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05 13: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温度下,浓度都是的两种气体和,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Z,反应2min后,测得参加反应的为,用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生成的,则该反应方程式为
A. B.
C. D.
2.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 70 ℃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浓度越大,其分解速率越快
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NaOH溶液浓度越小,H2O2分解速率越慢
C.图丙表明,少量Mn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分解速率越快
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3.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W
……
A.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r(X)B.X、Y、Z既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又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X与其余三种元素之间形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只有2种
D.H2Z与HW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不同
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吸收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O键吸收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5.据报导,我国已研制出“可充室温钠----二氧化碳电池”,电极材料为钠金属片和碳纳米管,电解液为高氯酸钠四甘醇二甲醚,电池总反应式为4Na+3CO22Na2CO3+C,生成的固体Na2CO3沉积在碳纳米管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钠金属片发生氧化反应
B.放电时吸收CO2,充电时释放CO2
C.放电时Na+向碳纳米管移动
D.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a-2e-+CO32-=Na2CO3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g)+I2(g)2HI(g),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反应容器体积,正逆反应速率不变
B.C(s)+H2O(g)H2(g)+CO(g),碳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C.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能说明反应2A(?)+B(g)2C(?)已达平衡,则A、C不能同时是气体
D.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当气体压强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7.水锂电池是当今锂电池研发的前沿和方向之一,安全性能高,离子导电率高,且成本低。如图是一种水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的固体电解质的作用是传导电子
B.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锂电极为电池正极
D.产生标准状况下1.12L H2时,正极消耗0.7g Li
8.甲醇燃料电池种类较多,其中一种电池的电极为可导电的碳化钨,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工作时一个电极加入甲醇,一个电极通入空气。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已知甲醇燃烧时生成和)( )
A.WC为惰性电极,不参与电极反应
B.甲醇在电池负极失电子生成和水
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D.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向负极移动
9.恒温、恒压条件下,1 mol A和1 mol 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生成amol 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始时和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中的压强比为1:1
B.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一定是1:2
C.达到平衡状态时A的物质的量为
D.当时,可断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0.已知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下表中的两种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先后顺序是( )
组号 两种溶液的温度 溶液的体积、浓度 稀硫酸的体积、浓度
① 15℃ 10mL0.1mol/L 50mL0.05mol/L
② 15℃ 10mL0.05mol/L 10mL0.1mol/L
③ 25℃ 10mL0.05mol/L 10mL0.1mol/L
④ 25℃ 10mL0.1mol/L 30mL0.07mol/L
A.④①②③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11.在一个绝热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 ③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⑤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⑥ ⑦3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有2mol N-H键也断裂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12.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3D-Zn)可以高效沉积ZnO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二次电池,结构如图所示。电池反应为Zn(s)+2NiOOH(s)+H2O(l)ZnO(s)+2Ni(OH)2(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NiOOH(s)+H2O(l)+e-=Ni(OH)2(s)+OH-(aq)
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s)+2OH-(aq)-2e-=ZnO(s)+H2O(l)
D.放电过程中OH-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13.原电池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
A.正极为铜,负极为镁,电解质溶液为稀盐酸
B.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C.正极为石墨,负极为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镁,电解质溶液为NaCl溶液
14.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减小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D.阴阳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
