刻出现偏差,将引起神舟八号的轨道升交点赤经出现偏差,
从而增加轨道面修正的燃料消耗。在地面测控系统的导引下,神舟八号经五次变轨,在距
天宫一号后下方约 52 公里处,与其建立通信链路,然后自主导航至天宫一号附近,从对
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最终两个航天器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
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7 年 4 月 22 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航天器交会对接,并在地
面导引下,成功完成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推进剂在轨补加是通过安装在天舟一号对接机构
上的 4 路浮动断接器来实现的,相当于“加油管路”和“油枪”都安装在对接机构上。航
天器的交会对接会产生巨大的对接能量,这对天舟一号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更
高要求。为此,设计师们通过攻关,成功推出二代对接机构,完美解决了本次及后续任务
的难题。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让空间站的长期运行成为可能。
语文 第 1页 (共 10页)
自此,我国自主掌握了载人航天活动的几项关键技术,也具备了建造空间站的基本条
件。
(取材于景海鹏、郑永煌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空间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近地轨道永久工作,不再返回地面。
B.多模块式科技含量比单模块式的更高。
C.可一次发射入轨或模块分批发射入轨。
D.桁架挂舱式构型能够扩大空间站规模。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降低交会对接难度,神舟八号飞船必须在 1 秒内发射并入轨。
B.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全程都经过地面测控系统的导航。
C.成功完成在轨补加推进剂,需要以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为基础。
D.安装在天宫二号上的二代对接机构具有更强大的缓冲耗能能力。
材料二
2021 年 4 月 29 日,随着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中国正式开始建设较大规模、长期有
人照料的空间站。6 月 17 日,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顺利进
驻天和核心舱,开展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关键技术验证,并于 9 月 17 日成功返回。在
空间站的建设思路上,我国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走的是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将于 2022
年初步建成的中国空间站规模适中,由多个模块直接对接组装而成,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绝
大部分科研需求。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天和核心舱连接着两个实验舱,还配有一条机
械臂,可以将重达 25 吨的物体运送至空间站外部。实验舱 I 名为“问天”,主要任务是
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配有航天员出舱专用气闸舱,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实验
舱 II 名为“梦天”,配有货物专用气闸舱,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辅助下,支持货物自动
进出舱。核心舱还备有多个对接口,供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停泊,紧急时,神舟
飞船可作“救生船”使用,帮助航天员应急救生和返回地面。此外,如有需要核心舱还可
对接新模块,扩大空间站规模。
空间站里航天员需要的生命保障物质和产生的废物都相当可观,发展再生式环境控制
与生命保障技术势在必行。天和核心舱配有我国自主研发的再生式生保系统,它通过冷凝
干燥组件收集航天员呼出的水汽,再通过净化装置转为可供饮用的再生水,尿液也能收集
处理为可饮用的纯净水。与此同时,电解制氧系统可以利用循环水电解制氧。这套系统还
可对二氧化碳进行净化,让富集起来的二氧化碳和电解水产生反应,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氧
气。再生式生保系统将提高空间站物资利用的闭环度,大幅降低空间站对地面的依赖。
语文 第 2页 (共 10页)
建设空间站时,我国的科研团队将航天员在太空的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太空是一
个真空环境,一旦密封舱或航天服遭到空间碎片袭击,哪怕一个很小的裂缝,航天员都将
因失压而面临生命危险。为此,中国空间站将配备一套撞击打击预防系统,它能对空间碎
片进行定位感知,然后通过对空间站实施升轨或降轨进行规避。如果遭遇重大险情,空间
站将立即启动撤离模式,航天员可在 5 分钟内快速撤离。
此外,我国科研人员对空间站的通风、噪声等细节也有周密考虑。空间站还将为每个
航天员配置一台平板电脑,各舱内实现 WiFi 全覆盖,航天员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看剧、
浏览网页。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将得到极大提高。
(取材于吴志强、黄希等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计划已历时二十多年。
B.在外部力量的辅助下,空间站所载货物能自己“走”出梦天实验舱。
C.通过对接新模块,中国空间站规模会更大,能完成更多科研任务。
D.撞击打击预防系统将确保中国空间站不会受到空间碎片的袭击。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国际划分惯例,即将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属第三代空间站。
B.配备再生式生保系统,可使空间站后续无需补给生活物资。
C.突发险情时航天员可从天和核心舱撤入神舟飞船返回地面。
D.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工作时,能与地面工作人员微信沟通。
5. 中国空间站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题。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
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
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
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
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
而为《采薇》之歌。韩子①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②,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
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③闻西伯④善养
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
元元⑤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
语文 第 3页 (共 10页)
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
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
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
