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9 09:4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汉字的发明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  )
A.记载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B.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相传
C.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 D.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下图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影响汉字演变的主要因素有(  )
①印刷技术的进步 ②书写工具的改进 ③文化传播的需要 ④外国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个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铸有小篆铭文。这一古墓最早可能是哪一朝代的(  )
A.夏朝以前 B.商朝初期 C.战国或秦朝 D.汉代以后
4.黄公望题赵孟书《千字文》卷有“经进仁皇全五体”句,这里“五体”指的是(  )
A.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B.欧体 颜体 柳体 狂草 赵体
C.甲骨文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D.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5.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6.时代变迁会影响书法风格的变化。右图书法反映的最突出的社会特征是(  )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 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
C.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D.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
7.《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这里“时代的光泽”是指(  )
①商业兴盛 ②国家统一 ③城市发展 ④文化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郑燮的《墨竹图》(右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符合(  )
A.原始岩画 B.中国文人画 C.汉代帛画 D.民间绘画
9.下列关于中国的绘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画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B.中国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元朝时期市井的生活
D.中国画能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10.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依次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其创作风格来看,该作品属于(  )
A.先秦时期的民歌 B.战国时期的楚辞 C.文采华丽的汉赋 D.讲求规范的唐诗
12.下列能够反映诗人隐居田园,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  )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14.明清时期小说成为文学形式的主流。其社会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崛起
C.统治阶级的重视 D.社会识字率的提高
15.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杂剧(  )
A.产生的背景复杂 B.反映的内容丰富 C.演出的情态逼真 D.刻画的人物生动
16.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
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朝廷扬“雅部”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昆曲脱离了广大民众
17.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18.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 ④喜欢听京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20.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使公众进一步走近了这位“蓄须明志”显民族气节的文化名人。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这说明(  )
A.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C.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D.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材料二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历代词话》卷五《宋二》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思无邪”观点的正确性。(7分)
(2)材料二中,宋词出现哪两派?试比较两派的主要差异。(9分)
22.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明)文征明书《后赤壁赋》图二 (明)杨柳青 图三 (清)曹雪芹
                   绘画《连年有余》 《红楼梦》插图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4分)
(2)图二中的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4分)
(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属于哪一文学体裁?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6分)
(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题目。(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傩戏面具  图二 北宋墓杂剧砖雕  图三 京剧电
                            影《定军山》
材料二 请看关于戏剧的三副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艺术形式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图一和图三的艺术形式各自出现在什么时期?(5分)
(2)材料一中的图三反映了哪两种艺术的结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艺术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特点?(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5分)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1.B [文字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作用是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相传。汉字是中国古老的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D [汉字的演变历程由繁到简,但是汉字演变到简体没有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故排除④。]
3.C [文字发展有其显著的阶段特征,可以作为判断古墓形成时间的重要依据。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秦统一后,秦始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古墓出土的青铜器上铸的文字为小篆字体,反映出古墓不可能是夏、商时期的。]
4.D
5.D [草书以其纯粹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性最强的书体。]
6.A [此书法为颜真卿的作品,它的产生年代应该是在唐朝时期。其书法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符合当时开拓奔放的社会风貌。]
7.D [“时代的光泽”意指图画的时代背景。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宋代本身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这样将带②的选项都排除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8.B [文人画的特征是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身,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9.C [依据所学知识,A、B、D三项均正确,C项中《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市井生活,故选C项。]
10.C [题目中的作品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宋代的晏殊和楚国的屈原所作,宋、唐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词和诗,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楚辞体。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选项C正确。]
11.A [创作风格为整齐的四言体。这首诗出自《诗经》,属于先秦时期(西周到春秋)的民歌。]
12.C [C项是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句,能够反映自然之趣。]
13.B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比较自由,可以配乐演唱,比较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14.C [明清小说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及社会识字率的提高与之都有关系。]
15.B [题干材料提到政治的得失、市井生活、医药卜筮、商业、风土人情等都在元杂剧中得以反映,这说明其反映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16.D [注意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听到演唱昆曲,则“哄然散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地脱离了广大民众。]
17.D [京剧是徽汉合流的产物,属于南北艺术的融合。]
18.D [可用排除法,④是清代才出现的文化现象。]
19.B [根据图片可知,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于公元600~800年间,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期间为唐朝时期,四个选项中只有吴道子是唐朝画家。]
20.B [京剧在民国以来走向世界,这与梅兰芳的贡献分不开。A说法过于绝对;C的说法也不妥当,京剧只是国际交往中很小的组成部分;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D项错误。]
21.(1)《诗经》中的风,内容丰富,或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或赞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
(2)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
差异:豪放派风格豪放,气势雄伟,如苏轼与辛弃疾;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如柳永、李清照。
22.(1)书体:楷书。主流趋势: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画种:年画。特点:内容喜闻乐见;以民间风情为主;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3)体裁:小说(长篇章回体裁)。主要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4)题目: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浓缩人生精华的明清文艺等等。
23.(1)图一中的傩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戏剧源头之一。图二中的宋朝的南戏为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时期,在吸取了各种剧作优点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图一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原始时代,图三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清朝。
(2)京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结合。时代特征: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3)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写意性的特点。
(4)历史条件: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②各地之间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③政治的黑暗和动荡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