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大卫·科波菲尔》基础训练(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大卫·科波菲尔》基础训练(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22: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大卫·科波菲尔》基础训练(二)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邋遢(lā) 诨名(hùn) 煞白(shà) 憔悴(cuì)
B.鬈曲(quǎn) 癖好(pǐ) 烟熏(xūn) 戛然而止(jiá)
C.堵塞(sè) 窸窣(shū) 孑然(jié) 踌躇满志(chú)
D.魁梧(kuí) 活跃(yuè) 舷窗(xuán) 张口结舌(jié)
二、语言表达
2.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5岁那年,我考上了医学中专,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捋直后又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病人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病人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找我打针了。
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
D.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4.文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材料二: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节选)
材料三: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7.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8.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9.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的人称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跟各色人等都有生意上的往来,不过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给一些邮船供应葡萄酒和烈性酒。我现在已经记不起这些船主要开往什么地方,不过我想,其中有些是开往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我现在还记得,这种买卖的结果之一是有了许多空瓶子。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连我在内,我们一共三四个人。我干活儿的地方,就在货行的一个角落里。昆宁先生要是高兴,他只要站在账房间他那张凳子最低的一根横档上,就能从账桌上面的那个窗子里看到我。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他家还有别的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通过讲述如今“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的“我”却对过去“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的事情感到“吃惊”和有才华的孩子“身心两伤”而无人替他说话,表现“我”对当时黑暗、缺乏怜悯之情的社会的批判。
B.第二自然段关于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位置、环境的描写,表现“我”作为童工,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侧面反映19世纪英国衰败破落的社会现实。
C.“记不起这些船主要开往什么地方”侧面表现“我”当时做工时的年幼;记得买卖的结果,是因为这和“我”的工作息息相关,很自然引出下文情节。
D.节选部分写“我”遭人遗弃而去做童工的痛苦和羞辱感,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破灭,为自己的不争气而深深自责、愧疚。
11.作者多次介绍“我”的伙伴们的情况,有何用意?
12.本文塑造了大卫·科波菲尔怎样的形象特点?情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我已相当练达世故,几乎丧失了为任何事感到吃惊的能力了;但是我当时那么小就这么被人轻而易举地给抛弃了,就是现在也叫我多少有些吃惊呢。一个才能优异的孩子,一个具有很强的观察力的孩子,机敏、热心又纤弱,身体和精神很容易被伤害,却没有一个人表示出半点为我着想,我至今觉得不可思议。没人为我着想,而我年方十岁便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小苦力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就设在河边,位于黑弗莱尔的一角。那地方已被现代的改良举措改变了,不过那货行还是一条窄窄街道尽头的最后一所房子,而那条窄窄街道弯弯曲曲从小山上下来直达河边,街尽头有几级供人们上、下船的台阶。那房子相当破旧,但有自己的码头,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后是一片泥,事实上它已被老鼠占据了。它那镶板房间的颜色已被一百多年的污垢和烟气改变了,它的地板和楼梯也已腐朽,在地下室里争斗的灰老鼠吱吱尖叫,充斥那里的是腐败和龌龊;这一切在我心中并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就在眼前。就像当年被奎宁先生握着我颤抖的手第一次走过这一切一样历历在目。
帐房的钟指到十二点半,大家都准备去吃午饭了。这时,奎宁先生敲敲帐房的窗子,作手势要我进去。我进了帐房,看到那里有个胖墩墩的中年人,穿着褐色外套、黑色紧身裤和黑鞋。他的头很大,亮光光的;上面的头发决不比一个鸡蛋上的多,他把那宽宽的大脸完全转向我。他衣衫寒酸,却戴一条很打眼的硬假领。他的手杖挺帅气,上面还系了对褪色的大穗子,外套上还挂了个单片眼镜——后来我发现这只是个饰物,因为他几乎从不用它看什么东西,就算他看也看不见什么。
“这,”奎宁先生指着我说,“就是他。”
“这,”那位陌生人说,他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那种屈尊下交的语调,还有那种从事上流职业的无法形容的文雅气派,“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我希望你贵体无恙,先生。”
我说我很好,也希望他很好。我当时十分不安,上天知道;但我不愿在那时诉苦,所以我说我很好,并希望他也很好。
“谢天谢地,”那陌生人说,“我很好。我收到默德斯通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希望我把我那现在未住人的后一部房屋当作——简言之,出租——简言之,”那陌生人笑了笑,迸发出勇气说,“当作卧室——租给我此刻有幸结识的年轻创业人——”那陌生人挥挥手,把下巴搁进那硬衬领里。
“这是米考伯先生,”奎宁先生对我说。
“嗯哼!”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姓氏。”
“密考伯先生,”奎宁先生说,“和默德斯通先生相识。他给我们拉生意,只要他拉到了客户,我们就付他佣金,他收到了默德斯通先生请他替你安排住处的信,并愿意收你当他的房客。”
“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都会路,温泽巷。我——简言之,”米考伯先生又一度迸发出勇气说,但还是用那种上流人的神态——“我就住在那里。”
我向他鞠了一躬。
