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五单元第2课时 精读引领课《两小儿辩日》《日近长安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五单元第2课时 精读引领课《两小儿辩日》《日近长安远》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6: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精读引领课
《两小儿辩日》《日近长安远》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4.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评价任务
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同桌说一说课文意思,指名背诵课文。
2、小组讨论,找出文中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汇报交流。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辩(biàn)日 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提炼精神,升华主题。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六)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得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角度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四、作业设计:
背诵《两小儿辩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