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奉行不结盟政策
2.20世纪70年代,标志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的事件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C.中苏建交 D.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世纪70年代,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说明了(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改善的结果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4.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孤立”到“逐步缓和”,导致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5.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交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中国在不同时期会对外交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不包括( )
A.国际形势的变化 B.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7.下列关于万隆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B.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
C.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了解与合作
8.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在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9.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握手,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的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 )
A.两极格局的时代结束 B.中美两国的矛盾已经消除了
C.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D.美国抛弃了“中国威胁论”
10.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的外交发生重大变化,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B.立足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制定灵活外交政策
C.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1.中国与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12.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材料二 2005年3月29日国际在线报道:随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报告出台,有关安理会扩大的争论又热闹起来。在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中,日本和德国是两个热门国家。
材料三 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钱嘉东《周恩来与中日关系述论》
(1)材料一中说中日关系进入第二个春天,那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其(第一个春天)到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说明日本在国际舞台中有什么动向?其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两千年与50年”各是什么意思?(8分)
(4)结合材料三与当前的中日关系,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4分)
14.(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 年(1955-1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
——南方人物周刊《百年中美潮》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奥巴马上台后,一度对发展中美关系持积极态度……然而,才几个月过去,给人的感觉是,中美关系却是沿着与“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相反的方向滑动,出现了“倒振荡期”。于是,有人又把传统现实主义的逻辑搬出来,认为大国政治的悲剧必将在中美之间上演;崛起大国与霸权国家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传统现实主义的逻辑确实在影响着中美关系,而且在当今世界,这种逻辑也是难以摆脱的,尤其是在美国……“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几乎成了真理。……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当今世界的大国,尤其是中美两国,不可能完全遵循那种逻辑行事。
——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
(1)请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聋子的对话”状况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对当时中国外交有何影响。(6分)
(3)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可能性。(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考查历史基本概念。A方针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政策;C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政府提出的具体方针;D政策是60年代在两极格局中,中国政府奉行的政策;B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B
解析:考查对具体事件的认识。作为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的事件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缓和,选B。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的缓和作为重大突破和转机的事件,是因为改变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由此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
3.C
解析:考查学生对事物现象的分析能力。A、B、D这三项是促成事物的条件。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所以C正确。
4.B
解析:分析事物变化的原因。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孤立”向“逐步缓和”转变的直接原因是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在美苏争霸过程中,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迫使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由此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
5.B
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在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项。
6.C
解析:考查学生对引起事物变化原因的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事物变化因素。中国在不同时期会对外交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会依据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而是从国内和国外的多种因素考虑。
7.C
解析:要求学生对万隆会议做出正确认识。“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不是对万隆会议的评述,而是五项原则的标志。
8.A
解析: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查。“中国在国际社会长期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判断A项“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正确的。B项不是国际事务中的方针;C项是指中国外交政策;D项无法体现题干的要求。
9.C
解析:“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从时间上分析1972年,从人物分析“尼克松与周恩来”,主题是中美关系。答案是C。
10.B
解析:考查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的分析。从逆向思维角度判断不正确的是B。因为与世界当前的形势分析判断不准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因此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更不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再依据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来决定外交关系的亲疏。所以中苏两国领导人见面时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礼节。
12.【解析】选B。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B符合题干中俗语的含义,A、C、D均不能体现题干中俗语的含义。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中日、中美关系的变化;第(2)题分析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第(3)题结合近代史上两次侵华战争回答;第(4)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1972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4分)
(2)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经济的发展。(4分)
(3)“两千年”指中日两千年的友好关系,“50年”指1894年到1945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先后发动了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8分)
(4)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右翼势力,不忘历史,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4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立。第(2)题,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第(3)题,分析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各种力量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等。
答案:(1)敌意的阵营及政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中美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等;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等的影响;冷战思维作祟等。(4分)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2分) 影响:有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或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的热潮。(4分)
(3)①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国合作共处。(2分)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2分)③当今时代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时代,群雄并起,制约大国关系的因素增多。(2分)④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中美都是掌握核武器的国家,面对核毁灭的威胁不会轻易动武。(2分)⑤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