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3节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的共价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W的原子序数等于X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X、Y、Z的最高正价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电负性:
C.Z的单质与水能发生置换反应
D.原子序数为82的元素与W位于同一主族
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M、N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核外电子只有 1 种运动状态,Y、W 的 2p 轨道均含有 2 个未成对电子,M 是与X 不同主族的金属元素,N 的氢氧化物具有两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负性:Z<Y<W
B.Y 的氢化物沸点不一定低于W 的氢化物
C.第一电离能:M<N
D.N 的单质可以在高温下还原 M 的氧化物
3.已知下列四组短周期元素的电离能数据(),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电离能 W X Y Z
496 578 738 899
4562 1817 1451 1751
6912 2745 7733 14848
9543 11575 10540 21006
A.还原性:W>Y>X
B.Y和Z可能位于同一族
C.W、X、Y、Z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D.X、Z的氢氧化物都具有两性
4.下列各选项中,按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
5.下列各组元素中,第一电离能大小次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6.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X>Y
B.Z的电负性小于W
C.Y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D.X的单质可分别与Z、W的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新型光催化剂Zn2GeO4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下列有关其组成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Zn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的d区
B.Ge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104s24p4
C.基态O原子中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2倍
D.三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O>Ge>Zn
8.氮气可以作食品包装、灯泡等的填充气。一种实验室制备氮气的原理是。反应发生后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一定越大
B.第一电离能:O>N>Na
C.元素的电负性:Cl>O>H
D.①和②示意图表示的钠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①>②
9.《本草纲目》中记载炉甘石(主要成分为)可止血、消肿、生肌、明目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IIB族、d区
B.Zn、C、O的电负性:O>C>Zn
C.Zn、C、O的第一电离能:Zn>C>O
D.中的化学键有离子键、非极性键和极性键
10.下图表示的是元素的某种性质(X)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关系,则X可能是
A.原子半径 B.第一电离能 C.最高化合价 D.第二电离能
11.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Z同主族,X、Y、Z同周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电负性:W>Z>Y>X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W>Z
C.简单离子的半径:W>X>Z
D.若X与W原子序数之差为5,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12.下列关于粒子半径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3.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
C.d的单质氧化性比a的单质氧化性强
D.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种强碱
14.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1。请根据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元素 I1 I2 I3 I4
X 500 4600 6900 9500
Y 580 1800 2700 11600
A.元素X的常见化合价是+1价 B.元素X与氯形成化合物时,化学式可能是XCl
C.元素Y是第IIIA族元素 D.若元素Y处于第三周期,它可与冷水剧烈反应
15.某元素X的逐级电离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元素可能为+4价 B.X可能为非金属
C.X为第五周期元素 D.X与氯反应时最可能生成的阳离子为X3+
二、填空题
16.下表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电负性数值(鲍林标度)。
元素符号 N O F P S
电负性数值 1.0 1.5 3.0 3.5 4.0 0.9 1.2 1.5 2.1 2.5 3.0
(1)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元素的电负性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
(2)试推测,前四周期元素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与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元素,写出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
(3)预测元素电负性的范围__________。
(4)一般认为,如果两种成键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的原子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电负性差值小于1.7通常形成共价键。请据此预测属于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
17.下表为、、的部分电离能()数值。
电离能 元素
496 738 577
4562 1451 1817
6912 7733 2745
9543 10540 11575
分析上表中各元素电离能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
(2)为什么同一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__________