“依我之见,”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大都市的见闻尚不甚广泛,要穿过这现代巴比伦的迷宫时都会路——简言之,”米考伯先生又一次迸发出勇气说,“你可能会迷失方向——我很高兴今晚来这里,用最近的路线的知识将你武装起来。”
我真心真意地谢了他。因为他竟愿意费神,真是太热诚了。
“几点,”米考伯先生说,“我可以——”
“八点左右。”奎宁先生说。
“大约八点,”米考伯先生说,“再见,奎宁先生。我不再打扰了。”
于是,他戴上帽,夹着手杖,身子挺得笔直地走了出去,哼着曲子离开了帐房。
就这样,我正式被奎宁先生雇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做我力所能及的事,薪水嘛,我想是一星期六先令吧。我记不清是六先令还是七先令了。在这一点上我不能确定,我倾向于是六先令;先是六先令,后来是七先令。他立刻付了我一星期的(我相信是他从自己口袋里掏的)。
晚上,到了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示对他的那种派头的敬意,然后我们一起朝我们的住宅走(我想,这时我也该这么说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弯住房屋式样都教我记住,这样明天早上我就不会费事地找到回去的路了。
……我见到或听到的来客全是债主。他们总是在任何时候来到,其中一些还好凶。有一个一脸脏兮兮的人,我猜他是个鞋匠,总是早上七点钟就钻到走廊里,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嚷嚷说:“下来!你还没出门呢,你知道的。还我们钱,好不好?别藏着,你知道,那太可鄙了,我要是你就不会这么可鄙。还我们钱,好不好?你要还我们钱,听见了吗?下来!”这番辱骂得不到回应,他就气得骂出“骗子”、“强盗”,而这样仍得不到回应,他就走到街对面,冲着二楼窗子(他知道米考伯先生在那里)叫骂。这时,米考伯先生好生伤悲羞愧,以至(有一次,我从他太太的尖叫声中得知)用把刮胡子刀对自己比划了一下。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会不惜力气地擦亮皮鞋,哼着曲子出门时,那神气较平日还更像个体面人。米考伯太太也一样的弹性。我曾亲眼看到她在三点钟时被法庭批下的帐单和讼费单逼昏过去,可是四点钟时,她就吃裹面炸的羊排,喝热麦酒(这些是当掉两个茶匙后买回的)。有一次,我偶然提前在六点钟回家,见她昏倒在火炉前(还带着双生子中的一个),头发披在脸上,原来法庭刚刚强行采取了手段。可就在那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灶前烤牛肉,一面给我讲她爸爸妈妈的故事,还告诉我他们过去的交往,我再没见过她那样兴高采烈过了。
……
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加重了我的精神痛苦。我在这种孤苦伶仃的情形下,和那家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时时惦着米考伯太太的各种筹款计划,时时心头压着米考伯先生的债务。星期六的夜里是我的好时光——部分因为我口袋里有了六或七个先令,回家的路上望着那些店铺,盘算着这笔钱可以买什么,这可是了不起的事;部分因为我能回得早——米考伯太太会把最伤心的秘密向我倾诉;星期天早上她也会这样,那时我把头天晚上买回的茶或咖啡在一个刮脸用的小罐里调好,开始坐下吃那已过了钟点的早餐。在这类星期六的夜间谈话开始时,米考伯先生总要痛苦忘情地哽咽一番,而谈话将近结尾时,他却又在唱“杰克快乐地和南在一起”了。我曾看到他流着泪回家吃晚饭,嘴里叨念说只有进监狱是唯一出路;然后又盘算“如果有什么机会出现”(这是他很引以自得的句子)可以弄到装弓形窗所需的费用入睡了。米考伯太太跟他完全一样。
……
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早,他被捕并被送进市里最高法院的监狱。他走出住宅时对我说,他的末日降临了——我真的以为他的心都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后来我听说,有人在午前看见他快快活活地玩了九柱戏。
13.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B.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入了狄更斯本人许多的生活经历,借助大卫的眼光描写了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的生活遭遇。
C.课文选自小说第11章“独自谋生”,叙述大卫当童工的经历和房东的交往,写出了底层人们的悲惨遭遇。
D.作者长于捕捉人物特有的外部特征来塑造形象,如对米考伯先生穿着、心理、习惯动作等方面来进行描写。
14.下文对作品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科波菲尔》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更有艺术魅力的是具有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B.《大卫·科波菲尔》对人物的刻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来展现人物特点,不会集中在人物的独特之处。
C.《大卫·科波菲尔》的语言通俗、夸张,具有幽默与讽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与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
D.《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画面,塑造了众多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也鼓舞着人们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
15.请分析文中划波浪线文本内容的作用。
16.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穷人的专利权
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
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
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姊妹一百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上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
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
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作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
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
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
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
(陈才宇译,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翰办理专利权经历了三十六道手续,花费了六个多星期,交纳了近百英镑,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
B.小说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刻画了作品中的“我”——约翰——一个聪明勤劳、温和老实的老工人形象。
C.小说叙述了老约翰申请专利时国家机关的层层盘剥,一系列不合理流程的出现有着浓浓的讽刺意味。
D.小说深刻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虚伪、丑恶的本质,同时满怀热情地抒发了普通民众的心声。
