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精读引领课
《竹石》《题竹石画(其二)》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种古诗的异同。
二、评价任务
1.开火车朗读古诗,指名背诵古诗,默写生字词及古诗。
2.通过对比,说说两首古诗的不同。
三、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学习《竹石》。
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
(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
1.回顾方法。
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
2.依法自学《竹石》。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重点部分指导:
(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
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拓展阅读
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
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
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文章标题 代表性的景物 表达方法 情感
《马诗》 大漠 燕山 马 托物言志 怀才不遇 报效祖国
《石灰吟》 石灰岩 烈火 托物言志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竹石》 竹 借物喻人 立场坚定 决不动摇
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