15.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一定条件下使反应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在c 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点小于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时,SO2的转化率:段小于段
二、填空题
16.酸性锌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外壳为金属锌,中间是碳棒,其周围是由碳粉、MnO2、ZnCl2和NH4Cl等组成的糊状填充物。该电池放电过程产生MnOOH。回收处理该废电池可得到多种化工原料。有关数据如下表示:
溶解度/(g/100g水)
温度/℃ 化合物 0 20 40 60 80 100
NH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l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2)废电池糊状填充物加水处理后,过滤,滤液中主要有ZnCl2和NH4Cl,二者可通过___分离回收;滤渣的主要成分是MnO2、___和___,欲从中得到较纯的MnO2,最简便的方法为___,其原理是___。
17.(1)锂空气电池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拥有更强的蓄电能力,是传统锂离子电池容量的10倍,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
放电时,b电极为电源的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
(2)汽车尾气中CO、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4CO(g)+2NO2(g)4CO2(g)+N2(g),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的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NO2,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_。
②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填序号)。
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三、实验题
18.用零价铁(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3-)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
(1)Fe还原水体中NO3-的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①作负极的物质是________。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2)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24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初始pH pH=2.5 pH=4.5
NO3—的去除率 接近100% <50%
24小时pH 接近中性 接近中性
铁的最终物质形态
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发现:在初始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Fe2+可以明显提高NO3-的去除率。对Fe2+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
Ⅰ. Fe2+直接还原NO3-;
Ⅱ. Fe2+破坏FeO(OH)氧化层。
①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2+能与FeO(OH)反应生成Fe3O4。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Fe2+提高NO3-去除率的原因:______。
pH =4.5(其他条件相同)
(4)其他条件与(2)相同,经1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初始pH pH=2.5 pH=4.5
NO3—的去除率 约10% 约3%
1小时pH 接近中性 接近中性
与(2)中数据对比,解释(2)中初始pH不同时,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
19.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下表是某学习小组研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和锌反应的实验数据,分析以下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硫酸的体积/mL 锌的质量/g 锌的形状 温度/℃ 完成溶于酸的时间/s 生成硫酸锌的质量/g
1 50.0 2.0 薄片 25 100 m1
2 50.0 2.0 颗粒 25 70 m2
3 50.0 2.0 颗粒 35 35 m3
4 50.0 2.0 粉末 25 45 5.0
5 50.0 6.0 粉末 35 30 m5
6 50.0 8.0 粉末 25 t6 16.1
7 50.0 10.0 粉末 25 t7 16.1
(1)化学反应速率本质上是由_____________ 决定的,但外界条件也会影响反应速率的大小。本实验中实验2和实验3表明_____________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该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具体影响是其他条件相同时,_____________反应速率越快。
(2)我们选取实验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研究锌的形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间的_____________反应速率越快。
(3)若采用与实验1完全相同的条件,但向反应容器中滴加少硫酸铜溶液,发现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原因是 _____________。
(4)利用表中数据,可以求出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题意可知,和反应中消耗和的浓度分别为、×2min=,生成Z的浓度为,则反应物、和生成物Z的浓度变化量之比为::=3∶1∶2,由化学计量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之比可得反应方程式为2Z,由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守恒可知Z的分子式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A。
2.C
【详解】A.图甲表明,相同时间内,pH=13的溶液中,H2O2的起始浓度越大,浓度的变化量越大,其分解速率越快,A正确;
B.图乙表明,NaOH溶液浓度越小,相同时间内H2O2的浓度变化量越小,分解速率越慢,B正确;
C.图丙表明,Mn2+浓度相同时,1.0mol/LNaOH中H2O2的浓度变化量小于0.1mol/LNaOH中H2O2的浓度变化量,所以溶液的碱性越强,H2O2的分解速率不一定越快,C不正确;
D.图丙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浓度越大,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越大,D正确;
故选C。
3.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X为H,Y为N,Z为O,W为Cl。
【详解】A.H、N、O、W的原子半径顺序为r(H)B.H、N、O可以形成HNO3,HNO3属于共价化合物,可以形成NH4NO3,NH4NO3属于离子化合物,B正确;
C.构成的10电子微粒有NH3、NH4+、H2O、H3O+等,C错误;
D.H2Z为H2O,HW为HCl,二者均只含共价键,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放热。在反应中,要破坏2molH-H键和1molO=O键,形成4molH-O,则2Q1+Q2-4Q3<0,从而得出2Q1+Q2<4Q3,故选B。
5.D
【详解】A.放电时钠金属片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
B.放电时消耗CO2,所以不断吸收CO2,充电时生成CO2,从而释放CO2,B正确;
C.放电时Na+向正极(碳纳米管)方向移动,C正确;
