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上海
北平
沈阳
九一八事变后
不到4个月东北三省
全部沦陷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北平沦陷
时隔一天,天津沦陷
日军进攻上海
3个月后,上海沦陷
日军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杀
1931.9.18
1937.7.7
1937.8.13
1937.12.13
南京
日本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相互配合
同仇敌忾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我们去敌后牵制
我们在正面抗击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
武汉会战
台儿庄战役
2
第三次长沙会战
3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长沙会战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目的
时间
地点
指挥
战果
意义
1938年3月
山东台儿庄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歼灭日军一万多人
打通南北战场
二、 台儿庄战役
徐州
1938年初,日军为了打通津浦铁路,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扩大侵略,采取南北对进的方针,夹击江苏战略要地徐州。
—《中国共产党徐州地方史 》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
沈阳
北平
南京
上海
南京大屠杀
南京沦陷
九一八事变
东三省沦陷
1931.9
1937.7
七七事变
北平、天津沦陷
1937.8
淞沪会战
上海沦陷
1937.12
1938.5
徐州会战
徐州沦陷
徐州
武汉经长江水路,东下可以直抵南京、上海,西进可以抵达重庆、成都,通过铁路干线直达河南、湖南、广东等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然西迁重庆但将大部分机关和全国军事统帅设在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
二、 武汉会战
1.背景
武汉会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兵力
战役
特点
结果
意义
2.概况
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武汉会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兵力
战役
特点
结果
意义
1938年6月——10月
武汉及武汉外围地区
(1)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蒋介石
万家岭大捷等
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重,创抗战以来规模之最大
2.概况
中国军队-约100万 PK 日本军队-40多万
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为了避免损失,中国军队在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广州、武汉失陷
抗战的三个阶段
防御:(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相持:(1938年10月——1943年12月)
反攻:(1944年1月——1945年8月)
1938年6月为了防止日军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
花园口事件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撰有日军侵华史长编。其中第440页记载如下:“中国军队6月10日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
淹没耕地2994余万亩
逃离家园391万多人
保卫大武汉
万家岭战役
位于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余公里的万家岭,笼罩在一片雨雾中。此岭高不足50米,三面高丘包围,在地图上找不到标注,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指挥下,巧设“口袋阵”,在万家岭打死打伤侵华日军106师团3000人,史称“万家岭大捷”即万家岭战役,当地还流传着“山不在高,歼敌则名”的佳话。
保卫大武汉
沈阳
北平
南京
上海
南京大屠杀
南京沦陷
九一八事变
东三省沦陷
1931.9
1937.7
七七事变
北平、天津沦陷
1937.8
淞沪会战
上海沦陷
1937.12
1938.5
徐州会战
徐州沦陷
徐州
1938.10
广州
武汉沦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武汉
广州
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人参加此次会战。中国军队成功地遏制了日军的大举进攻。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至10月)
此次会战从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月,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使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10月中旬,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中国军队收复全部失地,恢复战前态势。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1.背景
1941.12.7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1.12.8
美英向日本宣战
1941.12.9
中国正式对日宣战
国际局势
【材料链接】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从而牵制中国军队转用广东方向,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
依据材料,分析日军再次进攻长沙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探究】
第三次长沙会战 背景
时间
经过
影响
1941年12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前两次长沙会战,日军未占领长沙。
长沙城下,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并打退来援敌人。在中国军队的搏杀下,歼灭大批日军,中国军队取得会战的胜利。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概况
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之胜利。
--美国诺克斯《告中国人民书》
3、豫湘桂战役
(1)背景:
(2)概况:
(3)结果: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44年,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材料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吸引了大批日军主力,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战略展开,保障敌后战场开辟的作用。
材料三: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肯放弃反共政策,坚持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丧失)
——《国民党正面战场》
材料一: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
牵制了大批日本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导致大片领土丢失。
积极
消极
正面战场—评价
时间:1938年6月—10月
著名战役、重要意义
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38年3月
时间:1941年12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指挥者、经过
重要意义
经过、重要意义
豫湘桂战役1944年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