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11:2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结合文本及创作背景解释本文作为新闻特写 所运用的核心写作规则。
【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就某种文体而言,我们期盼学生习得的语文核心素 养尤其是关键能力至少包括该文体的核心写作规则(即 文体特征)。这种文体核心写作规则的习得,最有利于阅 读与写作的融合,比如可以将在阅读某种文体的课文中 习得的核心写作规则,运用于某种情境中该文体的写作。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现见于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属于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核心写 作规则主要是“有‘镜头感’‘透视感’与‘现场感’”。
使能目标⑴:能够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及新闻特 写的常识。
使能目标①:能够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香港问 题始末”)。
使能目标②:能够理解新闻特写的常识(如含义、 类型、核心写作规则)。
使能目标(2):能够结合文本解释新闻特写的核心 写作规则。
使能目标③:能够结合文本解释“有‘镜头感’”。
使能目标④:能够结合文本解释“有‘透视感’”。
使能目标⑤:能够结合文本解释“有‘现场感’”。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同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创设
( 一 )香港问题始末
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江 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咸丰十年(1860),中英 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 地区租借给英国 。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强迫清 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 以北地区及附近 262个岛屿,租期 99年(至 1997年 6月 30 日结束)。 1941 年 12 月 25 日 ,香港被日本占领 。
1945年 9月 15 日,日本战败撤出香港。
1982年 9月24 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 人,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立场 。此后中英两 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 12月 19 日签 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 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 1997年7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1997 年7 月 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二)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 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 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3]516新 闻特写主要有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两大类 。人物特写 以人物为报道对象,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一个侧 面加以描绘,从而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 面貌,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统编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场景特写以新闻事件 中的场景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典型场景的 描绘来反映整个事件,如《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 特写的核心写作规则(文体特征)主要是“有‘镜头感’、 ‘透视感’与‘现场感’”。
(三)《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特 写,由新华社记者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撰 写,该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二、探索研究
问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否运用了新闻特写 的核心写作规则,即“有‘镜头感’、‘透视感’与‘现场 感’”?试结合文本及创作背景解释。
提示:新闻特写的核心写作规则由三个写作规则 构成,即“有‘镜头感’”“有‘透视感’”“有‘现场感’”,其 关涉的写作角度分别是“镜头”的选取、拓展与描述。 可分别讨论课文是否运用了这三个写作规则。
(一)讨论:“有‘镜头感’”这一写作规则的运用
提示:“有‘镜头感’”,是指新闻特写借鉴摄影或者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将从新闻事实中截取出 来的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场景或细节,呈现为 可视性的特写镜头(或画面)。 这种特写镜头的选取或 者说“镜头感”的获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技巧:
一是巧妙的截取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特写 更注重或者说更讲究角度的切入 。相对于一个完整的 新闻事实,它所再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切 面、一个瞬间,甚至一个细节,不贪大求全。
二是细节的放大 。特写,即摄影中“放大了的近 景”。因此,它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再现时,与其 他新闻文体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要把这个事实所包 含的内容立体化地表现出来,对其局部要放大,要细 化,以加强可视化的“镜头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是参考答案:
课文典范运用了“有‘镜头感’”这一写作规则,主 要表现在“巧妙的截取”“细节的放大”这两个方面。
1.巧妙的截取
早在 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英联合声明”开宗明 义,1997年7月 1 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 国政府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对于这样一个没有悬念的 既定历史事件和必将永载史册的庄严时刻,应该采取 怎样的角度去报道?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仅 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 1997 年 5 月 8 日,全球有 778 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 政权交接仪式。)中,这篇新闻特写是颇为别致的一篇 。 香港回归这一幕历史大剧,最终在 1997年 6月30 日的 最后几个小时上演,主要有“英国撤离香港”“中英香港 政权交接”“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三大环节 。本文巧妙 截取了中国记者观察、审视英国“撤离香港”这样一个 角度,选择了“港督府告别仪式”“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 式”“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等 4 个具有可视性的有“镜头感”的场景来展现英国 “撤离香港”的全过程。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点明了这种独特的新 闻视角,它活用了毛泽东 1949年8月为回应美国国务 院发布的对华关系白皮书而撰写的社论《别了,司徒雷 登》(文题一语双关:既指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 登离开中国,又隐喻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的标题,以 强调的倒装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所乘“不列颠尼 亚”号皇家游轮),形象地宣告了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 的黯然落幕与彻底终结,表现了崛起之中的中华民族挥别一段满目疮痍的历史耻辱的兴奋与自豪。
