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3 20: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1702年,某国国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国王厌恶占多数席位的某党派,于是解除了某党派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另一党派人。这种情况发生在(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有学者指出:“18世纪末的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政治制度,代之以……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与这场革命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华盛顿 D.俾斯麦
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既遵循了西方现代化的普世道路,又保留了俄罗斯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
A.强化了农奴制 B.保留沙皇专制
C.赋予农奴自由民身份 D.允许农民从事工商业
4.美国独立后,一部分人秉持平等的观念主张废除某一制度,而另一部分人以捍卫私有财产为由极力维护它。这一制度是(  )
A.邦联制 B.共和制
C.奴隶制 D.两党制
5.明治维新时,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日本这一举措(  )
A.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
B.满足了武士阶层要求
C.推动了社会文明开化
D.刺激了对外侵略扩张
6.如图绘画作品反映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  )
A.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
B.迫使英军向华盛顿投降,承认美国独立
C.摧毁了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的封建制度
D.推动德意志走向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典第537条规定,“私人得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表明该法典体现的原则是(  )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精神至高无上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8.19世纪50年代,美国北方自由资本主义的目标是高效率、高利润的现代化大生产,这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下,奴隶既是劳动力又是私有财产,很难成为自由劳动力。由此可见,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是(  )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
B.领土的拓展问题
C.黑人的社会地位问题
D.农民的土地问题
9.有学者提出:当修建铁路成为一种趋势时,德国那本就不辽阔的土地上所存在的大小数百邦国,如果因执于在自己的微小领地内修建铁路而不与其他邦国联通,那铁路修建本身就成了一件无意义的事。该学者旨在强调(  )
A.德国分裂局面阻碍了铁路修建
B.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已形成
C.统一是德国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D.联邦制不符合德国的国情
10.下面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情况统计表,表格中的数据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A.俄国农奴制的优越性
B.农奴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C.俄国实现了近代化
D.战争促进了俄国工业发展
11.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摧毁封建专制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革命之后,其对殖民地继续进行殖民统治,依旧在进行奴隶贸易,对国内民主选举也有严格的财产限制。据此可知(  )
A.资产阶级革命背离了启蒙思想
B.资本主义政治秩序并未实现社会平等
C.英法推动殖民扩张时代的到来
D.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无本质区别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4年,培里叩关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殖民者对日本的殖民掠夺合法化。尽管殖民者标榜亲善、友好。但实际上却是列强们以赤裸裸的武力手段迫使日本成为其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欧美殖民大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在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建立自己的机构,拒绝日本当局的管辖,形成了“国中之国”。殖民者修筑兵营,设立海军基地,并利用其干涉日本内政,严重威胁了日本的安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当俄国和日本两国领导人全力以赴地推进农奴制度改革和明治维新运动时,它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长久的帝国传统以及沙皇、天皇的神圣性,使沙皇和天皇很自然地继续成为改革时期全国人民效忠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俄国和日本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改革派无不利用王权作为自己推行改革措施的旗帜。尤其是俄国,沙皇本人直接参与并领导了1861年改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永胜、姚雅锐《试论俄国
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相似的历史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日本的特点,并分析列强侵略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和日本改革呈现相似性的共同因素。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3.2020年11月24日,拜登接受NBC采访时,就特朗普离开白宫后是否对其进行调查这一问题表示不会指示美国司法部(系政府行政部门)调查特朗普,“不会将司法部作为我的工具,来坚持让一些事情发生”。拜登随后表示,“据我所知,有很多调查都是在州一级进行的,对此我无能为力”。这主要反映美国实行(  )
A.公民权利制度 B.联邦制原则
C.宪法至上原则 D.间接选举制
14.1761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具有浓厚忠君复古思想的布特为国务大臣,并组成了听命于国王的“国王之友内阁”。他还亲自审阅议会的投票报告,授意建立了一个专门收买议员的财政管理办事机构。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国王通过内阁完全控制议会财政权
B.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起主导作用
C.以议会为核心的民主制度有待改善
D.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
15.有学者指出:“宪法自然是以天皇及其权威为中心的,因为推翻德川的理由就是要恢复天皇的直接统治。但是,实际上大家并不是想让天皇统治,而只是要他使大臣们的决定生效而已。”该学者认为(  )
A.明治天皇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天皇的地位和权力神圣不可动摇
C.天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D.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已确立
16.有学者指出:“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B.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C.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17.1649年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英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将国王交付审判的决定意味着拒绝采用过去那种除掉不得民心的君主的惯常方式。议会军确实讨论过是采用“最悄无声息的”毒药,还是采用“已有众多志愿者按剑待命”的暗杀方式。也曾有人提议在赫斯特城堡曲折的台阶上制造一个历史性事故,或在查理一世企图逃走时击毙他。其实还有一种简单而完全合法的替代方案可供军事委员会选择:作为敌军司令,国王可以被交付军事法庭,立即击毙。但是议会军并不想以这些方式草草了结,而是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在民众面前公开审判查理一世。
法庭公诉书列举了国王的暴政和一系列严重罪行,指出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伤害人民,则根据该国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处以最严厉的刑罚以警戒后人”。检察官请求法庭责令查理一世对叛国阴谋和其他构成暴君、叛国贼、杀人犯和英国人民公敌等罪行一一进行回答。最后法庭宣判查理一世应被处以身首异处的死刑。
——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
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649年议会军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解析:选A 材料“国王即位”说明该国实行君主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说明该国实行两党制,1702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符合题意,故选A项。
