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指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古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虽然夏朝有没有文字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费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方块汉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些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汉字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朝鲜人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这时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和更好地传承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破解文字释读瓶颈,这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政府推动下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摘编自澎湃新闻)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因文字被刻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属于象形文字,是汉字的源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中国考古取得的新发现表明,早在夏代中国已出现了汉字,而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发现将会将这一时间继续提前。
C.甲骨文具有严密规律,从它发端一直到后世的行书、楷书,中国汉字演变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D.甲骨文研究是冷门学科,但自甲骨文发现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学人很好地传承发展了甲骨文,取得了显著成就。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中多处列举相关数字,表现出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说明了甲骨文研究的现状。
C.因都是象形文字,所以中国文字由埃及传入这一不实说法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得到流行。
D.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字的消亡,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都说明甲骨文的魅力更强。
3.(3分)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2000年以后,学者集中力量对各单位所藏甲骨进行精细化再整理,出版了一批照片、拓本、摹本“三位一体”并更臻完善的甲骨著录。
B.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带头的甲骨文研究中心是目前做甲骨缀合的机构之一,从2010年至今,团队的拼缀成果——《甲骨拼合集》已经出版五集。
C.1901年,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初见甲骨实物时说:“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D.2011年春节,中国邮政官方发行《甲骨文吉祥成语》系列贺年明信片,分别为“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鱼跃龙门、风调雨顺”,画面中的图形元素皆为甲骨文字构成。
4.(4分)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证古泽今”的理解。
5.(4分)如何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工作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
到了村南头,找着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从城里来。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
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
他觉得奇怪了。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里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他生了气,就向着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掺在中间叫起来。
二先生这会儿可真生了气:“我没有见过票,拿出来我看!”他在这种局面下,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拿票好还是不拿好。浇花的劝他赶紧走开算了,可是二先生认真要他取出票来,他也只好取出来。
二先生不是没有见过票,他是要看看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见崔九孩这个名字便问道:“你就是崔九孩?”他拿着票,也只好顶住这个名,便答道:“是!”才说出个“是”字来,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说:“回去吧!叫崔九孩亲自来拿票来!”
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崔九孩问明了原因,便叹气道:“谁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这是我的路途债,非自己去跑一趟不行!你挨了打还不算到底,我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赔情去,要不,连票也拿不出来了!”
他满以为回来见了崔九孩可以给自己拿个主意,谁知崔九孩也这么稀松!他便问道:“这家有多大势头?”崔九孩道:“势头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现在咱县财政局的张局长,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去歇歇吧!还是得我去!”
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东西,虽不是法警分内的事,可是局长说出来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打听,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
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他嬉皮笑脸揭开帘子道:“二爷!我来给你老人家赔情来了!”说了就嘻嘻笑着,走进来蹲到窗下。
二先生老婆笑着说:“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个替死鬼?差一点把你二爷拴上走!”九孩说:“不用说他了,太太!都只怨我!我不该偷懒!二爷知道,催粮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个人。”
二先生也开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样一个土包子,一点礼体也没有,要对上个外面来的客人,那像个什么样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是”字答应下去。答应完了,又道:“二爷,不要计较他!都是我的过!你骂我两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见二先生没有说什么,就请求道:“我走吧,二爷?”二先生道:“走吧!票在桌上那书夹子里!”
他从书夹子里翻出票来看一看问道:“二爷,这村里有一户叫孙二则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那可能给你赶个盘费!你们这些人还不是一进了山,就为了王了?”九孩笑道:“对对对!二爷是明白人!”