2.细节的放大
课文上述 4个场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联缀,具体 通过 8个特写镜头、14个放大的细节来展现。
“场景一:港督府告别仪式”(第2-4 自然段)主要 有两个特写镜头:
镜头①:6 月30 日下午 。港督府。[细节 1]蒙蒙细 雨,彭定康告别位于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庭院。
下午 4 时 30分 。港督府。[细节2]港督离任降旗仪 式开始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 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镜头②:下午 4 时 40分 。港督府。[细节3]具有古 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细节4]彭 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离开。
“场景二: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 5-7 自然 段)主要有两个特写镜头:
镜头③:晚 6 时 15分 。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 添马舰东广场。[细节 5]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开始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这个“日落 仪式”的背景。[细节 6]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 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 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镜头④:晚 7点 45分 。添马舰军营东广场。[细节 7]广场上灯火渐暗 。英国国旗降旗仪式开始。[细节8] 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广场降下英 国国旗(米字旗)。
“场景三: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第 8-9 自然 段)主要有两个特写镜头:
镜头⑤:6月30 日晚 11 时 59分 。维多利亚港湾畔 的会展中心。[细节 9]米字旗降下 。7 月 1 日 0 时 。维 多利亚港湾畔的会展中心。[细节 10]中国国旗(五星红 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镜头⑥:6 月30 日晚 11 时 58分。“威尔士亲王”军 营。[细节 11]“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 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7月 1 日 0 时 。添马舰 军营。[细节 12]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场景四:‘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第 10-11 自然 段)主要有两个特写镜头:
镜头⑦:7月 1 日 0 时 40分 。维多利亚港湾。[细节 13]英国查尔斯王子、末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 亚”号甲板。镜头⑧:7 月 1 日 0 时 40分之后 。维多利亚港湾。 [细节 14]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不列颠尼 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全文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采取了类似电影摇 镜头的方式 。从 6 月 3O 日下午开始,一一用文字“拍 摄”了8个极具可视性与画面感的特写镜头 。最后一 个镜头又以近景摇向远景的方式,描述了“不列颠尼 亚”号这艘皇家游轮在南海夜幕中黯然消失,寓意着英 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
(二)讨论:“有‘透视感’”这一写作规则的运用
提示: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 传播效果 。所谓“有‘透视感’”(或“纵深感”),是指通 过特写镜头所摄取的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 能够透视新闻事实的全局性或本质性的内容 。如果有 些特写镜头比较单薄,“透视感”不足,可以借助拓展 “镜头”的技巧,如在当前的特写镜头(新闻事实)中融 合具有对比、解释、说明等功能的相关新闻背景,从纵 横两个维度拓展特写镜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透 视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是参考答案:
课文典范运用了“有‘透视感’”这一写作规则,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些特写镜头本身就有极强的“透视感”
有些特写镜头的细节能够揭示新闻事件中相关人 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如镜头①中“面色凝重的港督彭 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的细节,其中“面 色凝重”“注视”等语让人想象这个末任港督在降旗那 一刻内心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是失意,也许 是不甘,也许是心悦诚服。
有些特写镜头的细节具有一定的隐喻或象征的意 义 。如镜头①中的细节“蒙蒙细雨”,镜头③中的细节 “雨越下越大”,这两个细节表面上展示的仅是自然之 雨,却很难不让人想象,这场雨来得正是时候,它恰是 末任港督彭定康、英国王子查尔斯不舍得离开但又不 得不离开香港的尴尬、痛苦的泪水的隐喻 。再如镜头 ③细节中有两个事物——“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 案”。这两个事物显然具有象征意义 。不列颠尼亚 ( 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古意大利语称 呼,后又衍生出守护不列颠岛的女神名称,后来成为英 国的别称 。紫荆花是香港的市花 。传说 100 多年前,香港桂角山一座为反抗英国入侵而牺牲的英雄的合葬 墓,长出一棵人们从未见过的树,树上开着紫红色的花 朵,很快这花开遍了香港,民众将其命名为紫荆花,以 纪念那些牺牲的英雄 。1990年4月 4 日,紫荆花被《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为区旗和区徽图案 。即将 离开香港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 花图案,作为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背景中的两种事 物,正好象征了英国殖民统治即将在香港结束,而回归 祖国的香港也即将翻开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有些特写镜头的细节则有着颇为复杂的意蕴 。如 镜头③中有个细节,在添马舰东广场举行的象征英国 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被命名为“日落仪式”。“日落仪 式”,是西方的一种传统的告别仪式,这种仪式的一个 重要特点是仪式结束的时间和日落的时间同步 。而镜 头①中也有个细节,港督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 声中降下旗杆的 。从不同的文化视角看,这两个细节 所呈现的意蕴颇有区别 。英国人选择“日落仪式”作为 告别仪式,选择“日落余音”作为降旗乐曲,应该说是煞 费苦心——尽管他们正在狼狈地离开香港,却还要故 作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以显示皇家帝 国的气派与风范(再如彭定康坐的黑色“劳斯莱斯”就 带有皇家标记)。 与英国人的理解正好相反,“日落”这 一形象在中国文化里常与“日薄西山”“气数殆尽”“走 投无路”等意蕴相关,所以在中国人看来,“日落仪式” “日落余音”恰好表现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在香港的 殖民统治走向末路,即将终结,颇有嘲讽之意。
2.特写镜头借助新闻背景的融合增强了“透视感”
课文第 1 自然段实际上相当于全文的导语,其概 括的新闻事实主要是“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 亚港湾”,而“在香港飘扬了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 后一次在这里降落”“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则是对相关新闻背景(历史)的交代。