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给约翰妻子留下英格兰银行股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我”办理专利权的花费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表述,运用幽默诙谐的笔法,不厌其烦地议论说理,以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了约翰这个人物形象。
C.这篇小说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但批判的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也蕴含于形象的描绘中。
D.作者以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中心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通过情节揭示社会问题,从而突出主题。
19.小说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0.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形近字的字音;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无误;B.鬈曲(quán);
C.窸窣(sū);
D.舷窗(xián)。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砺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成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中,他总是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经历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知识点】扩展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的扩展关键是围绕中心内容,从三个人当中任选一人扩写。题中提供的句子是段落的中心句,也是扩写的中心,而供选择的三个人的经历即为论据。三个人的共同点是当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时,都“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但三个人的经历又是有所不同的。这样可以同中求异,联系人物的生活背景去丰富其意蕴,更好地扩展语句。解题时还要注意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文采。
故答案为:(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砺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成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中,他总是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三)大卫 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经历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点评】 本题考查续写语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对象,根据给出的首句,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写。 “扩展语句”是根据特定情境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即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特定的语言单位进行扩展的语言应用能力。
【答案】3.C
4.①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觉针头就像“我”的朋友一样亲近,显得生动鲜活。②这种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因粗心煮软了针头对给病人造成伤害的窘迫与羞愧。
5.①从语体风格看,改句“偷偷地”表达过于普通;原句善用“半掖半藏”的细致动作,表现“我”反复扎针却弄得邻居的皮肤“血迹斑斑”也扎不进的羞愧,形象生动。②从修辞手法使用来看,改句“难看”的针头只能说明针头由于被煮软一次次变作弯钩的表象;原句“难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我”扎不进弯曲针头的难堪,表达对邻居痛苦不堪,却仍默默承受的愧疚。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3.文中“隔一天吧,隔一天吧……”省略号的作用是表重复词语的省略。A项,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B项,表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C项,表重复词语的省略。D项,表说话断断续续。故答案为: C。
4.句子“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中把“针头”说成“不帮我的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帮忙”一词让读者感觉针头就像“我”的朋友一样亲近,显得生动鲜活。“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因粗心煮软了针头。由下文“我一次次捋直后又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可知,“我”对给病人造成伤害的窘迫与羞愧。
5.原句“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中的“半掖半藏”是细节描写,表现出“我”因粗心煮软了针头对病人造成伤害的窘迫与羞愧。用“难堪”来形容针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的愧疚,改后的句子只能说明针头由于被煮软一次次变作弯钩的表象,不能更好地表现此时我的心情。
【答案】6.C
7.D
8.A
9.同:都运用第一人称:材料二:外部第一人称;材料三:内部第一人称。理由:《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还要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选项是否与文章信息保持一致。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材料并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每则材料,学会分段理解文章,提取出文章每段的段意,再对照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三异同和理由。
6.C.“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错,曲解原意、夸大事实。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可知,应是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另外,选项中的“小说”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说所有小说如此。故答案为:C。
7.D.“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兴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以及第5段中的“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可知,原文只是说“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而不是“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把推测说成既定事实,表述绝对夸大其词。故答案为:D。
