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9 09:0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两弹一星
1.研制原因
(1)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________________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2)维护安全的需要:为了反对________,打破核垄断,中共中央决定发展原子弹、导弹。
2.成就
(1)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2)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________试爆成功。
(3)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号发射成功。
(5)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二、“东方魔稻”
1.现实原因:人多地少。
2.成就
打破传统观念,培育出“____________”和“超级杂交稻”。
3.意义
(1)对中国:粮食增产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
(2)对世界: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稻”、“________________”。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________年,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____________”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____________”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2.影响
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____________的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1)______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了太空。中国成为第______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飞船又将聂海胜、费俊龙顺利送入太空。
2.意义
(1)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继“____________”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2)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____________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点一 两弹一星
1.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
A.“银河—Ⅰ”型机问世
B.核武器研制成功
C.“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2.新中国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A.原子弹、战略核导弹、人造卫星
B.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C.原子弹、中子弹、人造卫星
D.氢弹、战略核导弹、人造卫星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右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该卫星被命名为(  )
A.长征-1号
B.“东方红-1”号
C.探索者-1号
D.红旗一号
4.观察右图,对其反映的事件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D.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力
知识点二 “东方魔稻”
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的是(  )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6.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不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C.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D.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知识点三 “银河”系列计算机
7.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的成果是(  )
A.“银河—Ⅰ” B.“银河—Ⅱ”
C.“银河—Ⅲ” D.“长征—1号”
8.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开始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1世纪初
知识点四 “神舟”号飞船
9.关于图片所反映的中国科技的重大成就,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中国已进入了航天时代
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C.中国成功研制了“长征”火箭
D.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0.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工作任务后在精确控制下撞击月球,它的发射成功被认为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应该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
(2)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12.阅读下列图片:
中国龙问鼎苍穹
请回答:
(1)继“两弹”成功后,我国20世纪70年代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请你想像一下,已经成功发射的“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知识清单
一、1.(1)国防现代化 (2)核威胁 2.(1)1964 (2)氢弹 (4)东方红—1
二、2.南优2号 3.(2)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1.(1)1978 银河—Ⅰ (2)银河—Ⅲ 2.社会生产力
四、1.(1)2003 三 2.(1)两弹一星 (2)高新技术
对点训练
1.B
2.A [20世纪50年代,面对美苏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专指名词,但易和氢弹混同,氢弹是原子弹的发展。]
3.B
4.A [《东方巨响》反映的是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史实,原子弹爆炸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增强国防实力,故A不正确。B、C、D三项符合对该事件的评价。]
5.C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这正是其成就最主要的地方。]
6.A [A项是在1973年,B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就,C项是在2003年,D项是在1983年。A项为正确答案。]
7.C
8.C [我国成功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在1983年。]
9.D [图片所示成就是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表述最准确。]
10.D [注意题干中的“空间技术”的要求,如A项就不符合这个要求。我国“空间技术”的第一个里程碑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二个里程碑就应该是“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综合运用
11.(1)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2)历史意义: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了基础。
解析 解答第(1)问需把握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报效祖国,海外众多知识分子纷纷回国,然遇不同程度的阻力。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较量,特别是钱学森这种掌握核技术知识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阻力尤为大。
12.(1)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并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提示:载人航天工程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也可以取得更多令人鼓舞的成果,通过转移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必将带动相关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改进军事航天系统,带动军事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教材问题解答
课中思考题
想一想:“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我国哪些领域的发展?
将带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生物、信息等领域的发展。
解析与探究
“863”计划的主要特点是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以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研究发展的重点。实施这一计划一方面是面临着高新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自我测评
1.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载人航天技术等。两弹一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对通信数字领域贡献突出;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巨型计算机的研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深刻影响;“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
2.人们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各种信息,也可以迅速传送信息,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