(3)上表中所呈现的电离能变化规律与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联?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8.在复习元素周期律过程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几位同学拟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讨某些金属元素的性质差异,下面是他们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目的:比较钠、镁、铝金属性强弱。
(2)实验用品:试管、_______、酒精灯、试管夹、砂纸、滤纸、钠、镁条、铝片、酚酞、蒸馏水、6mol·L-1的盐酸。
(3)实验过程与现象记录
实验过程 预期现象 实际观察到的现象
a.取已切去表皮的一小块金属钠,放入盛有水的某容器中 立即剧烈反应 开始时钠块浮在水面上不反应,稍后才开始与水剧烈反应
b.向盛有适量水(内含2滴酚酞)的试管中加入一小段镁条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没有相应现象,加热后仍无明显变化
c.向两支盛有3 mL 6 mol·L-1盐酸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镁片和铝片 铝、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剧烈程度不同 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I.甲同学的方案如下:
①你认为a、b两步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a._______
b._______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
II.乙同学方案:他认为只需要一种试剂就可以确定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预计他的主要实验操作是_______,写出镁与这种试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9.为探究Na、Mg,Al的金属性强弱,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现象 a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b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c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d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实验1对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选填a、b、c、d中一种,下同);实验3对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2)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可知,W和X均连接4根键,Y连接2根键,Z连1根键,且满足W的原子序数等于X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所以W为Si元素,Y为O元素,X为C元素,Z为F元素;
【详解】A.F元素无正价,O元素无+6价,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律,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增强,电负性,B正确;
C.F2可以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氧气和氟化氢,C正确;
D.原子序数为82的元素为Pb,最外层电子数为,Si为第三周期第ⅣA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4,所以原子序数为82的元素与W位于同一主族,D正确;
故选A。
2.B
【分析】依题意,X只有一个原子轨道,是氢元素;Y、W的2p轨道均含有2个未成对电子,则Y的2p轨道只有2个电子,是碳元素,W的2p轨道有4个电子,是氧元素;Z位于Y、W中间,是氮元素;N的氢氧化物具有两性,则N是铝元素;M位于氧之后,与X不同主族,又在N之前,则M是镁元素。
【详解】A.Y、Z、W分别是碳、氮、氧,同一周期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增大,电负性大小顺序是YB.Y是碳,其氢化物是烃,种类繁多,气态、液态、固态的都有,W的氢化物是H2O,所以Y的氢化物沸点不一定低于W的,B正确;
C.N是铝元素,第一电离能失去的电子是3p能级的,M是镁元素,第一电离能失去的电子是3s能级的,3p能级的能量比3s能级的高,失去的电子能量高,更易失去,需要的第一电离能低,因此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M>N,C错误;
D.镁的金属性比铝的强,因此N的单质铝不能还原M的氧化物MgO,D错误;
故选B。
3.C
【分析】元素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半满、全满全空时最稳定,当稳定状态再失去电子时,其电离能发生突变, W 的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最外层有1个电子,属于第 IA 族,且 W 的第一电离能比 X、Y、Z小,则 W 为 Na 元素;X 的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最外层有3个电子,属于第 ⅢA 族,第一电离能比 Y、Z小,则 X 为 Al元素;Y 的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最外层有2个电子,属于第 ⅡA 族, Z 的电离能突然增大,说明最外层有2个电子,属于第ⅡA 族,由 Z 的比 Y 的大,则 Y 为 Mg 元素;Z为 Be 元素,据此分析;
【详解】A.Na、Mg、Al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减弱,所以还原性:Na>Mg>Al,故A正确;
B.根据其电离能变化,可知Y为Mg元素,Z为Be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元素,故B正确;
C.Na、Mg、Al简单离子均为10电子微粒,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对电子吸引力增大,离子半径减小,铍离子为2个电子,半径最小,所以简单离子半径:,故C错误;
D.Al和Be在元素周期表中均位于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其氢氧化物都具有两性,故D正确;
故选C。
4.B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小,所以电负性,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故B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小,所以电负性,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故D错误;
选B。
5.C
【详解】A.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大,但是镁原子价电子为3s2全满稳定状态,电离能较大,故Al的第一电离能比Mg小;,A正确;
B.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大,P的3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P、S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S;B正确;
C.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变大,原子半径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小;,C错误;