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
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
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文集卷六十三伯夷》
注:①韩子:指韩愈。作《伯夷颂》。②二子:指伯夷、叔齐。③太公:指姜子牙。④西伯:指周文王姬
昌,周武王姬发的父亲。⑤元元:平民百姓。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子因之 因:沿袭
B.天下孰不病纣 病:疾病
C.欲夷纣者 夷:推翻
D.则伯夷何处乎 处:存在、置身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求仁而得仁 而春秋固已高矣
B.饿于首阳之下 二人之心岂有异邪
C.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 以求其仁
D.而尤者,伯夷也 欲夷纣者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
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
B.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
伯夷拦着马头劝阻,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
C.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
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
D.其烈岂减太公哉
他的刚烈又怎会少于姜太公呢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王安石认为孔子、孟子对伯夷的事反复辨说,加之二者身份,认为他们的话是可
信的。
语文 第 4页 (共 10页)
B. 王安石驳斥了司马迁的记载,他认为《史记》中记述的“不食周粟”的情节是不
合理的。
C. 王安石认为伯夷不依附文王,原因是伯夷年纪大,从他的居住地到文王都城路途
遥远。
D. 本文根据“圣人”的记叙,旧时的传说,以及合理的推论,证明司马迁之说不可
靠。
10. 王安石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后世对伯夷的错误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6分)
5 30
11 13 12
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
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
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屡经汉帝烧余栈【3】,曾宿唐家雪外城。
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
注释:【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2】此诗作
于庆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3】汉帝烧余栈:张良劝说刘邦烧绝联
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
1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行雨未止》善以矛盾传情,归乡而乡情倍增,不能饮酒而又思饮酒。
B.《忆昔》首联作者回忆往事,写自己不惧路途遥远,走过万水千山。
C.《忆昔》颔联汉唐对举,聚焦此前远游中屡次经过的两处历史遗迹。
D.两诗结尾的“却思倾”“意未平”,语短情长,言浅意浓,富有韵味。
12. “灯”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下列四句诗词中的“灯”与陆游这两首诗中“灯”
的内涵相同一项是(3分)
A.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高适《除夜作》)
B.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C.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D.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曹雪芹《红楼梦》)
13. 这两首诗均写到“空阶雨”,请根据原文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6分)
语文 第 5页 (共 10页)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1) 中国古典诗歌在写景中蕴含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李煜《虞美人》中“______,
______”表现的是物是人非的体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
尘,皎皎空中孤月轮。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 李白的诗歌创作善于借用神话传说,如写蜀道两侧山峰耸立和谷中水流湍急的
名句“_______,_______”,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美。
(3) 考入大学之后,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们应该诚恳谦逊,骄傲自大则很
难交到朋友。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5
15. 有关袭人的评价,历来有争议。清代涂瀛评价:“袭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与此
截然相反,脂砚斋对第二十一回回目中“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直接批注为“当得
起”。袭人是“奸”是“贤”,你如何看?请以至少两个事例加以阐释。
5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
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
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
16. (1)请解释“斗筲之人”与“兄弟怡怡”。(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心目中“士”必备的品格。(3 分)
4 18
17 20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①岭南的梅花,正月十五就已经谢了。或许梅知道春节假期过完,人们不再有暇殷勤
探望,它不必在眼光和镜头的追逐中秀丽影了。
②偏偏我在这个时候想去探访梅的消息。
③广州著名的赏梅去处是萝岗,据说从宋代开始,萝岗的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
至今已有 800 年历史。20 世纪 60 年代,萝岗的梅花以“萝岗香雪”为名,成为“羊城八
景”之一。有资料说,到萝岗赏梅的人有过一天 16 万的纪录。可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
慕名去萝岗寻找这一片香雪,却失望而归。
语文 第 6页 (共 10页)
④记得当时刚刚立春,来到这块梅花栖息多年的传统领地,只见两道山梁如巨大的双
臂伸展,怀中一片葱茏。我以为春风已老,梅花谢尽,香雪全消,剩下的全是绿叶。走近
才知道,那些根本就不是梅树,而是橙树。橙树个头比梅树略小,但是叶片更厚大更茂密。
一棵棵橙树趾高气扬地列成方阵,在春风中不断地延伸,神气地向我这种不合时宜的寻梅
者炫耀自己的风采。
⑤跟一位正给橙树培土的老农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这一片原先确实都是梅树。但
橙树的经济效益高于梅树数倍,大多数人家都伐梅种橙,梅树日益减少,橙树迅速蔚为大
观。
⑥返程之际总算遇见梅树,零星散布在橙树林的边缘。这些刀斧下余生的“君子”,
孤独无奈地望着奔涌的橙树绿浪,徒然回味旧时代的盛荣。
⑦花开花落,近 30 年光阴过去,如今萝岗花事如何?