D.放电时,Na失去电子生成的Na+,与CO2结合形成Na2CO3,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3CO2+4e-+4Na+==2Na2CO3+C,D不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对于反应H2(g)+I2(g)2HI(g),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正逆反应速率增大相同的倍数,A错误;
B.碳的质量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平衡状态,B正确;
C.恒温恒容条件下,若A、C同时为气体,当压强不变时,也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
D.反应N2(g)+3H2(g)2NH3(g)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则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D错误;
故选B。
7.B
【分析】由水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图可知,锂电极失电子变成Li+,故为负极;石墨电极一侧H2O得电子生成氢气,为正极,据此分析。
【详解】A.电子沿导线输送,固体电解质传导的是离子,故A错误;
B.石墨为正极,得电子生成,故B正确;
C.锂电极是电池负极,故C错误;
D.产生标准状况下时,负极消耗0.7gLi,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分析有关原电池的题目时,首先要找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可以从得失电子或电解质中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结论。
8.B
【详解】甲醇燃料电池工作时加入甲醇的电极为负极,通入空气的电极为正极;
A.负极的电极反应为,正极的电极反应为,WC不参与电极反应,故A正确;
B.负极的电极反应为,故B错误;
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故C正确;
D.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关键是从甲醇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入手,分析出正负极得失电子的情况,进而得出结论。
9.D
【详解】A.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所以起始时和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中的压强比为1:1,故A正确;
B.A和B的起始量都是1 mol,所以A、B的转化率之比等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一定是1:2,故B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a mol C时,消耗,则达到平衡状态时A的物质的量为,故C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当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点睛】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要从化学平衡的特征角度进行分析,由此衍生出的一些结论也是正确的,分析的时候要注意细节。
10.C
【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浓度与体积的数据利用公式c混=可计算其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浓度,结合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大,分析出现浑浊的先后顺序。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浓度与体积的数据利用公式c混=可计算其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如下表:
组号 浓度 浓度




结合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大,可知④的反应速率最大,①的反应速率最小,因此出现浑浊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故答案选C。
11.C
【详解】①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始终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可以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③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可以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④恒容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体积始终不变,质量始终不变,故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当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时,可以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⑥在该反应中,,若,则,可以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⑦3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6 mol N—H键也断裂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故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故答案选C。
12.D
【详解】A.该电池采用的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高效沉积ZnO,且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故A正确;
B.放电时NiOOH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i(OH)2,其电极反应式为NiOOH(s)+H2O(l)+e-=Ni(OH)2(s)+OH-(aq),故B正确;
C.放电时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O,电极反应式为Zn(s)+2OH-(aq)-2e-=ZnO(s)+H2O(l),故C正确;
D.电池放电过程中,OH-等阴离子通过隔膜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3.A
【分析】根据电池反应式Mg+2H+=Mg2++H2↑知镁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不如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氢离子发生还原反应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所以电解质溶液是酸。
【详解】电池反应式Mg+2H+=Mg2++H2↑知镁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不如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酸溶液。
A.镁的活泼性大于铜,镁作负极,铜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稀盐酸,所以符合条件,故A正确;
B.原电池负极应是镁,不是铁,故B错误;
C.电解质溶液应是酸溶液,但硫酸铜溶液是盐溶液,故C错误;
D.电解质溶液应是酸溶液,但氯化钠溶液是盐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14.C
【详解】A.由图象可知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Cu2+= Zn2++ Cu,故Zn电极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电极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项错误;
