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哈里发”意为“安拉在大地设置的代理人”,为阿拉伯帝国最高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由此可知( )
A.阿拉伯人全都信奉基督教
B.阿拉伯人以宗教向外扩张
C.哈里发是世俗政权的主宰
D.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列史实中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①阿拉伯商人在欧亚地区从事贸易 ②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③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哈里发成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西方的,因此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故③正确;④所述为阿拉伯内部事务,不能体现东西方交流,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3.世界中古史上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Δ首都伊斯坦布尔 Δ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主宰 Δ控制亚欧之间商路,对东西方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4.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
A.与封建庄园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B.仿效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
C.标志日本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D.结束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5.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中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领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融合与吸收 B.交流与改造
C.模仿与超越 D.传承与复兴
6.如图所示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泰姬陵,它具有典型的穆斯林风格,被泰戈尔称为“一滴爱的泪珠”。这种风格在印度受到推崇得益于( )
A.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
B.马其顿人的扩张
C.婆罗门教发展为印度教
D.种姓制度的废除
7.《一千零一夜》的第12个故事记述道:一位巴格达女郎来到市场,她从一名基督徒手中选购了橄榄,从一位土耳其商人手中买到了埃及地区的蜡烛,还购买了来自阿富汗地区的特产阿月浑子仁以及来自中国的麝香和印尼的香料。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在对外扩张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以融合东西文明为目标
C.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注重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8.据《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大业三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大为不快,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炀帝依然不快。这反映了日本( )
A.大化改新后国力增强
B.注重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
C.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D.希望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
9.5世纪,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扩张有限,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这说明笈多王朝( )
A.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B.地方割据,政令不畅
C.多年扩张,北乱南稳 D.政局动荡,内忧外患
10.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其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谚文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11.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一度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而俄罗斯则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中央集权国家;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亚洲的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出欧亚大陆(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向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
——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齐世荣等《世界史·古代史编》
(1)材料一中布罗代尔说,没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永远不会实现统一”。你如何评价这一句话?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
13.历史学家彼得·佛兰科潘称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一座“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巴格达被称为“殿堂之都”的理由是( )
A.巴格达的建筑豪华精美
B.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
14.《阿拉伯文学史》中讲道: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15.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 )
你是高丽人,怎么学他汉儿文书? 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还是你的爷娘教你学来? 是我爷娘教我学来。
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
B.汉文化传播在朝鲜有群众基础
C.新罗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
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
16.拜占庭人自诩为“罗马人”,以基督教立国,但却说希腊语,以希腊人的方式生活,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拜占庭帝国( )
A.国民以希腊人为主
B.继承希腊民主制度
C.以希腊文化为基础
D.创立并推广了基督教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
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
——摘编自《日本大化改新诏》
材料二 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摘编自《涅槃与文化进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唐朝学习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由此可得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哈里发”既是阿拉伯帝国的最高政治领袖,又是最高宗教领袖,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故选D项;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排除A项;阿拉伯人通过武力向外扩张,在扩张中传播宗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没有体现“哈里发”主宰世俗的具体作用,排除C项。
解析:选A 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故①正确;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故②正确;阿拉伯数字
解析:选D 据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奥斯曼帝国的特征,故选D项;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且国王并非宗教领袖,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的首都在巴比伦,排除B项;罗马帝国的首都在罗马,排除C项。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政治统治,形成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经济基础是封建庄园,故选A项;大化改新仿效了唐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大化改新后日本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项;幕府强化了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排除D项。
解析:选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并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将其发扬光大,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了其他文明,故选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统治者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并不能说明对外来文化的改造,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进行对比,无法说明超越,排除C项;阿拉伯文化与其他文化并不存在传承与复兴的关系,排除D项。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皇帝为妃子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其受到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文化影响,故选A项;马其顿人攻入印度的时间是公元前327年,而莫卧儿帝国建立于1526年,排除B项;莫卧儿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排除C项;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依然存在,排除D项。
解析:选C 巴格达人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的商品,可见,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选C项;市场上的商品来自各地,说明东西方的交流,无法得知对外扩张情况,排除A项;阿拉伯人经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文明的融合,但不是以此为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的巴格达女郎来到市场,主要是突出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并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注重提高女性政治地位,排除D项。
解析:选D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表明日本认为在国家地位上和中国是平等的,故选D项;日本的大化改新发生在唐朝时期,不是在隋朝,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外交策略的调整,排除B项;日本是通过大化改新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解析:选B 从题干中的“但”可知,题干侧重强调的是“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实际上说明笈多王朝存在地方割据,政令不畅的现象,故B项正确。
解析:选D 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知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项;A项说法不严谨,排除;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解析:选B 材料中西欧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俄罗斯建立中央集权,阿拉伯政教合一而日本走向幕府统治,表明区域之间的政治类型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表明欧亚大陆区域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故选B项。
解析:第(1)问,结合穆罕默德的活动和贡献,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地理位置、文明成就、世界影响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古代世界扩张的影响。
答案:(1)首先布罗代尔肯定了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伊斯兰教,以及其本人利用伊斯兰教在统一阿拉伯半岛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当然,布罗代尔的言论也许过于绝对。就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是阿拉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没有穆罕默德,也可能会有其他人担此大任。
(2)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认识: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作为阿拉伯帝国都城的巴格达的繁荣,由于海陆贸易的发展,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选B项;材料强调经济繁荣而非建筑风格,排除A项;材料“殿堂之都”强调巴格达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未提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建设的信息,排除D项。
解析:选B 材料“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的吸收,故选B项。
解析:选B 题干中的“是我爷娘教我学来”说明当时学习汉语存在长辈教授的途径,有群众基础,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解析:选C 材料说明希腊文化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即以希腊文化为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拜占庭帝国国民构成,得不出“国民以希腊人为主”的结论,排除A项;拜占庭是帝国,希腊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排除B项;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排除D项。
答案:(1)政治上,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高官贵族赐予食封。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2)特点:不照搬外国文化,而是学习与保留本民族特点相结合。
认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必须注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不能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