崔九孩辞了二先生,便望着红沙岭走。快到上山的地方,他拿出一副红玻璃眼镜戴上。这眼镜戴上不如不戴,玻璃也不平,颜色又红得刺眼,直直一棵树能看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红蛇,齐齐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的红墙。他到大村镇不敢戴,戴上怕人说笑话;一进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吓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上这副眼镜,他觉着够味了。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崔九孩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所以便雇他帮助催粮,伙计到二先生家的做派也是学习他被催粮时别的差人的表现。
B.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遭遇与他预想的状况明显不同,说明二先生虽然依靠权势生活,但有着一点正义感,熟悉人情世故。
C.崔九孩到二先生家赔礼道歉时极尽奴颜婢膝,再结合他去红沙岭时的打扮,能看出来“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的他在办差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D.煎饼铺伙计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怀着满肚子委屈向崔九孩去诉,这表现了伙计认定崔九孩是警察,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崔九孩的身份和年龄,以及能跑与否在于有无油水等,都是为后文他为了完成催粮差使雇请煎饼铺的伙计的事做铺垫。
B.小说用了大量语言描写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语言富有地域特色,较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在写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情节时,多次写到“生了气”,通过不停转换生气的对象来表现矛盾冲突的逐步升级和二人愤怒的程度。
D.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崔九孩的藤手杖,结构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意义上体现了藤手杖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是用来威吓普通百姓的道具。
8.(6分)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请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
9.(6分)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小说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①,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卷第二》)
【注】①府帑,国库。
10.(3分)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打钩。
天子A令B下C有司D议E议者F皆以为G便H郎中I侯应J习K边事L以为M不可N许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掌文书记事,自秦始专门负责对官吏进行监察弹劾。
B.策,文体名,臣下撰文上呈、君主对下发布制令、应试者对答的文字等均可称策。
C.微,文中有精深、精妙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含义相同。
D.治,文中指太平之意,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含义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帝和有关大臣商议派兵去珠崖郡平叛,待诏贾捐之不建议出兵,他的建议得到了丞相的认可,最终元帝放弃了出兵平叛的想法。
B.面对单于想要朝见的请求,哀帝与公卿们认为这只会白白耗费国家的钱财,想拒绝,后来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哀帝才有所醒悟,致使事情出现逆转。
C.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加强北方边患防备,众多参与商议的公卿都认可这一做法,可是郎中虞诩却提出了三条反对的理由,最终获得了通过。
D.交趾出现反叛时顺帝主张平叛,而议郎李固则持反对意见,要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前去安抚,最终四府同意了他的建议,岭南地区又重新安定下来。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2)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
14.(3分)作者认为天下能够获得大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②。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 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虽为调侃,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
C.“曲尽弦犹在”,诗句在“曲尽”与“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读书人要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
16.(6分)苏轼是如何传达他的治学观点的?请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出毛泽东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送餐式”“填鸭式”灌输方式,通过强化传播意识、优化传播技巧、提升传播效果,增强有效触达目标人群的“可见性”,让历史文化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标识。
在挖掘历史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如何创新传播手段、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就显得_______①_________。(1)为了给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通过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城市规划;(2)在文旅融合上,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游客营造“一眼千年”的观感体验;(3)通过影视、舞台、美术等多维度的文艺创作,构建传统文化的演艺生态环境。
总之,要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可谓________②________。所以我们必须要持续强化主体意识、世界意识、精品意识、传播意识,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________③________的生动图景。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请仿照文中画框线第(2)句的形式,对第(1)(3)两句进行改写,使句式基本保持一致,语句畅通。可以少量增删更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莫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21.(3分)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2.(6分)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早在夏代中国已出现了汉字”偷换概念,原文是“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2.答案:D
解析:“都说明甲骨文的魅力更强”错误,于文无据
3.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新时代甲骨文研究及传承的事例,C项是在旧时代,表现的是当时知识分子对甲骨文研究的使命担当
4.答案:①“证古”即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明了中国文字出现历史在世界领先,中国历史的源头更早,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影响重大;②“泽今”即甲骨文在当今的研究,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能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解析:
5.答案:①要认识到甲骨文独特之处,不能被西方不实观点左右认知;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统筹下做好甲骨文研究的相关工作;③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培养跨学科人才;④确保甲骨文等“绝学”有人做、有传承;⑤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的结合。
6.答案:C
