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动的快慢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运动的快慢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05 21: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运动的快慢
说课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运动
的描述”
物体
运动规律
延伸
升华
理论基础
人教版 第一章
基础
应用
第三节
“运动
的快慢”
(一)内容分析
亲身经历“速度”这一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速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和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等物理概念。
抽象比较、分析综合
“速度”
(二)课型分析:物理概念课
引导—科学探究
“实例”
“现象”
难点:理解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和方法。
重点:理解速度概念的内涵
(三)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目标
学生的
不足之处
综合思维能力不

知识归纳总结
能力不足
学生的
有利之处
心理方面:好奇心、
求知欲
知识方面:生活背景、
路程和时间
能力方面:探究能力
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设计方案,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等
三、教法与学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科学探究 学习新知
巩固新知 加深理解
知识梳理 归纳小结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图片
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
图片中的物体运动得一样快吗?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用时约5分钟
(二)科学探究 学习新知
演示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议一议:
1.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先落地的纸片运动得快(相同路程比时间)
2.还有没有其他比较的方法?
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当它们都在空中时离地较近的纸片运动得快。 (相同时间比路程)
速度
物理学上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常取1秒)内通过的路程。
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
公式:
V=
S
t
用时约为15分钟
(三)巩固新知 加深理解
举出例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用时约10分钟
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解:由公式v=
得:t=
=
=14h.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例题1:
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解:v=
=
=140km/h.
注意:
(1)公式中的v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总时间.
(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
例题2:
(四)知识梳理、归纳小结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千米/时(km/h).1 m/s=3.6 km/h
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蜗牛的爬行 约1.5mm/s;
人步行 约1.1m/s;
自行车 约5m/s;
高速公路上的小车 约28m/s;
普通列车 约40m/s;
喷气式客机 约250m/s;
超音速歼击机 大于700m/s;
子弹出膛时 约1000m/s;
同步卫星轨道速度 3070m/s;
第一宇宙速度 7900m/s;
用时5分钟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路程
公式:速度= ———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
时间
路程—— S
时间 —— t
速度—— v
五、板书设计
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 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
1m/s =3.6km/h 1km/h =1/3.6 m/s
口头练习:
5m/s=( )km/h 72km/h=(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