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章综合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第2章综合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05 13: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第2章综合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试剂的保存错误的是
A.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
C.新制氯水用无色的广口瓶保存 D.硝酸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
2.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 B.新冠疫苗应冷藏存放,以避免活性降低
C.84消毒液可与洁厕灵(盐酸)混合使用 D.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3.X、Y、Z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与,得
B.离子半径:
C.的还原性一定大于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定大于
4.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组合是
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它与水反应形成的水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A.②③⑤⑥⑦ B.①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⑥⑦
5.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所示装置除去中含有的少量
B.用图所示装置蒸干饱和溶液制备晶体
C.用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气体
D.用图所示装置分离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6.下列各组中,微粒按氧化性由弱到强、原子或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A.O、Cl、S、P B.、、、
C.Rb、K、Na、Li D.、、、
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A.X、Y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属于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B.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都能产生气体
C.原子半径:X<Y<Z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弱
8.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元素符号 X Y Z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089 0.102 0.143 0.074
主要化合价 +2 +2 -2、+4、+6 +3 -2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与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R>Y>X
B.离子半径:X2+>R3+>T2-
C.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R>X
D.相同条件下,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T>Z
9.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指针指向M,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M、N、P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组合是
M N P
A 锌 铜 稀硫酸溶液
B 铜 铁 稀盐酸溶液
C 银 锌 硝酸银溶液
D 锌 铁 硝酸铁溶液
A.A B.B C.C D.D
10.对于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应速率最快的是
A. B.
C. D.
11.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c(H+)均减小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
12.对反应来说,下列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 B.
C. D.
13.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是
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
C.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14.在反应中,不能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恒容通入 D.增加碳的量
1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A与B反应生成C的可逆反应,反应速率v(A)、v(B)、v(C)之间存在以下关系:v(C)=2v(A),3v(C)=2v(B),则该反应可以表示为
A.A(g)+B(g) C(g) B.2A(g)+2B(g) 3C(g)
C.A(g)+3B(g) 2C(g) D.3A(g)+B(g) 2C(g)
二、填空题
1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g
m n
(1)元素m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元素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2)由a、c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原子个数比为1:2,其电子式为________。
(3)元素b、c、d、e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元素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元素g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5)下列叙述能说明e原子失电子能力比f原子强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单质的熔点e比f低
B.单质与盐酸反应e比f反应剧烈
C.最外层电子数e原子的比f原子的少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e比f强
17.根据原电池原理,结合装置图,按要求解答问题:
(1)若X为Zn,Y为硫酸铜溶液,则X为____(填电极名称),判断依据:____;铜电极的名称是____,溶液中的Cu2+移向____(填“Cu”或“X”)电极。
(2)若X为银,Y为硝酸银溶液,则X为____(填电极名称),判断依据:____;铜电极的名称是____,溶液中的Ag+移向____(填“Cu”或“X”)电极。
(3)若X为Fe,Y为浓硝酸,则Cu为____(填电极名称),铜电极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三、实验题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
