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23:19:28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6月月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认为“旧红学”阵营的研究者都走错了路,因为“他
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
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
会”。这话源于那篇在《红楼梦》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红楼梦考证》。此文的发表,标志
着红学范式的转型—“旧红学”阵营偃旗息鼓,“新红学”正式登上《红楼梦》研究的历史舞台。
以今日红学的进展检视《红楼梦考证》的结论,发现胡适对曹雪芹及其家世的研究结论尚嫌
粗疏,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假设”更是存在主观臆测和意图谬见,如考证曹雪芹系曹瀕之子、断定
《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且不说证据
是否薄弱,仅据《红楼梦》里贾政系员外郎身份且也是贾母次子的身份与曹頫“相合”的类比,就
做出“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的结论,这种直线型思维方式,说明胡适的《红楼梦》
“自传说”观念多么根深蒂固。
胡适大体确定了《红楼梦》的作者系曹雪芹,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应予肯定。今日的研究者可
以据新的文献史料订正其著述中的若干错误论断,但并不影响胡适作为“曹学”首创者的地位,
胡适为当代“曹学”的建构打下了基础,但《红楼梦考证》的某些论,点仍存在阐释空间,这也恰恰
是研究者继续探索《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及其家世问题的缘起。
(摘编自赵建忠《“新红学”百年之际对(红楼梦〉“作者”及“曹学”的反思》)
材料二:
历史学家顾颉刚不仅首次提出“新红学”“旧红学”两个对应性概念,而且以《红楼梦考证》
【高一年级6月月考·语文第1页(共8页)】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6月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 " “1 C( 《红楼梦辨》的开篇之作祛除了社会上对《红楼梦》的谬见 错误,把目的说成事实,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是
" `
俞平伯在杭州撰成《石头记的风格与作者的态度》,为其《红楼梦辨》的开篇之作。 此文旨在 祛除社会上对

千《红楼梦》的谬见' 。)

2.
“ “
D( 对《红楼梦》进行否定,这是对红学的新拓展,具有先导性意义 曲解文意,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表述是 作

者在坚守胡适 自传说 ' 的基础上,重在讨论《红楼梦》的作者、主旨与艺术风格以及对千后四十回的儿乎全盘

的否定,则成为赴胡适新红学核心观贞的新拓展。 尽管此文为俞平伯进入红学研究的 初试牛刀 ' ,但对此后
撰写《红楼梦辨》却具有先导性与奠基性意义”。)
3.
“ ”
A( A项,可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 胡适……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应予肯定 这一观点。 B项,体现的是胡适的治
学态度;C项,体现的是胡适《红楼梦考证》引发的争论;D项,体现的是胡适考证《红楼梦》对其他学者的
影响。)
4.心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石。(1分@) 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标志着新红学创立的最终
“ ”“ ”
完成。(1分)@顾颉刚首次提出了 新红学 旧红学 两个对应性概念,以《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为核心
标志,正式宣告了新红学的诞生。(2分() 意对即可)
5.少敢千质疑:胡适批判了一些旧红学研究者的做法,启示我们应理性对待前人言论,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 “ “ "
@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并存: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既有 大胆假设 ,也存在 主观噫测 ,启示我们应 将设想
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客观求证。@合理继承,积极合作: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既体现出对胡适新红学核心观
点的继承,又受到顾颉刚的诸多启发,启示我们要继承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并做到 积极合作、兼收并蓄。
(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
“ "
C( 补叙 错误,这里应是 插叙"。)
7. "B ”( 晨光熹微时的光线 错误,这里应是天亮后的阳光。)
8.心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光线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晨光熹微时和煦、带笑的光线,此时的光线与
“ "
人最熟悉亲近。@照应标题 光的笑容 ,画横线部分是对光的笑容的集中描写。@引出后文对天亮后的阳
光、行进中衍生的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光的喜爱与亲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 “ ” “ "心本文以 光 这一自然界物象为核心,思考光、自然、人,体现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关系。@作者将 光 的尤
形无色与爱、智慧、仁慈等也看不见、摸不着进行类比,但光、爱、智慧、仁慈等依然可以被人感知,蕴含作者对
“ ' “ “
爱、智慧、仁慈等的呼唤。@作者将 光从容不迫 \按照自己的步伐不断前行与 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 进行
对比,寄寓对人本性贪婪、心念无法安住的反思。(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 CE(G 原文标点为: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 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
“ “ “ "
11.D (两旬中的 内 含义相同,都同 纳 ,接纳。)
“ "
12. B( 赵王决定亲自去接受韩国上党郡 错误,原文意思是,赵胜劝赵王暂时接受,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暂时接
受上党郡。)
13.
“ ”“ ”“ “
(1 ) 赵国面对秦兵,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体,就可以抵挡秦国了。( 亲 一 当 各1分,旬意通
顺1分)
“ ”“ ” “
(2 )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守,接应上党逃来的 百姓。( 走 军千长平 ”按据 各
1分,旬意通顺1分)
14.心大王肯定看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要被击破了,因为这是秦国使的计谋。@各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
利,秦王肯定会把郑朱赴秦求和之事大肆宣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向秦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援赵。@秦国知
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每点1分,意对即可)
【高一年级6月月 考·语文参考答案 第1页(共2页 】)
{#{QQABDYAEggCgAAJAAQBCAw2wCgOQkgECAAgOQAAYsEIASRNABCA=}#}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上党郡与外界通道被切断。 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与百姓商议说: 去都
城新郑的道路已被切断,秦国军队每日向前推进,韩国无法抵挡,不如将上党归顺赵国。 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