D.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变大,原子半径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小;,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根据短周期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可知:X是Mg,Y是Al,Z是N,W是O元素,然后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判断。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Mg,Y是Al,Z是N,W是O元素。
A.X是Mg,Y是Al,二者是同一周期元素,一般情况下,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但当元素处于第ⅡA时,处于原子轨道的全充满的稳定状态,其第一电离能大于同一周期相邻元素,所以镁的第一电离能大于铝,A正确;
B.Z是N,W是O元素,二者是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就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O>N,则电负性:Z(N)<W(O),B正确;
C.在任何原子中都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Y是13号Al元素,铝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不同,则有13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C错误;
D.X是Mg,Z是N,W是O元素,Mg能与N2反应产生Mg3N2,Mg与O2反应产生MgO,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7.D
【详解】A.基态Zn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s区,故A错误;
B.Ge原子核外有32个电子,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则价层电子排布式为,故B错误;
C.基态O原子轨道表示式为,成对电子数为6,未成对电子数为2,故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电负性越大,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三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O>Ge>Zn,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8.D
【详解】A.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电离能变化有特例,如第一电离能:ON,A错误;
B.N元素的2p轨道为半充满结构,第一电离能为最大,第一电离能N>O>Na,B错误;
C.在化合物中,O呈负价,Cl呈正价,说明O的电负性比Cl强,C错误;
D.图①所示的钠原子为基态,而图②所示的钠原子为激发态,即图②所示的钠原子已经吸收了一部分能量,由于3s轨道的能量比3p轨道的低,故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①>②,D正确;
故答案选D。
9.B
【详解】A.Z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ⅡB族、ds区,故A错误;
B.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电负性:O>C>Zn,故B正确;
C.Zn、C、O的第一电离能:O>C>Zn,故C错误;
D.中的化学键有与之间的离子键,中C、O之间的极性键,没有非极性键,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0.B
【详解】从题图中可知,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加,从左到右X值呈增大趋势,但第ⅢA族比第ⅡA族的小,第ⅣA族比第ⅤA族的小,满足这一特点的是第一电离能,选B。
11.C
【分析】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Z同主族,X、Y、Z同周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则W为第二周期元素,X、Y、Z为第三周期元素,则X为Na或Mg或Al,各元素的相对位置为,据此分析来解题。
【详解】A.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得到电子,则其电负性也越强。由各元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非金属性:W>Z>Y>X,则电负性:W>Z>Y>X,A项正确;
B.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则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由于非金属性:W>Z,则气态氢化物稳定性:W>Z,B项正确;
C.W与X的简单离子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而Z的简单离子比W的简单离子多一个电子层,即离子半径:Z>W>X,C项错误;
D.若W与X原子序数差为5,则W为N时,X为Mg,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即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为,D项正确;
答案选C。
12.D
【分析】①. Li、Na、K、Rb、Cs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其电子层数分别为1、2、3、4、5,电子层数越多的半径越大,则半径:Li+ < Na+ < K+ < Rb+ < Cs+,故①正确;
②. F、Cl、Br、I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其电子层数分别为2、3、4、5,则离子半径:F -< Cl- < Br- < I-,故②错误;
③. Na、Mg、Al、F、O形成8电子结构时,离子外所含电子层数相同。根据元素周期律,核电荷数越大的其半径越小,因此离子半径:Al3+ < Mg2+ < Na+ < F- < O2-,故③错误;
④. Fe3+、Fe2+、Fe的核电荷数相同,失电子数越多,其半径越小,即半径大小:Fe3+ < Fe2+ < Fe,故④正确。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④正确。
故答案选D。
13.A
【分析】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则a的核外电子总数应为8,为O元素;则b、c、d为第三周期元素,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应为Al元素,d与a同族,应为S元素,b可能为Na或Mg,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律解答该题,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O元素、b可能为Na或Mg、c为Al、d为S元素。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则金属性b>c,a、d为非金属,金属性较弱,则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A正确;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b>c>d,a为O,原子半径最小,B错误;
C.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应为a的单质的氧化性强,C错误;
D.c为Al,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弱碱,D错误;
故答案选:A。
14.D
【详解】A.根据表格可知I1和I2之间差距较大,故X常见化合价为+1价,A正确;
B.X常见化合价为+1价,元素X与氯形成化合物时,化学式可能是XCl,B正确;
C.根据表格,Y的I3和I4差距较大,故Y的常见化合价为+3价,是第IIIA族元素,C正确;