解析:A项,“崔九孩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错误。从文章开头看,崔九孩并不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B项,“但有着一点正义感”错误。文中并未体现出二先生有正义感。D项,“这表现了伙计……替自己出气的心理”错误。伙计给崔九孩诉说自己的遭遇是希望崔九孩给自己拿个主意,不是认定崔九孩能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
7.答案:D
解析:“结构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错误。没有伏笔的关系,藤手杖主要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
8.答案:①采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像绝大部分传统小说一样,《催粮差》采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使读者易于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②叙事以情节为中心。《催粮差》围绕着故事情节叙事,情节连贯。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崔九孩雇煎饼铺伙计催粮,伙计被二先生打耳光;崔九孩给二先生道歉;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
解析:“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知视角,讲故事的人全知全能;二是以情节为中心讲述故事,小说所有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情节展开。《催粮差》采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叙述者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让读者易于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催粮差》讲述了催粮的故事,叙事以情节为中心,文章的每个部分都在围绕催粮这件事来叙述,情节紧凑连贯。先叙述崔九孩雇煎饼铺伙计催粮,伙计被打;然后叙述崔九孩道歉;最后叙述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
9.答案:①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小说使用方言,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用“稀松”“我的过”等。②人物富有乡土特色。无论是崔九孩、二先生还是煎饼铺的伙计,说话、做事都具有乡土特征。比如崔九孩到二先生家后“走进来蹲到窗下”。③故事具有乡土特色。小说很像民间故事,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比如二先生家浇花的人等。
解析:小说的乡土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具有乡土气息。从语言上看,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具有乡土特色,具体呈现在方言的使用上,如用“稀松”“我的过”等。②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体现了浓郁的乡土特色。小说中的崔九孩、煎饼铺的伙计、二先生、浇花的人等都具有乡土特征,比如浇花的人见伙计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崔九孩到二先生家后“走进来蹲到窗下”。③从故事的角度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可分为崔九孩雇煎饼铺伙计催粮,伙计被打;崔九孩道歉;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如二先生家浇花的人等,使故事通俗易懂,像民间故事。
10.答案:EHL
解析:句意:元帝命交付有关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塞情况,认为不能答应。“议者皆以为便”,“议者”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郎中侯应习边事”,“郎中侯应”主语,“习”谓语,“边事”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故选EHL。
11.答案:C
解析:C.“微含义相同”错误。“微”含义不相同。“皆以郎、大夫之微”的“微”,指地位卑微;句意:均以郎官、大夫的卑微身份。“其辞微”的“微”,精深、精妙;句意:他的词意精微。“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治理;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故选C。
12.答案:D
解析:D.“顺帝主张平叛”错误。从原文“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来看,主张平叛的是“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顺帝的意见文中没有涉及。故选D。
13.答案:(1)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
(2)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
解析:①“降”,归降;“下”,下达、交付;“故事”,旧例。译文: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②“掾属”,属官;“方略”,对策;“遣”,派遣。译文: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
14.答案:①面对重大的利害关系,有些臣子虽身份卑微,但敢于力排众议;
②皇帝能公平客观,从善如流;
③朝廷重臣能顾全大局,不固执己见。
解析:由“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可知,面对重大的利害关系,有些臣子虽身份卑微,但敢于力排众议;由“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可知,皇帝能公平客观,从善如流;由“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可知,朝廷重臣能顾全大局,不固执己见。
15.答案:B
解析:“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说法错误。诗中说“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是在告诉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就如同“曲尽弦犹在”——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器成机见空”——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因此,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是对子由治学方法的调侃,没有“鄙夷”。
16.答案:①比喻,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制作器物也不只是运用机械,所以他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
②用典,轮扁的儿子不能简单地通过学习轮扁的经验就能获得高超的技艺,因为他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解析:“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二句,是诗人告诉“攻之如蠹虫”的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这就好像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读书比作“弦”和“机”,将读书的收获比作“曲”和“器”,表达了诗人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的道理。结合注释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的故事,轮扁认为自己的技艺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传授就能学会的,而“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二句中的“妙哉”,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道理的赞同,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诗人运用典故,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17.答案: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鹰,翔;(2)携,峥,嵘,稠。
18.答案:①至关重要;
②任重道远;
③相得益彰;
