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旁白: 公元前335年的一天,两位邻居正在聊天……甲:商鞅变法之后,我们秦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了,现在我们是最强大的国家。乙:国家是富强了,可是商鞅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很多农民的土地都被地主强行买去了,农民只能靠给地主打工维生了。甲:商鞅变法后,我们的社会安定了很多,现在晚上睡觉不关门都没人偷东西。 乙:可是老百姓还并不都这么认为,他们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害怕一不小心犯了什么法而被割鼻子,甚至杀头。你再看看现在路上行走的人,大部分都是脸上刺字的罪犯。甲:总之,我觉得商鞅是对的,我支持变法。乙:既然变法对,那商鞅为什么最终被五马分尸了?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程标准: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特点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1、走进战国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3:材料2:材料1: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民不肯尽力
于公田。” ——《公羊传》 走进战国一、历史背景时代
特征经济:铁器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瓦解。
走进战国一、历史背景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奴隶制进一步瓦解,封建制 确立的大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1、走进战国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近看秦国 材料1: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楚、魏、燕、韩、赵……小国十余,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 。
——《史记·秦本纪 》 近看秦国一、历史背景赵韩魏一、秦国变法的历史背景①客观上: 秦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六国 材料2: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近看秦国一、历史背景一、秦国变法的历史背景①客观上:②主观上: 秦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 商鞅(约前390---前 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出谋划策 商鞅准备进行变法前,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如果你是商鞅,为扫除这些阻力, 你会怎么做?论战权贵,
扫清障碍。南门徙木,
取信于民。说服秦王,获得支持。一、秦国变法的历史背景①客观上:②主观上:③人才上: 秦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入秦并积极宣传变法 一、秦国变法的历史背景①客观上:②主观上:③人才上: ④理论上:秦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入秦并积极宣传变法法家学说的传播(指导思想) 出谋划策 假如你是商鞅,面对秦国当时的状况, 你会首先从哪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面对血雨腥风的残酷的兼并战争,商鞅设计了什么谋略训练出了一支秦国的虎狼之师?材料一:“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三:…他们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1、军事方面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商鞅有什么高招来发展经济,支撑秦国这架庞大的战车的?为田开阡陌封疆,地,民得以买卖。
——《商君书》废井田
确立土地私有制 经济措施二、变法内容材料1: 据史料记载:尚平与孟通皆秦国人,尚平及妻专心耕织,每税什伍之首,尚平多次免除徭役。孟通弃农经商,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奖 励 耕 织
重 农 抑 商 经济措施二、变法内容材料2左图是秦孝公十八年秦国使用的标准量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使用 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经济措施二、变法内容材料3:1)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2、经济方面2)奖励耕织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3)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出现犯上作乱的现象,商鞅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3、政治方面3)轻罪重刑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思想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焚烧诗书”排除了复古思想的干扰,利于宣传变法。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对秦国----②经济上: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收富国强兵之效①政治上:③军事上: 壮大了军事力量, 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重农抑商政策在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稳定了统治秩序。2.对历史发展----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①推动社会转型: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从根本上确立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为秦统一中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国家统一:性质上: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局限性: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商鞅的人生结局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 卫国人,与卫国国君同族,故称卫鞅或公孙鞅。后因在秦有功封于商,又称商鞅。他曾在魏国做过小官,熟悉李悝、吴起等变法理论及实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商鞅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①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
③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
④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四、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由于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车裂。但新法没有废除。改革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典型例题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举地千里,至今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