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07:0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感受其沉郁顿挫的人生。
4.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感受其沉郁顿挫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代表作——《春望》、《北征》、《三吏》、《三别》。本诗作于诗人漂泊西南时期。
三.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流寓夔州。这是五十六岁(59岁去世)的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乘势而起,互相争夺地盘。杜甫本人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前往夔州。到达夔州后的第二年写下了这首《登高》。
四.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揣摩感情朗诵,把握诗歌节奏
再读诗歌,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悲)
五.理解诗意,赏析诗歌
首联重点意象赏析: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小组探究)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意境)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夔州三峡秋季的景物,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意象。这对于飘零流落在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有阔大胸襟的诗人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明确: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零,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凸显人之渺小!)
前四句重在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远,营造出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无尽悲凉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认为此句有八重悲意,曲尽人生之悲怀,它蕴含着哪八重悲呢?
明确:一悲:万里,地之远也。二悲:秋,时之惨也。三悲:作客,羁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迟暮也。六悲:多病,衰疾也。七悲:台,高迥处也。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诗人为何而悲?一是因为离家万里,漂泊他乡;二是因为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6.小组讨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7.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六.小结: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沉:深沉蕴藉。郁,郁积。
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内容意境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本诗既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又是他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配套练习
背诵全诗
展开自己丰富想象,把《登高》前两联改写成写景抒情的片段。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作业(2014高考北京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②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③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