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4 09:4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中学 学科 地理 教师 时间
课题 黄土高原2 课型 新授 班级 初二级部 案序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节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主要在上节基础上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水土保持的探索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本节主要运用了模拟实验、阅读图文和实例演示的教学策略来分析和处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 2.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和自然环境,对黄土高原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对本节的深入学习有一定帮助。在学习水土流失的原因时,黄土土质和已经学习的本区气候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很大帮助,但是人为原因学生在探究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无从下手。水土流失的影响可能只考虑到河流含沙量增加,其他影响的分析会遇到困难。水土保持的措施可以给学生一些数据让学生分析,对具体措施的效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节学习不仅知道水土流失原因、影响、措施是什么,而且获得了分析资料的能力,最后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放式 导入 教师利用矿泉水瓶作为实验装置,验证水土流失的程度。 第一组:有植物和没有植物的两个装置作比较。 第二组:倾斜度大和倾斜度小的两个装置作比较。 第三组:水流急和水流小的两组装置作比较。 通过三组对比试验提出本节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学生判断并观察每组装置沙土沉积下来的量,进行对比并总结水土流失的多少。(通过实验,引出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思考,接着总结影响,最后找出解决措施,层层递进。) 实验法导入:1、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氛围。2、通过实验对比得出水土流失程度。3、进一步思考水土流失的原因。
核心过 程推进 环节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活动1:通过做实验比较植被的多少、坡度的陡缓、降水强度,哪些情况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活动2:承接实验结论并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组内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活动3: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和补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生可能在自然原因上通过实验得出原因,单人位原因上需要教师提示和出示资料和图片。) 环节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哪些影响? 活动1:观察图6.33和图6.35,分析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的影响。 活动2:教师提出问题:水带走了什么?深层土还是表层土,这两种土壤那种营养成分更多?这样会给农业带来什么影响?高原面上和缓坡上的农田和村庄会有什么影响?水会携带泥沙流向何处?会给黄河带来什么问题? 环节三:水土保持有哪些措施? 活动1:观察图6.36,找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分类并思考还有什么措施。 活动2:分析数据,找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活动3:通过30页“活动”题分析什么是“打坝淤地”,什么是“林草护坡”。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对比得出植被覆盖率低、坡度陡、降水强度大和沙土土质等情况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通过实验和观察图片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和教师共同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1、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2、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3、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1、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往往不能全面的归纳水土流失的影响,但教师的提示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概括影响。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带来了极大困难。 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将措施分成两大类,即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数据得出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较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学生通过观察活动题中示意图解说,分析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进一步验证水土保持措施并将所学措施运用到生活中。 本环节学生通过导入中的实验得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对于人为原因教师出示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确了水土流失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环节最后给学生留下思考: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这么多危害,我们要不要治理呢?引出下一环节) 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总结措施、再将学习的措施还原到生活中,取之于生活、用于生活,收放结合,加深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开放式 延伸 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导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水土保持措施。同时提出问题:在我们华北平原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大问题,同时思考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同时每学习一个地区都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本节课黄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和治措施的方法,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板书 设计 黄土高原 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 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措施: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反思与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