解析: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率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故选B项。
解析:选B 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沙皇专制,使俄国成为军事封建帝国,故B项正确。
解析:选C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废除南部的奴隶制,1787年宪法又承认奴隶制的存在,部分人在平等观念的影响下主张废除奴隶制,解放黑人奴隶,但南方种植园主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由反对,最终爆发美国内战,故选C项。
解析:选D 据“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可知,其是为了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故选D项;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是社会体制方面的措施,与教育无关,排除A项;“忠君爱国”与满足武士阶层的要求不符,排除B项;明治维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推动社会文明开化,排除C项。
解析:选A 马斯顿荒原战役中,王党军队主力被消灭,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基础,故选A项;马斯顿荒原战役是英国内战,排除B项;摧毁了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的封建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排除C项;马斯顿荒原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会军同国王军队之间的一次战役,与德国无关,排除D项。
解析:选A 该法典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故选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C项强调的是法律本身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是通过权力的分配体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解析:选A 美国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以实现现代化的大生产,南方把奴隶束缚在种植园,因此,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是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故选A项;拓展领土问题不是矛盾,而是南北的共同目标,排除B项;南北双方的矛盾是出于自身利益,而非解决黑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C项;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矛盾的焦点,排除D项。
解析:选C 材料说明只有统一德国,修建铁路才能促进德国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德国分裂是阻碍铁路修建的因素,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内容,排除A项;“德国那本就不辽阔的土地上所存在的大小数百邦国”,表明德国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市场,排除B项;统一后的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制,说明联邦制符合德国的国情,排除D项。
解析:选B 从表格中提到的时间及数据的变化,可以判定这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状况,故B项正确。
解析:选B 材料说明资本主义政治秩序并未实现社会平等,故选B项;“在摧毁封建专制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翻封建统治与启蒙思想相一致,排除A项;推动殖民扩张时代到来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C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殖民者对日本的殖民掠夺合法化”得出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由材料一“欧美殖民大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得出以武力为后盾;由材料一“以赤裸裸的武力手段迫使日本成为其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得出以实现经济目的为主,形式多样。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使日本成为其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得出加速了日本自然经济的解体;由材料一“在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建立自己的机构,拒绝日本当局的管辖,形成了‘国中之国’”得出日本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由材料一“并利用其干涉日本内政,严重威胁了日本的安全”得出使日本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得出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向近代转型。第(2)问,由材料二“俄国和日本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改革派无不利用王权作为自己推行改革措施的旗帜”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由材料二“长久的帝国传统以及沙皇、天皇的神圣性”得出封建传统势力强大;由材料二“沙皇和天皇很自然地继续成为改革时期全国人民效忠的核心”得出民众对皇权迷信较深;由材料二“改革派无不利用王权作为自己推行改革措施的旗帜”得出改革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由材料二“沙皇本人直接参与并领导了1861年改革”得出统治集团内部有识之士的推动。
答案:(1)特点: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以武力为后盾;以实现经济目的为主,形式多样。
影响:加速了日本自然经济的解体;日本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使日本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向近代转型。
(2)共同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封建传统势力强大;民众对皇权迷信较深;改革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统治集团内部有识之士的推动。
解析:选B 作为总统的拜登说“有很多调查都是在州一级进行的,对此我无能为力”,说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体现了联邦制原则,故选B项;其他三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
解析:选C 材料中英国国王的所作所为,意图削弱议会权力,增强王权,这不利于议会民主政治,说明当时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故选C项。
解析:选C 材料中的大臣指资产阶级的倒幕派,说明其只想利用天皇为资产阶级服务,故选C项。
解析:选D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统一之后的政治形态决定了国家政体的选择,故选D项;“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A项;国家统一只是作为因素之一,排除B项;“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可见美国式民主在世界上有很大吸引力,而不是落后的东西,排除C项。
解析:根据材料“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在民众面前公开审判查理一世”“指出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伤害人民,则根据该国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处以最严厉的刑罚以警戒后人’”等信息可知,1649年议会军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为了遵守法律传统,限制国王权力,证明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自身权力的合法性。可从审判的背景、主要目的和历史影响等层次和方面,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展开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审判发生的历史背景:《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议会军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俘;等等。
选择审判的主要目的:议会此举是为了遵守法律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希望通过公开审判查理一世证明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自身权力的合法性,从而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等等。
审判产生的历史影响:冲击了“君权神授”观念,推动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与传播;承认了议会权威和司法独立原则,为英国近代宪政体制建立奠定基础,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