国必定进攻他们;赵国面对秦兵,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 体,就可以抵挡秦国了。 于是派使者去告诉

赵国说: 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郡,想把它献给秦国,但郡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 我们

现有大邑共十七个,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赵王把此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 圣人认为接受无缘元故的利
益不是好兆头。”
“ “
赵王说: 别人仰慕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回答说: 秦国蚕食吞并韩国土地,
从中切断要道,不使它们相通,本来以为可坐着等待上党归降。 韩国人之所以不把它献给秦国,就是想把灾祸
转移给赵国。 秦国付出千辛万苦而赵国坐收其利,即使我们赵国强大也不能这样从弱小手中夺取利益,何况我

们本来就弱小无法与强大秦国相争啊!这难道还不是无缘无故吗?我们不应该接受上党。 赵王又把此事告诉
平原君赵胜,赵胜却劝赵王暂时接受。 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暂时接收上党郡,封原上党郡守为华阳君,赐给他
三个拥有万户百姓的城市做封地,又封县令为侯,赐给三个拥有千户百姓的城镇做封地,官员和地方人士都晋
" ”
爵三级。 冯亭流着泪不愿见赵国使者,说: 我实在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还去享用它!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国又派左庶长王进攻韩国上党,并攻克上党。 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
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守,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 秦王于是挥兵攻打赵国,赵军迎战,几战都不胜,一员副将和四

名都尉阵亡。 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讲和。 虞卿说: 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
国;秦国现在已下决心要大破赵军,我们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同意。 我们不如派出使者用贵重珍宝拉拢楚

国、魏国,楚国、魏国一 接受,那么秦国就会疑心各国重新结成了抗秦阵线,那时讲和才可能成功。 赵王不听虞
“ ” "
卿的意见,仍派郑朱赴秦国求和,秦国接待了郑朱。 赵王便对虞卿说: 秦国接纳郑朱了。 虞卿说: 大王肯定见
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被击破了。 为什么呢?各国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郑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秦
王、应侯肯定会把郑朱来求和的事向各国大肆宣扬。 各国看到 赵王派人去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秦国
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来求和,而不与赵国进行和谈。
1 “ "5. C( '雄连天 ' 寄寓人生短促的感叹 错误,汉陵连天的芳草应是寄寓着家国灭亡的无奈与哀痛。)
16.(1)借景抒情: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汉家陵墓如今只剩春卓连天,惹人肠断。 诗人看着眼前景象,不由哀叹
“ ”“ ”
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感溉自己功业未成 。 @直抒胸胧: 新愁旧恨 尤奈 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直接表达,
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 。(每点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
情给分)
17.( 1)故不积眭步 尤以至千里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示例心不解之缘 @浩如烟海 @尤价之宝(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叩《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将电影和京剧两种经典艺术融合互补。 @这部电影彰显出
强大的生命力。(4分,酌情给分)
“ ” “ ”
20.A (A项与文中的 我们 是泛指,其他三项的 我们 都有具体的范围。)
21.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儿乎被冰川覆盖 @有助于缓解人类正面临的能源危机(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在加速枯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
“ ” “ ” " "
成分残缺,可删去 使 ;二是用词不当,可将 千枯 改为 枯竭 。 每处修改 2分,酌情给分)

2 “
“ "
3.【写作指导】本则材料阐述了何为 停 以及 停 的意义。 古人建亭,供人休憩,以便更好地前行。 短暂的
“ “ " “
停 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身处千快节奏的时代,有时候 停 下来,可以让我们思考如何
“ "
继续前行,反思 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之路。考生可围绕 停 的内涵和意义,结合 时代、
自身学习和生活,展开思考和立意。
“ ” " “
【参考立意】(1) 停 是慢慢沉淀的过程,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停 不是懈怠和摆烂,而是积蓄力献,更
" “
好前行;@适度的 停 ,是蓄势待发……
【高一年级6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第2页(共2页 )】
{#{QQABDYAEggCgAAJAAQBCAw2wCgOQkgECAAgOQAAYsEIASRN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