I.甲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表中“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加少量水加热至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的冷水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E.生成淡黄色沉淀
(1)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编号和实验①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实验现象(填A~F) __ __ __ __ __
①_______;
②_______;
(2)实验的结论:_______。
II.乙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仪器D的名称为_______,作用为_______。
(2)证明非金属性:Cl>I,C中为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B中装有KClO3固体,则A中试剂为_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观察到C中_______(填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3)证明非金属性:C>Si,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_______(填现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即可证明。
(4)丙同学认为实验结果不正确,应在A和C装置之间添加装有_______的洗气瓶,才能证明非金属性:C>Si。对丙同学的结论进行解释:__________。
19.碘化钾是白色半透明的六角形结晶或白色颗粒状粉末,在空气中久置能被氧化为碘单质。某学校化学课外小组利用该反应原理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酸性溶液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碘单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实验I: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浓度均为的溶液,再滴加同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均滴加2滴指示剂,用不同温度的水浴进行加热。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试管组号 ① ② ③ ④
温度/℃ 30 40 50 60
显色时间 240
(2)实验中用到的计量仪器除量筒外,还需要_______(写仪器名称)。
(3)滴加的指示剂名称是_______。
(4)该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得出结论:温度每升高,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2倍。
①某同学将的溶液(含指示剂)置于的水浴中加热,时溶液开始显色,则c_______(填“>”、“=”或“<”)0.5。
②上表中_______。
实验Ⅱ:探究硫酸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常温下,取三支试管,先向其中各加入相同浓度的溶液(含指示剂),再分别加入的硫酸和一定量蒸馏水,其显色时间如下表所示:
组别 硫酸 蒸馏水 显色时间
i 3 0 120
ii 2 140
iii 1 200
(5)_______,实验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
(6)通过实验I、Ⅱ,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金属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需隔绝空气,钠与煤油不反应且密度比煤油大,通常保存在煤油中,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的硅酸钠能将瓶塞与瓶口黏合,所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B正确;
C.新制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易分解,所以应盛放在棕色的细口瓶保存,C错误;
D.硝酸见光易分解,所以硝酸应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D正确;
故选C。
2.B
【详解】A.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A错误;
B.新冠疫苗应冷藏存放,以避免活性降低,B正确;
C.84消毒液不可与洁厕灵(盐酸)混合使用,因为二者混合会生成有毒的Cl2,C错误;
D.具有漂白性性,可用于漂白纸浆,不是用到强氧化性,D错误。
因此,本题选B。
3.C
【详解】A.与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二种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从而得出m-a=n+b,A不正确;
B.、、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Z<Y<X,核电荷数越小,离子半径越大,则离子半径:,B不正确;
C.、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Y、Z属于同一周期元素,且Z在Y的左边,非金属性Z<Y,所以的还原性一定大于,C正确;
D.由C选项的分析可知,非金属性Z<Y,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D不正确;
故选C。
4.A
【详解】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如Mn2O7,①正确;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②错误;
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能与水反应,③错误;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④正确;
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⑤错误;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⑥错误;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⑦错误;
故符合题意的是②③⑤⑥⑦,答案选A。
5.D
【详解】A.氯气也与氢氧化钠反应,应该用饱和食盐水,A错误;
B.氯化铵加热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氨气,得不到氯化铵晶体,B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不是块状固体,不能用该装置,应该用大理石,C错误;
D.碘易溶在有机溶剂,萃取后分液即可,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越大,形成单质的氧化性越强,由于氧、硫元素同一主族,则单质氧化性O>S,Cl、S、P同一周期,则单质氧化性:Cl> S>P;电子层越大,微粒半径越大,若电子层一样,则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原子半径:P>S>Cl>O,A项不符合题意;
B.钙、钡元素同一主族,则金属性钡>钙>铝,则还原性钡>钙>铝,还原性越强,对应离子氧化性越弱,则离子氧化性:>>,B项不符合题意;
C.Rb、K、Na、Li是同一主族元素,还原性逐渐减弱,原子不具备氧化性,原子半径:Rb>K>Na>Li ,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还原性越强,对应离子氧化性越弱。则离子氧化性:>>>,离子半径K+ >Mg2+ > Al3+ > H+,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7.B
