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右图所示文献的发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产生最重要作用在于( )
A.它首次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
B.促使工人运动的斗争水平得到提高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主观规律
D.指出了无产阶级承担的历史使命
2.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主要依据是( )
A.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C.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机器
D.依靠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5.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乌托邦》的发表 B.《法兰西内战》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新和谐社会”的创立
7.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B.生产力未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
C.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 D.没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8.巴黎公社起义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 )
A.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手中的理论
D.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二月革命的爆发 B.《四月纲领》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10.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11.约翰·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他在书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单纯而又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下列不符合该材料含义的是( )
A.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
B.布尔什维克颁布“四月提纲”
C.布尔什维克颁布《和平法令》
D.布尔什维克颁布《土地法令》
12.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
◇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十月革命经历了性质不同的、紧密相联的两次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 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向这一政策挑战,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
(2)依据材料一,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8分)
(3)依据材料二,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6分)
14.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材料二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三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怎样才能实现材料一中的“联合体”。(2分)
(2)材料二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4分)
(3)材料三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政局特点的?由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是怎样夺权的?(6分)
(4)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阐述到列宁的革命实践,你能得到哪些认识?(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理解。图片文献是《共产党宣言》,其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无产阶级是承担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力量。 答案是D。
2.A
解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种理论诞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诞生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工业革命完成以后两大对立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诞生,又在工人运动不断完善。
3.C
解析:巴黎公社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由人民直接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权力,所以A项不属于直接民主;B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才是标志;D项“公社”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社委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所以C项说法正确。
4.A
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本质的认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出现了两个制度并存、竞争的历史。答案是A。
5.D
解析: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景获取准确信息。时间信息“1917年11月8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次日,领导革命的“广义派”是指布尔什维克党,明确十月革命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政府”,所以应该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C
解析:题目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标志。
7.B
解析:考查学生对事件发生根本原因的认识。巴黎公社时期正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的时期,无产阶级力量尚未发展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程度,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B。
8.B
解析:考查巴黎公社起义是通过暴力革命进行的,因此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
9.C
10.C
解析: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
11.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故选A。
12. 【解析】选C。根据所学对四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法正确;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四月提纲”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但“七月事件”发生后,革命的和平发展被打破,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在此前起了代宪法的作用。据此本题选C。
1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2)题,结合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回答。第(3)题,结合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镇压人民等史实分析得出答案。
答案:(1)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6分)
(2)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刚完成。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新政权面临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仍在继续的形势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的。(8分)
(3)半年的时间证明了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民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只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才能解决。(6分)
1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夺权方式有两种,即暴力革命与和平夺权,革命实践中以哪种方式夺权完全取决于当时的革命形势的特点。
答案:(1)暴力夺权。(2分)
(2)主张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理由:“……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4分)
(3)“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是列宁总结的当时俄国革命形势的特点。由此他主张和平夺权。实际上是暴力夺权。(6分)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能把它当做僵化的教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无产阶级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当时的情况和革命条件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