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23:06:53

文档简介

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高一语文评分参考答案
C(“在颜色上与木叶有差别”错误。雨中黄叶树在颜色上与木叶相同,从原文“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可以看出。)
B(解释原因: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错误。第一段“‘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可知选项绝对)
D(虽然意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意义,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注入的感情以及其中暗含的旨趣和情调,但还不能说掌握了诗歌意象语言的密码,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诗的世界也是变化的)
①第二段的第一个问句“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承上启下,承接上段不得不先来分析“木”字,启发读者对“木”字使用场合的思考,把文章言说的中心锁定在“木”字的分析上;
②接着在说明自屈原之后诗人们选用“木”意象不是偶然的情况,推出第二个疑问“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推动读者进一步思考,在比较高树与高木中理解“木”意象的内涵,进而段落的意脉也更进一层;
③最后推出“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这个疑问句,引发读者在思考中比较,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作者就是通过这些疑问句的推动,让读者在逐层推进中接近作者的观点。
(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
5.①语言形象、生动。如描写树叶落下,作者想象到“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再如“木”与“叶”的统一,作者比喻为“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②引用诗句,增加文化韵味。如引用曹植《美女篇》、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等诗句。
③句式灵活,整散结合。既使用了整句“它不同于……也不同于……”,节奏朗朗上口,也使用不规则的散句,灵动活泼;还使用了“碧绿柔软”“窸窣飘零”等整齐的四字词语形成对比。
(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就给4分)
6.D【解析】D项“作家笔端都流露出了同情大于批判的情感”表述有误,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作家笔端流露出的批判多于同情。
7.D【解析】D项“一波三折”表述有误,小说情节并没有波澜,只是简单重复“道歉”向前推进。
8.【答案】①敏感而自卑脆弱。②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解析:①切尔维亚科夫因一件微不足道的生理反应“打了一个喷嚏”后反复道歉高达6次,体现了他的敏感,同时道歉一次比一次卑微而悲戚,最终致死,体现了他的自卑脆弱;别林科夫因为一点小事不合规矩则战战兢兢,胆小怕事,敏感多疑,最终因与柯瓦连科争吵后被摔下楼梯又因被华连卡看到而害怕,内心脆弱不堪一击。②二者的奴性心理,切尔维亚科夫体现在他对一个交通部三品文官无限卑微的道歉最后致死上,别林科夫体现在对外在一切规定规矩的无条件遵从上。
(概括出性格的相同点2分,其中每点1分,简要分析其中一点就可给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9.【示例】①坦然面对自己的失态或者过失,不过分夸大,亦不文过饰非,敢于消灭精神奴役。
②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③即便生活在不平等、不自由的空间中,人应该超越现实去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
(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C(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
B(“终必不蒙见察”的见表被动,“冀君实或见恕”的见代指“我”,两者词义不同。)
B(“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错误,两人表达观点都不委婉,都在文中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主张。)
13.(1)批驳错误言论,排斥奸佞小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的。(得分点,每点1分:辟—批驳;难—排斥、责难;固—本来;句意1分)
(2)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得分点,每点1分:违戾—不合;向慕—向往、敬慕;句意2分)
14.①第一句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是政见不同,非常简洁。
②第二句王安石简炼地表明自己知司马光见解坚定,不会轻易改变政治观点,因此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自辩。
③第三句笔锋一转,表示还是会详细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予以谅解,表意清晰简洁。
(每一点1分)
材料二译文: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
B(实写错,颔联有夸张和想象,应是虚实结合)
16.①“虽悲伤、沉郁”体现在颈联和尾联,颈联表现自己举目无亲的孤苦,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尾联对自己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悲伤。(3分)
②“不消沉、不压抑”体现在颔联和尾联,颔联描写了江山的壮阔、浩瀚无边,尾联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博大的胸襟,这些都不会令人觉得消沉压抑。(3分)
17.(子路)率尔而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每句1分,有错字不得分。)
18.钟鸣鼎食(锦衣玉食) 有条不紊(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无与伦比(超群绝伦、出类拔萃)
19.② 第七回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以及揭示出隐含的深刻内涵 (动宾搭配不当,衬托出与深刻内涵不搭配,改为揭示出)
③ 作者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 (原句缺少主语)
(评分建议:找准要修改的序号1分,修改准确1分)
20.①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宁荣二府比喻为戏剧舞台,把贾府几百号人比喻为演员,把前五回比喻为序曲。
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红楼梦》像戏剧一样精彩,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每点2分)
作为一则通报批评,语言应该简洁严肃,以叙写事实、分析评论、通报处理决定为主。但在这则信息中,①应作“2017级”处写作“17级”,语言很不规范;②“但念在初犯,下不为例,频频点头微笑致意”等措辞毫无必要;③还有“大摇大摆、光明正大”这些不应该出现在此类文体中的描述性语句。④另外,3月17日举行期末考试并不多见,语言表述也不通顺。比较可疑,从信息中的这些细节来看,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很低。
(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到其中三点就可给满分。若没有做出判断扣1分,若判断可信度高,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可以核查湖南工商管理学院的相关信息,比如这个学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应该可以从学校教务部门了解到该事件的具体情况。绝密 ★启用前
湛江市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①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
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
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形象,
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
来分析一下“木”字。
②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
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
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
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
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
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
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
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
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
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
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
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③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1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
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
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
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
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
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
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
《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
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
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
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
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④“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
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
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
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
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
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
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美女妖
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
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
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
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落木”比
“木叶”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
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
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⑤“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有修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概念上说,木叶,也就是树叶,这是不需要多加说明,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
用树叶,这就说明二者有不同之处,诗歌语言不能单凭借概念。
B.“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人写诗文用“木叶”,
2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不仅准确传达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C.“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两句诗中的叶子形象,在颜色上和触觉上都与木叶有差别,
所以这两句诗营造的意境也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不同。
D.“木叶”与“落叶”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相去甚远。虽然“树”与“木”在原有的含义
方面极为相似,但延伸至艺术领域,二者差别十分明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的落木,无疑是从屈原九歌中
的木叶意象发展来的。
B.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作为意象,因为其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语言不够精妙,可
见差一点就会差很多了。
C.无论“木叶”还是“落叶”,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来讲,其含义都是相通的,但这不代表
两个意象可以互相转换。
D.屈原将木叶形象赋予了湘夫人,杜甫将落木气质赋予了秋天,这样的选择取决于诗人对诗
歌艺术特征的精准把握。
3. 下面对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暗示性所传达的形象和色彩同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文字传递出