8.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错,曲解原意。根据原文第2段中的“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述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可知,选项中“只有……才能……”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可知,选项中的表述扩大了范围。D.“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我’虽是故事的叙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可知,选项中“以旁观者的身份……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于文无据。故答案为:A。
9.同:从材料二原文“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以及材料三原文“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可知,都运用第一人称。
异:结合“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材料一),看材料二中叙事视角“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可知材料二用的是外部第一人称。理由:《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结合材料一“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分析材料三“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可见《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所以是内部第一人称。
【答案】10.D
11.在内容上,表现伙伴们都是出自社会底层,和作者有相同的悲惨遭遇;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因被抛弃做了童工而感到痛苦、绝望做铺垫。
12.①感情细腻,聪明好学。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③对世界怀着纯洁的爱,对朋友真挚友爱。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自己的不争气而深深自责、愧疚”理解错误,“我”是被遗弃送来做童工的,没有什么“自责、愧疚”。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中,作者写了大卫的几位伙伴,如粉白·土豆,这些人与大卫原来的朋友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作者的描写可知,大卫的新朋友们都是出自社会底层,每天从事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体力劳动,和作者有相同的悲惨遭遇。而从结构上分析,大卫的这些的底下的身份,为下文的“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这一情节做了铺垫,表达了“我”被抛弃做了童工而感到的痛苦和绝望。
故答案为: 在内容上,表现伙伴们都是出自社会底层,和作者有相同的悲惨遭遇;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因被抛弃做了童工而感到痛苦、绝望做铺垫。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小说的第一段“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等内容可知,大卫是一个有些早熟的孩子,他感情细腻,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非常敏感。从第三段“把完好的洗刷干净。……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可看出大卫聪明好学。从第四段,“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可看出大卫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从第四段“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可以看出大卫对世界怀着纯洁的爱,对朋友真挚友爱。
故答案为: ①感情细腻,聪明好学。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③对世界怀着纯洁的爱,对朋友真挚友爱。
【答案】13.D
14.B
15.这是一段对货行的环境描写,工作处老鼠横行,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交待了“我”当时工作的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展现当时英国社会状况,揭露盛世之下的阴暗面,体现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
16.作者运用了肖像描写,通过对他体型、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他长相滑稽的特点;通过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了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捧场的性格特点;通过米考伯先生详细给我介绍地址,设身处地替“我”着想,说明米考伯先生的善良;米考伯先生因为债务之事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到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但不过半小时,便擦亮自己的鞋子,哼一支曲子,显示出他窘迫尴尬的生活处境,也突出他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形象。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4)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长于捕捉人物特有的外部特征来塑造形象,如对米考伯先生穿着、心理、习惯动作等方面来进行描写”错误。心理描写不属于外部特征。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分析的能力。
B.“不会集中在人物的独特之处”错误。应该是“并将大量笔墨集中在人物的独特上”,如米考伯先生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在他因欠债被关进监狱时,经过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抓住“那房子相当破旧”“一片水”“一片泥”“被老鼠占据了”“地板和楼梯也已腐朽”“灰老鼠吱吱尖叫”等分析,这是对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环境描写,此处房子相当破旧,它的地板和楼梯也已腐朽,到处是争斗的灰老鼠,给人一种腐败和龌龊的感觉,写出了这个货行的环境恶劣。文中说“我年方十岁便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小苦力了”,那么环境如此恶劣的货行是“我”工作的地方,此时的我才十岁,以环境来写人物的处境艰难,让人心生同情。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也揭露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写底层人所处的如此恶劣的环境,指出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如此年幼的“我”,需要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谋生,生活得不到保障,也有对童工制度的指责。
