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多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者,孟也;孟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减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B.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C.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D.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开一面,不过分捕杀。
B.度,丈量的意思,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人”的“度”含义不同。
C.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D.爱,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从十个方面提出积累德义的具体做法,希望太宗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应垂衣拱手,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应该如何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不推恩的害处,并以古人为榜样,鼓励宣王效法古人,语重心长地请宣王深思权衡。
C.文本三用逻辑清晰、气势充沛的排比句来论述君主治国应该遵循的原则,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河,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注]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盂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张君梦得,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惺俭,当时贬为黄州(齐安)主簿。
文本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呔如钟鼓不绝。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三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呔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已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箕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A王B之C所D以E为F乐G与H庶I人J之K所L以M为N忧O此P则Q人R之S变T也U而V风W何X与Y焉?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海相若”与“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B.谪,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不同。
C.“殆与余同”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D.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这一天,又称“生魄”“哉生魄”等。
8.下列对三则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一开篇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为全文观胜和“快哉”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
B.文本二首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排比、贴切的拟声词等描绘石钟山月夜的景象,议论与描写并举,创造出独特意境。
C.苏辙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人生观,与张梦得、苏轼二人旷达乐观的个性相合。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0.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说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苏轼兄弟对“兰台公子”的言论持何种态度,并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
1、C句意: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
“是其人者也”,句意:这种善于治国的人。“也”作句末语气词,其后应停顿,排除AD。
“则威行邻敌”与“则天下为一”句式结构对称,故应在“则威行邻敌”后停顿,排除B。
2.D“爱,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错。《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句意是: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爱”,吝惜,吝啬。
3.A“希望太宗……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应垂衣拱手,坐享其成”错。原文是“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可见,文本一希望太宗做到“十思”,就能实现弹着琴,垂衣拱手政治理想。
4.(1)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2)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
(3)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
5.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
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
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出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就像测定时刻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正直。君主,就像盘子;民众,就像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盂;民众就像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王(《荀子》原文有误,此处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
君主,就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己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节选自《荀子 君道》)
6、GOU句意: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之所以为乐”“庶人之所以为忧”是并列的对称结构,故应在“乐”与“忧”后停顿,即在字母G和O后停顿;
“此则人之变也”为判断句,“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停顿,故第三处停顿应在字母U后。
7.A
A.“含义相同”说法错误,含义不同。“与海相若”的“若”解释为“相似”;“若不过焉则不及”的“若”解释为“如果”。句意:如同大海一样。/如果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B.正确。“除”的意思是任命官职。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任命我为洗马。
C.正确。均解释为“大概”。句意:大概和我一样。/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D.正确。
8.B“丰富的排比”“议论与描写并举”说法错误,文本二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也没有议论。
9.(1)即使是用蓬草做门,以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对着西山的白云作揖(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自得其乐、使自己舒适)呢?
(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3)于是登上阁中的小轩,仔细一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
(4)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
(5)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低首细察万物之众多,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10.苏轼兄弟都持否定的态度。
理由:苏轼认为风是自然之物,刻意区分雌雄,是强词夺理之说。苏辙则认为宋玉在楚王面前,将风与雌雄附会,或许是出于讽谏。风本无雌雄之分,人的感受不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文本二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文本三
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