【分析】设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则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1,依题意有x+(x-1)+x=11,故x=4,X、Y、Z分别为C、Al、Si,以此解题。
【详解】A.CO2为酸性氧化物,但Al2O3为两性氧化物,A项错误;
B.Al与NaOH溶液或盐酸反应都产生H2,B项正确;
C.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越靠左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CD.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Si,故酸性:H2CO3> H2SiO3,D项错误;
故选B。
8.D
【分析】短周期元素Z主要化合价是-2、+4、+6,则Z是S元素;X、Y主要化合价是+2价,说明它们是第IIA的元素,由于原子半径:X>Z>Y,则X是Mg元素,Y是Be元素;R主要化合价是+3价,原子半径:X>R,则R是Al元素;T主要化合价是-2价,Z原子半径小于Y,则T是O元素。
【详解】A.金属活动性越强,其单质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就越剧烈,同一周期中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则金属性Mg>Al;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从上到逐渐增大Mg>Be,在Mg、Al、Be三种元素中Mg最活泼,因此Mg(X)与稀硫酸反应最剧烈,A项错误;
B.X是Mg元素,R是Al元素,T是O元素,它们形成的离子分别为Mg2+、Al3+、O2-,核外电子排布都是2、8,电子层结构相同,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的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T2->X2+>R3+,B项错误;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则碱性:X[Mg(OH)2]>R[Al(OH)3],C项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Z是S元素,T是O元素,它们是同一主族的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O>S,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2O(T)>H2S(Z),D项正确;
答案选D。
9.C
【分析】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说明M、N与池中液体构成了原电池。N棒变细,作负极,M棒变粗,说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在M极上得到电子,生成金属单质,M变粗,M做原电池的正极。
【详解】A.如果是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则电池总反应式为Zn+2H+=Zn2++H2↑,Zn作负极,M极变细,A项错误;
B.如果是铁、铜、稀盐酸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Fe+2H+= Fe2++H2↑,则铁是负极,铜棒M是不会变粗的,B项错误;
C.如果是银、锌、硝酸银溶液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Zn+2Ag+=Zn2++2Ag,则锌是负极,N棒变细,析出的银附在银上,M棒变粗,C项正确;
D.如果是锌、铁、硝酸铁溶液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Zn+2Fe3+=2Fe2++Zn2+,Zn作负极,M极变细,D项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同一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同一单位)与化学计量数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由题中数据可知
,B是固体不可以用于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最快的选:C。
11.C
【详解】A.甲烧杯中,铜、锌用导线连接,甲构成原电池,铜是正极,铜片表面均有氢气产生,A错误;
B.甲烧杯中,铜、锌用导线连接,甲构成原电池,铜是正极;乙中铜、锌没有连接,不构成原电池,B错误;
C.两烧杯中都发生反应,溶液的c(H+)均减小,C正确;
D.甲烧杯中,铜、锌用导线连接,甲构成原电池,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快,D错误;
故答案为:C。
12.B
【详解】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A为固体,不能表示反应速率,B中v==;C中v==0.25;D中v==0.2,显然B中比值最大,反应速率最快,故选B。
13.B
【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吸热反应。
【详解】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A不符合题意;
B.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生成CO,有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且该反应吸热,B符合题意;
C.锌粒和稀硫酸是放热反应,C不符合题意;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生成氯化钡、氨气和水,没有化合价的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详解】A.增大压强,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不选A;
B.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不选B;
C.恒容通入,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不选C;
D.碳是固体,增加碳的量,反应物浓度不变,不能使反应速率增大,故选D。
选D。
15.C
【详解】在同一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比。密闭容器中A(g)与B(g)反应生成C(g),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A)、v(B)、v(C)表示,它们之间有以下关系:v(C)=2v(A),3v(C)=2v(B),则化学方程式为A(g)+3B(g)=2C(g),故合理选项是C。
16.(1) 第4周期IVB族
(2)
(3)N3->O2->F->Mg2+
(4)Al(OH)3+3H+=Al3++3H2O
(5)BD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a、b、c、d、e、f、g、m、n分别是C元素、N元素、O元素、F元素、Mg元素、Al元素、Cl元素、Ti元素、Br元素;
【详解】(1)m是22号元素T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4周期IVB族,元素n是35号元素Br,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由C、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原子个数比为1:2的是CO2,分子中存在2个碳氧双键,其电子式为。
(3)N、O、F、Mg简单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3->O2->F->Mg2+。
(4)元素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Al(OH)3,元素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HClO4,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