B.该装置中为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故两池中c()不变,故B项错误;
C.电解过程中溶液中Zn2+由甲池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乙池中Cu2++2e—= Cu,故乙池中为Cu2+~Zn2+,摩尔质量M(Zn2+)>M(Cu2+)故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C项正确;
D.该装置中为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电解过程中溶液中Zn2+由甲池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阴离子并不通过交换膜,故D项错误;
本题选C。
15.D
【详解】A、化学平衡状态的实质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c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还在改变,未达平衡,错误;
B、a到b时正反应速率增加,反应物浓度随时间不断减小,错误;
C、从a到c正反应速率增大,之后正反应速率减小,说明反应刚开始时温度升高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浓度减小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增大,△t1=△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正确;
答案选D。
16. MnO2+H++e-=MnOOH 2MnO2+Zn+H+=2MnOOH+Zn2+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碳粉 MnOOH 空气中加热 碳粉转变为CO2,MnOOH氧化为MnO2
【分析】(1)该电池为酸性电池,正极为碳棒,Mn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池中,Zn与Mn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Zn2+和MnOOH。
(2)由表格数据可看出,相同温度下ZnCl2的溶解度远大于NH4Cl,故采用降温结晶法分离;不溶于水的物质便为滤渣的主要成分;欲从中得到较纯的MnO2,可采用燃烧法去除杂质。
【详解】(1)该电池为酸性电池,正极为碳棒,Mn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MnO2+H++e-=MnOOH;电池中,Zn与Mn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Zn2+和MnOOH,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2+Zn+H+=2MnOOH+Zn2+。答案为:MnO2+H++e-=MnOOH;2MnO2+Zn+H+=2MnOOH+Zn2+;
(2)由表格数据可看出,相同温度下ZnCl2的溶解度远远大于NH4Cl,故可采用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将二者分离;滤渣的主要成分是MnO2、碳粉和MnOOH;欲从中得到较纯的MnO2,则需去除碳粉和MnOOH,最简便的方法是在空气中加热,其原理是碳粉转变为CO2,MnOOH氧化为MnO2。答案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碳粉;MnOOH;空气中加热;碳粉转变为CO2,MnOOH氧化为MnO2。
【点睛】从溶液中提取溶质,由于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以通常都采用蒸发浓缩、降温结晶的方法提取溶质。
17. 正 O2+2H2O+4e-=4OH- 0.03mol·L-1·min-1 C
【详解】(1)电池放电时属于原电池,电极a为Li电极,放电过程中锂单质被氧化成锂离子,为负极,则b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2)①;
②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说明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即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因反应前后的气体分子数不一样,所以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反应过程中,容器体积不变,气体质量不变,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C。
【点睛】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18. 铁 NO3-+8e-+10H+=NH4++3H2O FeO(OH)不导电,阻碍电子转移 本实验条件下,Fe2+不能直接还原NO3-;在Fe和Fe2+共同作用下能提高NO3-的去除率。 Fe2++2FeO(OH)=Fe3O4+2H+, Fe2+将不导电的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利于电子的转移。 初始pH低时,产生的Fe2+充足;初始pH高时,产生的Fe2+不足。
【详解】(1)①由图中物质变化分析,Fe变化为Fe3O4是被氧化过程,则铁作原电池的负极;②由硝酸根到铵根可知,硝酸根被还原为氨气,氨气在酸性环境中生成铵根,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O3-+8e-+10H+=NH4++3H2O;
(2)从pH对硝酸根去除率的影响来看,初始pH=4.5时去除率低,主要是因为铁离子容易水解生成FeO(OH),同时生成的Fe3O4产率降低,且生成的FeO(OH)不导电,所以NO3-的去除率低;
(3)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只加入铁粉和只加入Fe2+,NO3-的去除率都不如同时加入铁和亚铁离子的去除率高,说明不是由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提高了硝酸根的去除率,而是由于Fe2+破坏FeO(OH)生成了四氧化三铁;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亚铁离子秘FeO(OH)反应生成四氧化铁,该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2++2FeO(OH)=Fe3O4+2H+,加入亚铁离子之所以可以提高硝酸根离子的转化率主要因为减少了FeO(OH)的生成,生成更多的四氧化三铁,增强了导电性,另外pH较小,可以使pH增大的速度减慢,使硝酸根离子转化率增大;
(4)铁与盐酸反应,初始pH较小,氢离子浓度高,产生的亚铁离子浓度大,促使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四氧化三铁,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初始pH较大时,由于三价铁的水解,三价铁越容易生成FeO(OH),产生的亚铁离子浓度高小,从而造成硝酸根离子去除率和的铁的最终物质。
19.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温度 温度越高 1、2和4 接触面积越大 锌会置换出少量的金属铜,在该条件下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2.0
【详解】(1)化学反应速率本质上是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实验2和实验3中,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则说明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1、2和4中,除了锌的形状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则它们是探究锌的形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若采用与实验1完全相同的条件,但向反应容器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由于锌会置换出少量的金属铜,在该条件下构成了原电池,所以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4)根据实验6和实验7可知,加入8.0g锌与加入10.0g锌生成的硫酸锌质量相同,说明两个实验中硫酸完全反应,16.1g硫酸锌的物质的量为,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