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05 23: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说 课 内 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认知困难
知识基础
思维及心理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态速度和平均速度相关物理概念及计算方法
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
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
Text
Text
Text
Title in here
Text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Text
知 识 与 技 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Text
过 程 与 方 法
⑴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⑵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Text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
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重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
设计、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到得出结
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难点
重、难点分析
讲授法
探究法
分组实验法
教法
讨论
交流法
实验
探究法
观察法
学法
情景引入创新 :观看“过山车”视频,指出平均速度的描述应对应某一段路程,否则毫无意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改进教具创新:在起点和终点安装光电开关(带指示灯),方便学生计时,使得实验误差明显减小。
教学亮点
教学活动创新:从观察领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知识扩展,层层深入,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
新课引入
新课教学
改进与归纳
本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通过多媒体和实验探究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新 课 引 入
通过观察“过山车”,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小车
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指出平均速度的描述应对
应某一段路程,否则毫无意义。进而截取斜面
部分,让学生分组观察并猜想小车在斜面上速
度大小变化情况。
新 课 教 学
—实验前练习
让学生自己探究所需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并通过课件的方式复习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机械停表的读数。
1
2
刻度尺的使用
停表的读法
新 课 教 学
——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没有直接测量速度工具的前提下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思考间接测量法的实验原理。
(s代表路程,t代表时间,v代表速度)
新 课 教 学
——实验设计
1
2
3
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明确实验步骤
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新 课 教 学
——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
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新 课 教 学
——交流与评估
【引导启发】
请同学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实验的改进
原因
实验存在起点计时和终点停止计时存在较大误差问题
方法
让小车从A点滑下,到达B点光电开关1自动打开,指示灯亮。使用秒表开始计时;小车通过B点继续运动到达C点,光电开关2自动打开,指示灯亮,停止计时。此时秒表显示就是小车从B到C所用的时间t,再用刻度尺测出BC的长度即为路程s,运用公式v=s/t可以得出小车从B到C的平均速度。
优点
用光电开关来确定小车是否到达改点比用眼睛看要准确一些,可以减小误差。并且操作上更简单,学生不需要视线与小车垂直,只看指示灯,任何角度都不会有误差。
小 结 与 归 纳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本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技能和方法?
跟同学,老师的交流讨论情况如何?对物理的感觉如何?
板书设计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新课引入
5分钟
新课教学
45分钟
35分钟
小结与巩固
5分钟
实验设计
5分钟
实验过程
分析交流
25分钟
时 间 安 排
5分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