不同的信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相同。
B.“日暮风吹,叶落依枝”足以说明“叶”的缠绵,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这不仅是叶
的缠绵,还是诗人自己的缠绵和不舍。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影”指梅花枝干的形态,“暗香浮动”指梅
花散发的清香时而飘来,暗示梅花的清新雅致。
D.古典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木、叶如此,其它意象也如此。因此透过诗歌
语言暗示性能掌握诗歌语言的密码。
4. 《说木叶》以丰富的疑问句来推进文本的思考,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中疑问句如何推动
文章脉络的发展。(6分)
5. 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他擅长在作品中运用“诗化的语言”,请结合选文第④段简要分析
“诗化的语言”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
3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
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
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
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
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
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
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
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
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天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
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
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
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
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
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
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
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
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
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
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4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
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
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
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
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
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
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
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
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战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
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
发上,……咽了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切尔维亚科夫第一次道歉后,内心十分恐慌,他的第二次道歉虽然获得了将军的原谅,
却把将军惹得些许不耐烦,他的恐慌也升级了。
B.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歉”,形象
地刻画出一个卑微懦弱的小人物形象。
C.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
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契诃夫笔下的别林科夫、切尔维亚科夫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都是社会“小人物”,
作家笔端都流露出了同情大于批判的情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略带轻喜剧的开场写出主人公赏剧时的轻松愉悦,与后文他的心惊胆战形成
鲜明对比。
B.小说清晰叙述了契尔维亚科夫与将军之间层层递进的对话,这种重复深入的写作手法
能更深刻地挖掘出对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
5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典型形象。
D.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波三折,揭示出最残酷的真相:一个喷嚏,在切尔维亚科
夫看来重如泰山,无奈成为了毁灭自己的利器。
8.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林科夫都是契诃夫笔下的重要人
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人性格上的相同点。(4分)
9.卡夫卡说过:“一本书应该是一把斧头,凿开我们内心的冰海。”不仅仅是书,故事也有
“斧头”的力量,让我们内心有所启悟,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这篇小说对你的启发。(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
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
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
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
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
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
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
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
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
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
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6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
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
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
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
已深矣/安可救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操,本文意为持有。与《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词义不同。
B.材料一“终必不蒙见察”和“冀君实或见恕”两句中都有“见”字,词义相同。
C.所以,本文意为用来。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词义不同。
D.期年,本文意为一年。与《皱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
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
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
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的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
并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14. 清人刘熙载说:“半山(即王安石)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
是何简贵!”
刘熙载评论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语”“简贵”,请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分析这一评价。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7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用“昔闻”为“今上”
蓄势。
B.诗的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实在地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
形象。
C.“老病有孤舟”诗人既“老”且“病”,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
感。
D.本诗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身世之悲、国家之忧形成开阔宏伟的意
境。
16.有人评论杜甫《登岳阳楼》“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请结合诗句
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后文中描写第一个发言的弟子动
作的语句是“ ”,也表明该弟子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曾皙在
阐述自己的志向之前说“ ”表示与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连用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也兼具“以宾显主”
的技巧,写木高固本和流远浚源是为了申明“ ,
。”
(3)苏轼《西江月》中“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用“孤光”指月光,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与之相类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红楼梦》中宁荣二府是戏剧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
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只不过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
回才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 ,由偏至正,对准了这个( )之
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
中。作者着墨如泼,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
息大但( ) 。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
叹服作者( )的文学才华!周汝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第七回看似一派闲文,实则
8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是耐心结撰,处处有用意,笔笔设伏线,全为后文铺下大小巨细脉络”,“读不懂第七回,
莫看《石头记》”。
①可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②第七回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
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③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
来透视贾府的整体现实与状况,深入描写贾府的日常生活。
18.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赏析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阅读下面这则信息,回答问题。
通报批评
经学生举报,现已查明,17 级经济管理学院张某某同学,在本月 17 号期末考试公共课
期间,借故去洗手间离开自己的考场,然后大摇大摆的走进隔壁考场,在教室后排来回踱步,
光明正大、不紧不慢地看了几个考生的考卷。
因隔壁考场的监考老师不认识这位张某某同学,误以为是学校组织巡考的,还频频点头
微笑致意,张某某还假装提醒监考老师注意考场纪律。
该行为严重挑衅校纪校规,理应开除学籍,但念在初犯,谨记大过一次,下不为例!
湖南工商管理学院
2017 年 3 月 20 日
21. 从信息的语言表述来看,这条信息是否可信?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6分)
22.假如要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查证,还可以从哪方面入手?(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名字留下了动
人的故事,也许某个名字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
都值得我们寻访和探究。
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写一篇文章,或叙述家乡地名文化在你
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或剖析家乡地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对家乡地名文化价值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
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
{#{QQABLYqEogAgAAIAAABCEwWgCEMQkgACAIgOQAAUsEAACQ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