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9 10: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想主义者”。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

2.相对论和量子论对人们的思维影响有(  )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B.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C.使人们有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
3.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
A.日心说 B.相对论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
4.“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5.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说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6.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类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
①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生活和工作方式 ③教育和学习方式 ④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B.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C.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D.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计算机的发明而产生
8.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D.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9.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10.下列科技成就中,被称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的是(  )
A.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B.青藏铁路的开通
C.“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D.“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11.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大家首次看到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请推测一下,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3年
12.下列科技成就中,使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的是(  )
  
13.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14.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  )
A.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B.老解放区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
C.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
D.新解放区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15.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你是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安静读书
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号的高考
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16.某儿童六周岁半了,她妈妈觉得读书没用,就没让她上学,你认为她妈妈主要违反了下列哪部法律(  )
A.《宪法》 B.《教师法》 C.《义务教育法》 D.《职业教育法》
17.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8.右图是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的词。下列有关该题词的历史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C.“文革”结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D.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19.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这里所说的“那段日子”应是指(  )
A.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20.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到:“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7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5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4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4分)
(3)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7分)
(4)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10月,一位美国伟人逝世的消息传开以后,他的家人和白宫都收到了大量的唁函。有人向美国总统胡佛建议在为其举行葬礼那天,美国全国停电一分钟,以示哀悼。10月21日6点59分,好莱坞和丹佛熄灯;7点59分美国东部地区停电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美国仿佛又回到了煤油灯和煤气灯的时代。一分钟过后,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重又灯火通明。
材料二 新中国的部分科技成就
材料三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伟人”是谁?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的科技成果产生的重大影响。从图一到图二,所代表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为什么要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4分)
(4)综合三则材料,你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学生批斗老师  图二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
            的第一批大学生合影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请完成:
(1)图一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此时我国教育状况如何?(3分)
(2)图二说明了什么?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3分)
(4)根据材料三,概括江泽民的观点。(3分)
(5)材料二、三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1.D [注意各自成就取得的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得于20世纪初,《时代》周刊的描述也符合爱因斯坦。]
2.D [这两种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经典力学的思维绝对化。]
3.B [本题用排除法。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的,量子假说是普朗克首先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典力学的组成部分。爱因斯坦的主要学说是相对论,它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把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普朗克高度评价爱因斯坦即基于此。]
4.A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A项。]
5.D [知道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可解答此题。]
6.C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教育和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但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7.D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8.D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应该理解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以高新科技的发展为先导的。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D。]
9.B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它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故选B。]
10.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光辉里程碑”这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分析所给四个选项可知答案为C项。]
11.D [“南优2号”在1973年由袁隆平培育出,故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1973年。]
12.B [所给四个选项,“银河-Ⅰ”号计算机属于巨型计算机。]
13.B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用排除法。A、C、D三项均不正确。]
14.A 15.A 16.C 17.B
18.B [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背景的掌握。“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C [由材料可知“文革”期间文化单一,没有贯彻好“双百”方针,注意“样板戏”是“文革”的特定产物。]
20.C [据所学知识,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史实的只有C。]
21.(1)创立了相对论;发展了量子论(或提出光电效应),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2)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成因:20世纪30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4)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解析 本题以“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为主题,将爱因斯坦和邓小平两人联系在一起。由材料可知: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这取决于人类自己;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题的关键,一是认真解读材料,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第(1)题回忆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第(2)题概括两则材料即可;第(3)题注意分别回答侧重点,其成因应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分析;第(4)题综合两人的观点回答即可。
22.(1)爱迪生;原因:他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和电影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
(2)影响: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变化:从军事领域转到经济领域。
(3)网络的消极影响;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应扬长避短,造福人类。
23.(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的春天。
(3)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5)把发展教育看成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