D.若元素Y处于第三周期,则Y为Al,不可与冷水剧烈反应,D错误;
故选D。
15.D
【分析】根据电离能图知,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之间的差距最大,所以该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属于第ⅢA族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X元素最外层有3个电子,所以在化合物中通常显+3价,A错误;
B.第ⅢA族元素非金属元素只有B,而通常状况下电子层数越少,第一电离能越大,从图象可知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较低,说明不应是非金属元素B,同时B的第一电离能为800.6kJ·mol-1,故不是B元素,所以一定为金属元素,B错误;
C.该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属于第ⅢA族元素,不能确定周期序数,C错误;
D.该主族元素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所以与氯反应时最可能生成的阳离子为X3+,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6.(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
(2) K、F K+
(3)(1.5,2.1)
(4)离子化合物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故答案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
(2)前四周期元素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为K,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为F,二者形成化合物为KF,KF为离子化合物,由钾离子和氟离子构成,故电子式为K+,故答案为:K+。
(3)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负性增大,而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减小,Si元素的电负性应小于P的而大于Al的,即Si的电负性的取值范围:(1.5,2.1),故答案为:(1.5,2.1)。
(4)Li的电负性为1.0,Cl元素的电负性是3.0,二者差值为2.0大于1.7,所以为离子化合物,故答案为:离子化合物。
17.(1)Mg>Al>Na
(2)因为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的电子都是能量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同时失去电子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对电子的引力更强,所以同一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
(3)根据电离能可以判断最外层电子数
【详解】(1)Na、Mg、Al属于同一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但第Ⅱ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第ⅢA族的,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是Mg>Al>Na;
(2)因为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的电子都是能量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同时失去电子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对电子的引力更强,所以同一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
(3)失去原子最外层电子时的电离能相对较小,当再失去次外层电子时,需要的能量较大。所以根据电离能可以判断最外层电子数。
18. 烧杯或水槽 钠表面的煤油没有用滤纸吸干净 镁表面的氧化膜没有被除去 钠>镁>铝 用滤纸将一小块钠表面的煤油吸干后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将除了氧化膜的镁条、铝片分别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并加热 Mg+2H2OMg(OH)2+H2↑
【分析】比较金属性可以利用金属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该实验设计的是三种金属与水、与酸反应的难易,因为具体到实验操作,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钠的取用、镁条的使用等。本题主要涉及试管实验,但是钠与水的反应比较剧烈,不适合在试管中完成,在烧杯中或水槽中比较安全。如果用一种试剂比较三者金属性强弱,考虑水这种试剂,钠与水很剧烈,镁与水反应比较缓慢,铝和水几乎不反应。
【详解】(2)由钠与水反应实验知缺少烧杯(或水槽);故答案为:烧杯或水槽;
(3)I. ① a理论上钠是金属性强的活泼金属加到水中应立刻剧烈反映,现在出现开始时钠块浮在水面上不反应的这种现象,只能说明钠的表面有不与水反应煤油阻止钠与水的接触;b镁在加热的条件下是能和水反应的现在没有相应现象应该镁表面的氧化膜阻止接触;故答案为:钠表面的煤油没有用滤纸吸干净;镁表面的氧化膜没有被除去;
②金属性越强,由反应的剧烈程度两两比较得出金属性:钠﹥镁﹥铝;故答案为:钠>镁>铝;
II.钠和冷水反应、镁和热水反应、铝和热水也不反应,所以可以用水和这三种金属反应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其实验方法是用滤纸将一小块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干后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将除掉了氧化膜的镁条、铝片分别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并加热。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2OMg(OH)2+H2↑。故答案为:用滤纸将一小块钠表面的煤油吸干后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将除了氧化膜的镁条、铝片分别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并加热;Mg+2H2OMg(OH)2+H2↑。
19.(1) b a
(2)
(3)Na>Mg>Al
(4)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分析】金属与水、酸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活泼性越强,结合实验和实验现象可知,实验1对应的现象为b,实验2对应的现象为d,实验3对应的现象是a,实验4对应的实验现象是c,根据实验现象可知金属性:Na>Mg>Al。
【详解】(1)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由于钠的金属性很活泼,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钠的密度比水小,且熔点低,则其实验现象为: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故选b;实验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镁与盐酸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故选a,故答案为:b;a;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沸水反应,而Al与盐酸反应不如Mg与盐酸反应剧烈,从而可知金属性:Na>Mg>Al,故答案为:Na>Mg>Al;
(4)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