⑧早就看过有关报道,说梅花又回来了。2005 年,广州开始着手恢复“萝岗香雪”景
观,那一大片已经果实累累的橙树林被毫不顾惜地抛弃,梅树犹如一个被放逐的落魄贵族
高调归来,重新拥有了自己被褫夺的庄园。不过我相信,不是时代重拾了对“疏影横斜”
的留恋,不是社会再次兴起关于“暗香浮动”的喜爱,而是在近年各地大兴旅游业的浪潮
中,人们另有衡量与选择。
⑨去萝岗前一晚,我上网查询梅的确切消息,满眼是假日花盛之时的赞语。人们纷纷
歌颂梅花的美丽,竞相晒自己与梅花的合影。当然也看到这样的抱怨:“说是去看梅花,
其实是去挤人和吃东西。”网上看不到梅的近况描绘,没有听到一声关于梅花凋谢的感叹。
我由此知道:梅花定然已经衰败。游人只注目于绚丽浪漫,花一衰败,人就星散,无人再
有兴趣来说三道四了。
⑩但我还是到萝岗看梅去了。
梅花确是谢了,连树下也不见一瓣落英。地上只有细绒般的浅草,铺开一抹抹淡淡
的鹅黄。枝头景象全换成“腮边红褪青梅小”,一捧捧绿叶簇拥着一粒粒小小青梅。
我的眼光从枝头滑落,投向梅树的枝干。梅树的精彩在树枝。它没有独领风骚的主
干,几乎是刚冒出地面就开始分叉,枝条各呈个性,形成了旁枝逸出、曲欹疏朗的梅树风
格,历来受到中国文人推崇。站在梅树林一眼望去,无数梅树的枝条构成错综蔓延的透视
空间。一根根颜色深沉的枝条曲折有致,远近映衬,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那些
在阳光衬托下的梅枝,似也有西方炭笔画的风采。
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若是早十天八天来,在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浪中大约是无法
拾取的吧?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
比起在花树下拥挤不堪,我还是愿意冷冷清清地在花瓣落尽的梅树林中徜徉,仔细体验心
灵的漫游。
我也有过为看花而陷入人潮的经历,恰恰也是因为梅花。
语文 第 7页 (共 10页)
那一年春天到南京,正是国际梅花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坚持要陪我去赶节日的一个
尾声。是周六,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好些市民全家出动来欣赏梅花,一波波欢声笑语在
树间滚动,非常热闹。但确实也很是嘈杂拥挤,梅树密集的地方人更密集,说是摩肩接踵,
并不为过。
公园里的园圃与平岗满是梅树,可惜它们无力为梅花节的门面坚持这最后一天。大
多数梅花已经在和暖春风的反复抚弄中败了,残花坠落一地。有的树依然留有勉力攀附在
枝上的花朵,但是花容发黑,花瓣没有了青春张力,无奈地露出一副憔悴模样。好在游客
们并不嫌弃,他们的热情眼光全部集中交付给了手机。只要有花,无论容颜如何,总见到
有人伫立树下高举起自拍杆,自然流泻或努力挤出灿烂的笑容。
我没挤来挤去凑趣,不只因为残花似无欣赏意味可言,更是担心梅有感知,不免会
自惭形秽,不愿以如此面目示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孤高洁净如冰雪的梅花,会甘愿在游
人的镜头里留下这样一种尴尬的“倩影”。
置身于这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郁的梅花节末章,我不由感慨:当赏花成为一种节庆
活动,而终极目的又不是为了赏花的时候,各种花卉便共同沦为了欢乐场景的吹鼓手。在
娱乐化的洪流中,在好看、欢腾和热闹的统一要求下,桃花的灼灼和梅花的冷艳已经没有
多大区别,也似乎没有了区别的意义。寒风中绽放的梅花“不须檀板共金樽”的孤芳自赏,
“梅妻鹤子”的布衣闲适而不甘流俗,以无数个春秋酿造、提炼而成的文化醇厚,如今似
乎并没有伴随梅花进入大多数赏花人的视野。我们在关于梅的节日里,看到的是物理的彩
色,闻到的是化学的香味。
从萝岗回来不几天,应邀去参加一次书法界的雅集。
活动安排在一个傍着公园的会所。我去得稍早,就在公园里漫步,又有了一次亲近
春花的机会。过年的热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公园里那些费了不少财力工夫的节日装扮没有
撤去,依然夺人眼球。梅花自然是没有的,本要两个月后开放的郁金香,在花工的精心安
排下开得正艳。花丛中还擎起几支巨大的郁金香造型,与真花一起用红黄两色张扬着喜感。
花径的每一级台阶都刷成大红或紫红。让我惊异的是,与三角梅的火红花带蜿蜒并行的黄
色树丛带,是街边见惯的冬青树修剪出来的。在这热烈的合唱中,绿色声部似乎不受待见,
因而也设法改成了黄色盛装。
放眼望去,整个公园的色彩统一在鲜艳和欢快之中。我突然觉得视觉有些疲倦。我
知道,公园一心要迎候和欢娱孩子,而孩子需要抢眼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喧闹的刺激。
但是,他们成长着的生命不需要点别的什么昭示?
那天雅集结束时,会所的一个工作人员拉着我,希望给她写一幅字。
纸墨笔砚都是现成的,我问她想写什么。她说孩子今年高考,鼓励一下吧,就写“宝
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给她写了,心里却一直在问——
语文 第 8页 (共 10页)
你的孩子真懂得梅花吗?
他知道“苦寒”是什么感受,知道“香如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吗?