故答案为: 这是一段对货行的环境描写,工作处老鼠横行,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交待了“我”当时工作的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展现当时英国社会状况,揭露盛世之下的阴暗面,体现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看到那里有个胖墩墩的中年人”“他的头很大,亮光光的;上面的头发决不比一个鸡蛋上的多,他把那宽宽的大脸完全转向我”分析,米考伯先生是个胖墩墩的中年人,他的头很大,亮光光的,还有宽宽的大脸等,这是写人物的体型、头、脸等肖像,写出米考伯先生长相滑稽。结合“他衣衫寒酸,却戴一条很打眼的硬假领。他的手杖挺帅气,上面还系了对褪色的大穗子,外套上还挂了个单片眼镜——后来我发现这只是个饰物,因为他几乎从不用它看什么东西,就算他看也看不见什么”分析,他衣衫寒酸,却戴一条很打眼的硬假领;生活贫困的他,还拿着挺帅气的手杖,外套上还挂了个单片眼镜。他生活贫困,还拿着手杖,挂着眼镜,极力掩饰自己的贫穷,写出了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捧场。结合“米考伯先生说,‘都会路,温泽巷。我——简言之’”“你在这大都市的见闻尚不甚广泛,要穿过这现代巴比伦的迷宫时都会路——简言之”“你可能会迷失方向——我很高兴今晚来这里,用最近的路线的知识将你武装起来”等分析,米考伯先生给“我”详细介绍地址“都会路,温泽巷”,并觉得“我”可能会迷路,晚上还亲自来接我,设身处地替“我”着想,说明米考伯先生的善良。结合“米考伯先生好生伤悲羞愧,以至(有一次,我从他太太的尖叫声中得知)用把刮胡子刀对自己比划了一下。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会不惜力气地擦亮皮鞋,哼着曲子出门时,那神气较平日还更像个体面人”分析,因为债务问题,米考伯先生遭到别人的叫骂,这时的米考伯先生好生伤悲羞愧,甚至用把刮胡子刀对自己比划了一下。但是他也善于排遣忧愁,如“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会不惜力气地擦亮皮鞋,哼着曲子出门时,那神气较平日还更像个体面人”,说明米考伯先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故答案为: 作者运用了肖像描写,通过对他体型、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他长相滑稽的特点;通过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了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捧场的性格特点;通过米考伯先生详细给我介绍地址,设身处地替“我”着想,说明米考伯先生的善良;米考伯先生因为债务之事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到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但不过半小时,便擦亮自己的鞋子,哼一支曲子,显示出他窘迫尴尬的生活处境,也突出他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形象。
【答案】17.A
18.B
19.①人物塑造:体现了老约翰内心情感的变化,暗示了老约翰经济处境的窘迫。②情节结构:以租期的不断延长暗示了情节的发展。③情感主旨:批判了专利权申请过程的拖沓烦琐,凸显了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时的无奈。
20.“我”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①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更引人深思;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文字,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对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主旨的作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7.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A项,“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错误,小说最后说“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由此可知,通行证只在英国适用,并不通用。
18.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B项,“不厌其烦地议论说理”错误,小说中无抽象议论和空洞的说理,应为“不厌其烦地叙事”。
19.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从文中来看,“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延长”“又”“已经”“到这时”这些词语说明“我”在汤姆斯·乔哀那儿的租期不断地延长,而这延长也就逐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是情节方面的作用;从形象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租住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而“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等表现出“我”经济处境的窘迫,这是形象方面的作用;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展现了申请专利过程的烦琐,而面对这样的情形,“我”这样的小人物只能无奈地等候,毫无办法可想。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我”是第一人称,然后可以从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角度进行答题。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我”有如下作用: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起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本文来看,“我”既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作者从“我”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申请专利的过程,让整个环节展示在读者面前,让故事更为真实,同时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展示申请专利过程的拖沓烦琐,凸显了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时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此种社会现状的批判,对小人物遭遇的同情;且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起整个情节,让情节更为紧凑、集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