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1.在历史上,君士坦丁堡曾经历了两次大劫难。第一次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被攻陷和屠杀,标志着帝国的衰落,直到1261年收复。第二次是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军队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帝国正式灭亡。请推断,这里的帝国指的是( )
A.拜占庭帝国 B.古代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3.中古时期,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庄园,庄园中的自营地( )
A.由领主直接经营 B.由自由农民耕种
C.归农民所有 D.由农奴自耕自收
4.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封臣制度,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与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的结合。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和王权强大
B.城市兴起和走向自治
C.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
D.教会崛起和权力扩大
5.10世纪前后,城市在西欧封建主的土地上产生并发展起来,后来这些城市逐渐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这一现象( )
A.源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C.彻底瓦解了封建制度
D.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中世纪的西欧,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三股势力:一个是西欧社会的精神统治者,一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还有一个是实际掌握地方实权的贵族。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指的是( )
A.国王 B.基督教会
C.庄园主 D.城市贵族
7.中世纪西欧教会主张“神权说”,强调教皇代上帝把政权及政权所辖的土地、人民授予国王,受封的国王是教皇的隶属或佃户。这反映出( )
A.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B.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C.教权对世俗王权制约
D.国王宣扬君权神授
8.如图是封建时期(11世纪)的中国城市与西欧城市。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城市的经济职能占主导
B.城市的商品经济较发达
C.市民阶层均取得自主权
D.小农经济为城市的基础
9.有史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王权的削弱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10.“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材料主要是( )
A.探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B.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
C.赞美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
D.惋惜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名城锡耶纳被誉为“中世纪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结构形态在中世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意大利乃至西欧的某些历史现象。其变化如下: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面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为宗教中心外,还有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权贵家族私邸,这些权贵各据一处,私战不已。从1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锡耶纳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经济最耀眼的明星。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会开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庇护之下,一方面,大教堂成为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会的权威以维护自身统治。
——据朱明《从大教堂到市政厅:中世纪晚期锡
耶纳的城市空间转型》
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简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要准确全面。)
12.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说,“西欧的封建制不能涵盖日本,更不能涵盖中国”“在西欧之外,还存在着埃及封建主义、希腊封建主义”。作者旨在强调( )
A.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中古亚非文明的先进性
C.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特性
13.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这段话描述的是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的( )
A.历史背景 B.历史进程
C.历史影响 D.历史规律
14.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技术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 )
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15.“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据此可知当时西欧( )
A.已经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
B.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C.王权受到教权的严格约束
D.有限王权的理念被广泛接受
16.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它延续千年,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经由君士坦丁堡往来于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埃及的莎草纸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材料二 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483—565年)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地区,还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查士丁尼宣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尽管其价值现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战船300艘,配备大量攻城重炮,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当奥斯曼人兵临城下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兵力甚少。拜占庭人与奥斯曼人大决战,激战了53个昼夜,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繁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3)从拜占庭帝国1 000余年的兴衰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解析:选A 据所学可知,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陷,帝国灭亡,与材料相符合,故选A项;古代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后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即为拜占庭帝国,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年),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解析:选B 材料“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说明庄园内商品经济不发达,庄园的生产是基本自给自足的,故B项正确。
解析:选A 西欧庄园的耕地分为领主自营地与农民份地,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故选A项;农民份地中的自由民份地由自由农民耕种,而不是领主自营地由自由农民耕种,排除B项;庄园中的自营地实质上属于领主所有,而不归农民所有,排除C项;庄园中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而不是农奴自耕自收,排除D项。
解析:选C 连绵不休的战争使无家可归的农民们不得不依附于附近有军事实力和广阔地产的领主以寻求庇护,而领主自己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维持自己庄园的日常生产或者军队建设,故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故选C项。
解析:选B 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王权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故选B项;庄园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彻底”说法错误,排除C项;王权强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解析:选A 中世纪的西欧主要的精神统治者是教会,掌握地方实权的是贵族以及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领域的统治,而基督教会属于精神领域,是西欧社会的精神统治者,排除B项;西欧的庄园主是凭借土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的实体,排除C项;城市贵族是实际掌握地方实权的贵族,排除D项。
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教会的“神权说”,强调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神权高于一切,可以制约世俗王权,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神权高于一切,而不是王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会主宰世俗生活,未涉及精神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宣扬“神权说”,而不是国王的主张,排除D项。
解析:选B 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的城市还是西欧的城市均存在商品交换,商品经济较发达,故B项正确;11世纪,中国处于北宋时期,当时的城市虽然已经打破了坊市界限,经济职能增强,但仍以政治职能为主,故A项错误;中国城市处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市民阶层不可能有自主权,故C项错误;西欧城市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故D项错误。
解析:选A 11和12世纪,欧洲城市的复兴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故选A项;此时,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趋势,排除B项;此时欧洲尚处于中世纪,世界市场并未开辟,排除C项;此时,基督教依然地位显赫,教权高于王权,排除D项。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关键词“1453年”“君士坦丁堡”可知,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为保存和发展欧洲古典文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帝国对外抵抗东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故题干材料主要是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B项正确。
解析:据材料“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面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可知,12世纪以前的城市地区教会势力强大,拥有绝对的主导性权威,而“从1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说明随着商业化水平的提高,市民阶层实力不断增强,通过谈判、赎买和武装斗争等形式获取城市的自治权,出现“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即世俗政权的实力不断增强,甚至超越神权的地位,市民阶层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获取城市的自治权间接加速了王权的增强和同一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答案:示例
情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的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
历史现象:西欧城市的兴起。
评述: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农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得以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居民的增多和城市经济与封建制度的冲突,促使城市中广大的平民阶层用行动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城市自治运动随之兴起。经过漫长曲折的斗争,城市自治运动进一步促使城市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作为市民自主管理城市象征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中世纪早期神权统治的象征——教堂——成为城市最核心的建筑。从长远看,城市平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城市自治也为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
解析:选D 据材料“不能涵盖日本,更不能涵盖中国”“还存在着埃及封建主义、希腊封建主义”可知,布洛赫认为西欧的封建制与日本、中国、埃及、希腊等封建制不同,具有其独特性,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故选D项;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材料“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先进性”的结论,且材料强调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特性,排除B项;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指历史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与材料不同,排除C项。
解析:选C 历史影响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后对社会造成的长久的作用,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据材料“加强了”“有助于”等词语可知,材料所述为历史影响,故选C项;历史背景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一般包含原因和条件两个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历史进程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历史规律即历史法则,指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变化轨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可知,地产买卖双方名义上为领主与陪臣的关系,实际上是土地买卖关系,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故C项正确;当时土地不能直接买卖,说明西欧的封建制度仍然在起作用,不是名存实亡,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发展方向的信息,B项错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契约制度,D项错误。
解析:选D 题干内容说明欧洲中世纪的王权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据此可知当时西欧有限王权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故选D项;题干内容并没有涉及“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并不平等,排除B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其受到“教权”的控制,排除C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手工业发达、商业兴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回答。第(2)问,从材料二“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地区”“落后、保守的”“重建过去的一切”,从材料三“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并结合所学分析。第(3)问,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导致其灭亡,据此分析谈感悟。
答案:(1)表现:商业兴旺,手工业发达。
因素: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原因:长年的对外军事扩张,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内部矛盾;封闭保守的心态;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3)感悟:由拜占庭帝国灭亡可知,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