(5)A.单质的熔点与得失电子难易无关,故不选A;
B.金属性越强,电子与盐酸反应越剧烈,单质与盐酸反应Mg比Al反应剧烈,说明Mg原子失电子能力比Al原子强,故选B;
C.必须明确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越易失电子,故不选C;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说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越易失电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Mg(OH)2比Al(OH)3强,能说明Mg原子失电子能力比Al原子强,故选D;
选BD。
17.(1) 负极 锌的活泼性比铜强(或Zn的还原性比Cu强) 正极 Cu
(2) 正极 铜的活泼性比银强(或Cu的还原性比Ag强) 负极 X
(3) 负极 铜电极逐渐溶解,溶液变蓝
【解析】(1)
若X为锌、Y为硫酸铜溶液,锌铜在硫酸铜溶液中构成原电池,金属活泼性强的锌做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铜做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溶液中阳离子铜离子向正极铜电极移动,故答案为:负极;锌的活泼性比铜强(或Zn的还原性比Cu强);正极;Cu;
(2)
若X为银,Y为硝酸银溶液,金属活泼性强的铜做原电池的负极,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银为正极,银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溶液中银离子向正极银电极移动,故答案为:正极;铜的活泼性比银强(或Cu的还原性比Ag强);负极;X;
(3)
若X为铁,Y为浓硝酸,铁在浓硝酸中钝化,铜与浓硝酸反应,则铜为原电池的负极,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溶液变蓝色,铁为正极,故答案为:负极;铜电极逐渐溶解,溶液变蓝。
18. B E A C D Mg+2H2OMg(OH)2+H2↑ Cl2+Na2S=S↓+2NaCl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球形干燥管 防止倒吸 浓盐酸 KClO3+6HCl(浓)=KCl+3Cl2↑+3H2O 溶液变蓝 NaOH 产生白色沉淀/白色胶体 +CO2+H2O=+H2SiO3↓或+2CO2+2H2O=2+H2SiO3↓ 饱和NaHCO3溶液 CO2里含有杂质HCl,会对CO2与Na2SiO3反应产生干扰,所以在气体通入Na2SiO3之前应除去杂质HCl。
【详解】Ⅰ.(1)实验步骤①镁条用砂纸打磨掉氧化膜后,加少量水加热至沸腾,镁与水能反应产生H2和Mg(OH)2,Mg(OH)2是弱碱,溶液呈弱碱性,加入酚酞后显浅红色,所以对应的实验现象为B。
实验步骤②Na2S溶液和新制的氯水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沉淀S单质和NaCl,对应的实验现象为E。
实验步骤③钠与冷水能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H2。钠的密度比水小,故浮在水面上;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故熔化成小球且四处游动,反应产生气体,发出“嘶嘶”声;NaOH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变红,对应现象A。
实验步骤④镁与稀盐酸剧烈反应,迅速产生H2,对应现象C。
实验步骤⑤铝条(活泼性比镁弱)与稀盐酸反应不剧烈,产生H2,对应现象D。
综上,步骤①对应现象B,步骤②对应现象E,步骤③对应现象A,步骤④对应现象C,步骤⑤对应现象D。
步骤①的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步骤②的方程式为:Cl2+Na2S=S↓+2NaCl
(2)整个实验设计了钠、镁、铝三种金属分别与水或酸反应,从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可看出其金属性由强到弱为:Na>Mg>Al;从Cl2能置换出S单质,可看出非金属性Cl>S;故实验的结论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Ⅱ.(1)D的名称是球形干燥管,可以防止溶液倒吸;
(2)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氧化性:Cl2>I2来证明非金属性:Cl>I。A中浓盐酸与B中KClO3固体不需加热就能反应生成氯气,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的混合溶液中,将I-氧化成I2,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所以A中试剂是浓盐酸,B中反应方程式为KClO3+6HCl(浓)=KCl+3Cl2↑+3H2O,C中现象是溶液变蓝。氯气是酸性气体,可用NaOH来吸收氯气的尾气。
(3)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2CO3酸性强于H2SiO3来证明非金属性:C>Si。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盐酸能与CaCO3反应生成CO2气体,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能生成H2SiO3白色沉淀。但是盐酸具有挥发性,CO2中含杂质HCl,HCl也能与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H2SiO3沉淀,故无法真正证明H2CO3酸性强于H2SiO3,只有除去杂质HCl后再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这时得到的H2SiO3沉淀才是CO2与Na2SiO3反应所得。故C中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白色胶体,离子方程式为:+CO2+H2O=+H2SiO3↓或+2CO2+2H2O=2+H2SiO3↓。
(4)由(3)分析可知,需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杂质HCl,丙同学结论的解释为:会对CO2与Na2SiO3反应产生干扰,所以在气体通入Na2SiO3之前应除去杂质HCl。
19. 秒表(或计时器)、温度计 淀粉溶液 > 60 2 保持溶液总体积不变 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或者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均增大
【详解】(1)酸性溶液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碘单质,氧气被还原为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为了记录时间和测定准确的温度,实验中用到的计量仪器除量筒外,还需要秒表(或计时器)、温度计;
(3)反应产生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可用来指示反应,则滴加的指示剂名称是淀粉溶液;
(4) ①已知温度每升高,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40℃的时间为30℃的一半,则t1应为120s,而的溶液反应,80s就显色,则c>0.5;
②50℃的时间为30℃的,上表中240s×=60s;
(5)控制溶液的总体积相同,则实验i和实验iii的溶液体积相同,2,实验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保持溶液总体积不变;
(6)通过实验I、Ⅱ,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为: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或者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均增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