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11:2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达标卷
(分数: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田园。 (32分)
1.以下词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万仞(wàn rèn) 土匪(tǔ fěi) 绷带(bēng dài)
B. 黯然(ān rán) 不堪(bù kān) 拟人(nǐ rén)
C. 特殊(tè shū) 踌躇(chóu zhù) 企图(qǐ tú)
D. 恐吓(kǒng xià) 彼此(bǐ cǐ) 矜持(jīn chí)
2.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6分)
(1)这位看上去nián líng( )很大的科学家研制出来一种新型yào jì( )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大家纷纷对他表示zhōng xīn( )的感谢。
(2)春雨 rùn zé ( )着大地,到处一派xīn xīn xiàng róng ( )的景象,正是duàn liàn( )身体的好时机。
3.选字成词。(8分)
【诊 珍】 ( )断 ( )贵 ( )珠 问( )
【沃 袄】 棉( ) 肥( ) ( )土 皮( )
【吭 抗】 抵( ) ( )声 反( ) ( )气
【祥 详】 慈( ) 吉( ) ( )细 ( )尽
4.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4分)
(1)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 ( )
(2)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 )
(3)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长子,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 )
(4)主席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词填空。(5分)
一针( )( ) 一声( )( ) 汗如( )( )
情不( )( ) 不由( )( ) 若有( )( )
(1)妹妹一听到优美的音乐,便( )地跳起舞来。
(2)他脑筋清楚,逻辑观念又强,分析问题往往( )。
6.按要求,写句子。(6分)
(1)照样子,选择一种情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例: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大喜过望 焦急等待 伤心难过
(2)仿照例句,写人物前后的不同表现。
例:手术台上, 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二、课文链接。 (10分)
1.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诗中“ ,
。” 描写的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的景象。
2.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写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的诗句是" , "。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表达了诗人无比的愤慨。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 "描写了诗人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 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4. 《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
,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5.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
三、国学实践。 (6分)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1.以下诗句中,不是表达送别之意的是( )(4分)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2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课内阅读。 (8分)
军 神(节选)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写出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2分)
肃然起敬:
2."病人脸色苍白"说明 。(2分)
3."吓了一跳""惊呆了"属于对沃克医生的 描写,写出了他
。(2分)
4.选文最后一句话主要说明了( )(2分)
A. 沃克医生认出了刘伯承。
B.沃克医生敬佩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C.沃克医生佩服刘伯承能忍受疼痛的好体质。
五、课外阅读。 (14分)
我不能忘记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宋庆龄是个文静又爱思考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会上, 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她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学生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 ,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 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绝不会永远地睡 下去。总有一天它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的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
力量!"
宋庆龄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文中的"交口称赞"可以用“ "这个词语来代替。(2分)
2."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这句话中,宋庆龄不以为然的是( )(2分)
A.美国学生不该发言。 B.有的历史问题不值得讨论。 C.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是从 、 、
、 等方面来写的。(5分)
4."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原因是( )(3分)
A.宋庆龄讲话的时候声调柔和,非常有感染力。
B.宋庆龄对祖国的热爱把大家感动了。
C. 大家都热爱中国,都支持宋庆龄的看法。
D.宋庆龄说得有理有据,并且饱含深情。
5.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2分)
六、习作天地。 (30分)
题目:我 了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书写规范,语句通顺;
3.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