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8 10: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1.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3.国民革命运动中,政府机构几经变化。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政府机构是( )
A.陆海军大元帅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4.在我国的根本大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在( )
A.晚清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时期
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其主要表现是( )
A.各列强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充当在华的代理人
B.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完全汇流
C.清政府变成列强侵华的“工具”,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8.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
①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 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
③章太炎主张革命 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9.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B.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11.右下面是某时期《人民日报》第一版的内容(部分),从这张报纸可以判断出当时( )
A.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发生改变
B.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根本转变
C.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结束
D.新中国成立,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领土
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民主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英国对华走私鸦片情况》(单位:箱)
材料二 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
材料三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之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材料四 故为今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其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我欧人,如是则将来所谓“黄祸”者,可以烟消烬灭矣。
注:材料二、三、四均来自赫德《中国实测论》
(1)材料一说明了鸦片走私的趋势,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态度。(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德发表材料二、三、四中言论的背景和实质是什么。(6分)
(3)材料二、三中,赫德认识到了什么?(4分)
(4)据材料四,赫德提出的侵略思想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请你结合所学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1919-1949年间的两件大事。(10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从中央机构变化看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央机构变化是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果,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
2.D
解析:责任内阁特点是集体负责,大政方针一致的原则,内阁成员与总统共进退。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以此来约束袁世凯的行为”。《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重大成果之一。
3.C
解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因此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4.B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政治文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人权的平等和自由。题干有效信息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所以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5.C
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结论最重要的表现是清政府变成列强侵华的“工具”,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A项“重新确立”基本史实叙述错误;B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完全汇流”与时间不符;D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论不准确。
6.B
解析: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信息“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指的是君主专制,“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实现“民主主义”是通过辛亥革命,而维新变法没有实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更加强调思想解放,与题干信息不符合。
7.B
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A、 C、D都没起到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作用,只有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8.A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和探究现象的能力,正确分析章太炎和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要求结合当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9.D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和判断历史观点的能力。对于五四运动总体评价和认识,由于研究者的立场观点不同,所得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最能代表中国共产党的观点是D。
10.C
解析:对历史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得促成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最主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最主要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A、B 和D都是由此而引起。
11. 【解析】选A。从报纸中的“跨越黄河”,可分析出这是1947年战略反攻阶段,故A正确;B是在三大战役之后;C是渡江战役之后;D是在1949年。
12. 【解析】选D。材料中的这些口号反映了不同时期,在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历史事件,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3. 【解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1834年鸦片输入量是1824年的近三倍,而1839年比1834年增长不到两倍,说明清政府既有禁烟措施但又不彻底。第(2)题通读三则材料,从赫德对局势的分析中总结其发表言论的背景,对于实质,要从其涉及的策略变化中总结。第(3)题“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等语,说明赫德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第(4)题材料四的观点主要是如何消弭“黄祸”,即中国人民的反抗,从“顺中国人之感情”进行分析,联系当时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1)鸦片走私呈上升趋势,总量在不断增加,表明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杜绝鸦片走私的决心和措施。(4分)
(2)背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实质:要把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6分)
(3)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认识到瓜分中国是不可行的。(4分)
(4)思想:“以华治华,和平演变”。目的:在经济上变中国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政治上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6分)
1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评价及认识。第(1)题选择1840-1911年间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重要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据材料一的研究角度,1919-1949年间的两件大事可从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选择解答。第(2)题要注意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即现代化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评价辛亥革命。
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分)
例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2分)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分)
(2)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分)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3分)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