解析:第一空:依据“如何创新传播手段、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推断此两点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方面,故可填写“至关重要”。“至关重要”:为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第二空:依据“要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字都活起来”推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故可填写“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指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第三空:依据”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推断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故可填写“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19.答案:(1)在城市规划上,可以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
(3)在文艺创作上,可以通过影视、舞台、美术等多个维度,为人们构建传统文化的演艺生态环境。
解析:由原文“在旅融合上,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游客营造‘一眼千年'的观感体验”,分析(2)句的形式为:“在……上,可以+动词+名词,为+名词+动词+定语+中心词”的结构;句意表达上:先有结果,再分析原因。
故第一句“为了给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通过植入更多传统文“可以按照上述形式分析,“城市规划”可以改写为“在城市规划上”,“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改写为“可以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为了给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即为“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
故第三句“通过影视、舞台、美术等多维度的文艺创作,构建传统文化的演艺生态环境”按照分析,“文艺创作”改写为“在文艺创作上”,“通过影视、舞台、美术等多维度”开头加上“可以”;“构建传统文化的演艺生态环境”开头加上“为人们(群众)”。
20.答案:①文中画线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②用“活起来”描述“文物”“遗产”“文字”等代表传统文化的载体,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的期待。
③含蓄形象,感染力强。
解析:原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文物”“遗产“文字”等代表传统文化的载体,赋予人的行为和情感,添加了特有的情味,把其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的期待;“都活起来”也通俗易懂,含蓄形象,启发读者想象,感染力强,使文章更生动。
21.答案:C
解析:原句存在三处语病:
一、不合逻辑,“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与后面句子“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意思不合,应把“此说理所当然”改成“此说未必尽然”。
二、“就有”与“未尝不可”意思不能搭配,应改成“却有”。
三、“心经”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赵孟频的《心经》是一本书,因此不能写成“心经”。故选C。
22.答案:(1)用排比、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
(2)强调字如其人,字的形态和人的个性有密切联系;巧用特定称谓,形象地赋予新意,语言幽默风趣。
解析:“伸胳膊拉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字的豪放;“字瘦如柴,……字如墨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笔画细瘦的字和笔画粗大的字的样子;三个“如果……,其人……”构成排比,句式整齐:“五百斤油”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人之肥胖。这四句话生动形象地罗列出了“字如其人”的种种表现:字方方正正,人拘谨;字伸胳膊拉退,人豪放:字瘦如柴,人如排骨;字如墨猪,人则肥胖。写出了字的形态和人的个性有密切联系:而“五百斤油”本指清代微墨史上赫赫有名的墨品,最初为乾隆年间金冬心(金农)请制墨名家程一卿定制。顾名思义,此墨之烟料由五百斤桐油烟烧成,实为美称。这里巧用特定称谓,形象地赋予新意,戏称胖子为“五百斤油”,语言幽默风趣。
23.答案:
要善于自省
《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一场赛车比赛中,也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位赛车手,一名失败后只会怨天尤人,但技术毫无长进。另一位失败者却默默无闻,独自仔细观察赛道寻找自身不足,技术也节节提升。
可见,从古至今,自省,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环节。
唯自省其身,方知其缺。自省意为自我反省,而自我反省则必然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些什么。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问自己是否达到了要求,反观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可见,自省便是发现自身缺点的最快捷径。唯有做到自省,我们才能直正知晓自身的不足,尽快做到“补短”。有一些人缺少自省的观念,每次失败后只会找其他原因,却独独忘了自己。这一类人,也往往难取得大成就。相反一些北大清华的大学霸,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常常善干总结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找到不足并目埴补,从而获得成功。
唯自省其身,方明其智。所谓”智明”则是指智慧明达,便是思考事情更有深度思考的内容更有价值。自省,可以说是一场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你会发现许多从未发现的东西,也会领悟到许多不曾想明白的问题。而“智明”的结果便是“行无过”,行为一日没了过失,又何愁不能成功。
《老子》中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自知”,也离不开自省。毛泽东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每日都会静坐一小时自省,以达到“自知“的效果。如此伟人尚目如此,又何况普通人?通过自省,我们可以想明白,也可以看清楚,也才会使我们跨入可以成功的高门槛。
唯自省其身,方磨其志。有些人认为,自省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却怎么也不会与意志挂钩。而并不然,自省,格外是每日自省,都需要一个人的坚持与毅力。要想安静坐上一会,且是专心分析一件事情,这需要绝对的安心和平静。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绝对的事物就会得到不新地累积,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你做任何事都觉得有着它的支持这股力量便是意志。而一个人要想成功,意志是断断不可缺少的。可是,当人们愁苦于如何锻炼意志时,有些人就已经懂得依靠自省来提升自己。
若一个人知道了自身的弱点,并且学习会了深度的思考与拥有了强大的心性,那就意味着他离成功已不远,而要做到这些便只有靠不断地自省才能实现。
解析:材料由六则名句组合而成。句①强调以人为鉴、自我反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句②强调要把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句③体现了孟子推己及人、善以待人的道德准则。句④强调广泛学习和自我省察的重要性。句⑤表现了李白胸有大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句⑥表现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匡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题干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要求“合理”引用。构思时,要在理解名句含义以及上面所承载的人生哲理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能建立逻辑关系的两三则名句,加以整合,来构建文章。从原则上来看,六句名言可以任意组合,但是从写作实际来看,考生应该选择那种能建立密切的逻辑关联,能统一到同一个话题之下的名句。名句之间,可以是对立统一关系,也可以是互补、相承、因果、条件等关系。写作时,先选定可以组合的名句,并指出它们的共同中心。比如:可以把②与③组合,它们都是表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接下来,则可围绕着二者的逻辑关系,架构整篇文章:先引用句②,从反面强调,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伤害施加的别人身上;再引用句③从正面强调,要将自己心对美好事物的期冀和向往,推及到别人身上;然后,指出二者的内在思想思想上是一致的,都表现了在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要提倡和具备推己及人的思想,共建有温情的和谐社会。立意:1.要善于自我反省。(①④则名句组合)2.换位思考,尊重他人。(②③则名句组合)3.有报国之志,存建功之心。(⑤⑥则名句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