(取材于徐南铁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合.时.宜.的寻梅者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潮流。
B. 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蔚为大观:发展成盛大的景象。
C. 勉力攀.附.在枝上 攀附:依附巴结。
D. 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B.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
C.第 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
D.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19. 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
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6分)
20. 第 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
慢慢品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
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
3 66
21. 语言基础运用(共 6分)
一顿饱餐之后, ① 。这一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一个常见的
解释∶人吃完饭后,肠胃功能活动显著加强,血流量随之增加;相应的,大脑中的血流量
开始减少,继而供氧量下降,所以会产生困倦的感觉。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并没
有得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不仅没减少, ② 。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餐后犯困呢
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促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
激素。进食能够引起身体血糖的升高,进而抑制促食欲素的分泌。而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
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 ③ ,但是可以通
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上升,胰岛
素就会分泌出来帮助降低血糖;胰岛素还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使人体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
进一步形成褪黑素,从而让大脑产生睡意。
语文 第 9页 (共 10页)
(1)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
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
B. 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
C. 打上井.冈.山.,重走红色路。
D. 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3分)
22. 微写作(共 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会学习”你有怎样
的认识?请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 字左右。
(2) 班级举行“健康生活”主题班会,请你简要介绍一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 字左右。
(3) 请以“ ”为主题,写一段文字,描绘你所见到的景致。要求:特点
突出,描写生动。150 字左右。
23. 写作(共 50分)
(1) 云来山更佳,
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
云共山高下。
上面诗句,展现了云与山的关系;也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课题,既不能随意干涉别人的课题,
也不要随便让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请以“我和你的距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语文 第 10页 (共 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