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10: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红烛
闻一多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诗歌“三美”
闻一多发表被后人称为新格律诗理论奠基石的《诗的格律》一文,明确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格式上都拥有美。
认识体裁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背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
1922至1926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认识红烛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写作思路和抒情脉络
4.思索人生使命,感悟青年人的担当
学习任务一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学习要求:
①听朗读,注意字音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
②跟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情感基调
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红  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整体感知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 ,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 ”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 ”与“ ”两字,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了“ ”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学习任务二:理清抒情脉络
学习要求:小组讨论,填空。
颜色


诗人自身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引子出处: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进行抒情的。
2.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这就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的心,将所咏之物与将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
“吐”——逼真地描述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爽快率真。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第二节:诗人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提出疑问,表示不解。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第三节:否定了自己的疑问,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红烛》一诗,第二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三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不矛盾。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芒,诗人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第四节: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活着要让生命之火燃烧。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第五、六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照亮世界,但自己的光芒毕竟有限,“残风”的存在使它伤心、流泪。
“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体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七节:诗人对红烛流泪的劝慰。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红烛的泪不会白流,它能“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贡献)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为祖国奉献的决心。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第八、九节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体现对红烛的同情。
第八、九节
这是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也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学习任务三:内容赏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第八、九节
与开头李商隐的诗句相呼应,并卒章显志。表明诗人愿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梳理 “红烛”形象
学习任务四:分析形象 小组分工讨论
学习任务四:分析形象 小组分工讨论
诗人从哪些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知人论世,与诗人有何联系?



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
红烛之红色,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烧蜡成灰,
牺牲自我
诗人也如这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
当时,民众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走向光明。
残风来侵光芒,
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诗人不是因为不愿意牺牲,也不是因为害怕和后悔,而是因为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急得流泪!
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①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
②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
③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而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学习任务四:分析形象 小组分工讨论
托物言志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
学习任务四:分析形象 小组分工讨论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小组合作,思考:哪些扬,哪些抑?
因何扬,因何抑?
自焚
困惑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红烛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尽管“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
主旨
板书设计:
“红烛”的情感线索
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闻一多(1899—1946),毕业于清华
大学。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23年,诗集《红烛》出版;
1928年,诗集《死水》出版;
成为现代诗坛上的经典之作,闻一多也成为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
“三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主张“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作品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每一节结束,又以“红烛啊”再拉动一波情绪,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再接着两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充满了古典的格律和新诗自由融合的精神。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