课文正文部分在关于 4个场景诸多特写镜头的描 述中,融合了具有对比、解释、说明等功能的相关新闻 背景,呈现出历史沧桑感与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新闻事 实的“透视感”。
“场景一:港督府告别仪式”有两个镜头(镜头① ②)。 镜头①有两个细节(细节 1、2)。 细节 1 中插入了 两个相关背景材料:一是交代彭定康是“末任港督”;二 是介绍这个港督府庭院“曾居住过 25任港督”。在细 节 2 中插入的背景材料是港督降旗仪式的由来,“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镜头② 也有两个细节(细节3、4)。 在细节 3 中插入的两个相 关背景材料都是关于港督府建筑的:一是介绍该建筑 是“古典风格的”;二是介绍该建筑的历史,港督府“于 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 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 修”,这一背景材料揭示了英国统治者试图久占香港的 野心与狂傲,而费尽心思的苦心经营,最后人去楼空, 变成“历史的陈迹”。细节 4 中插入了两个相关背景材 料:一是关于彭定康的,“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 5 年”,“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二是关于彭定康所坐 的车子的,这辆“黑色‘劳斯莱斯’”“带有皇家标记”。
“场景二: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也有两个镜头(镜头③④)。镜头③有两个细节(细节 5、6)。 细节 5 中插入了关于告别仪式举办地添马舰东广场的相关背 景材料,“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细节 6 中的“150 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背景材 料 。镜头④也有两个细节(细节7、8)。 在细节 8 中插 入的相关背景材料是“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 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 国旗”,这个材料与当前的降旗细节构成了对比。
“场景三: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同样有两个镜 头(镜头⑤⑥)。 镜头⑤有两个细节(细节 9、10)。 在这 两个细节中插入的相关背景材料是:“中英香港交接仪 式上的易帜”“最为世人瞩目”,“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 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终结”,“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场景四:‘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有两个镜头(镜头
⑦⑧)。 在镜头⑦的细节(细节 13)中插入的相关背景 材料主要有:“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刚刚参加了 交接仪式”,彭定康是“第28任港督”,“不列颠尼亚”号 将于“1997 年年底退役”。在镜头⑧的细节(细节 14) 中插入的相关背景材料主要是:“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 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 1997年7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年 5个月零4 天”,这一包含详尽历史数据的背景材料,强调了中国 人对英军从占领到撤出香港这段历史的深刻铭记;而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一背景材料既是 实指,又是虚指:英军从海上来到香港,最后又乘船从 海上离开 。从海上来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对香港的侵 占,从海上去意味着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
(三)讨论:“有‘现场感’”这一写作规则的运用提示:
“有‘现场感’”指的是对特写镜头(新闻事 实)的描述能够将读者带进新闻现场,让读者有一种身 临其境的感受与情绪体验 。这种“现场感”的获得,主 要有两个技巧:一是现场目击者的叙述视角 。新闻特 写是来自真实现场的报道,叙述者(作者)必须是新闻 事实或被采访人的现场目击者 。这一点就同摄影记者 在现场抓拍新闻特写镜头一样,不同的只是他们用的 是相机,而文字记者用的是手中的笔 。二是叙述者情 感态度的表达 。在很多情况下,叙述者(作者)的情感 态度是蕴藏在对新闻事实或新闻背景的叙述之中的, 有时叙述者(作者)则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 自己的情感态度。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是参考答案:
课文典范运用了“有‘现场感’”这一写作规则,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第一人称现场目击者的叙述视角
这一叙述视角能使读者感受到叙述者(作者)“正 在现场作报道”的真实情境 。这篇新闻特写正是采用 这种叙述视角描述新闻事实与背景,这个叙述者“我” 就是作者自己 。也许因为这篇新闻特写的作者是几个 人,抑或是为了行文的简洁,故特意将这个叙述者“我” 隐藏在文本之中,没有让这个“我”直接出现,但读者很 容易从字里行间揣摩出叙述者的现场目击者身份。
2.叙述者情感态度的蕴藏与直抒
叙述者在描述新闻事实与背景时,常运用蕴藏与 直抒这两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营造一种叙述 者(作者)“正在现场说感受”的情绪体验。
叙述者(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蕴藏在新闻事实 与背景的叙述中,实际上是对史书“春秋笔法”的借鉴。 如文中对英国撤离香港场景中的两个关键人物(末任 港督彭定康、英国王子查尔斯),三个重要事物(港督府 建筑、英国米字旗、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的描述: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 25 任港督的庭院 。 ……4 点 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 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 2-3段)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 女王赠言说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 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第6段)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 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第4段)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 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 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 下了米字旗。(第7段)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 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年年底 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第 10段)
从这些对“撤离”场景中新闻事实及相关新闻背景 的描述中,读者能明显感受到蕴藏在其中的叙述者(作 者)的情感态度。
叙述者(作者)在描述新闻事实及相关新闻背景 时,还常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自己的情感态 度 。如文中描述“撤离”场景中的三个仪式(港督府告 别仪式、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 式)时,就有不少直接抒情、议论的文字: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 这里升起。(第3段)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 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 式”的背景。(第5段)
在 1997年 6月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 治宣告终结。(第8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