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元谋人牙齿
石器
仰韶文化彩陶
甲骨文
青铜器:
后母戊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的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非洲起源论:在世界各地,每个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和这个地区已经灭绝的物种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洲曾经生活着业已灭绝的猿,它们和大猩猩、黑猩猩是近亲。因为大猩猩和黑猩猩是现代人类最直系的近亲,因此我们最早的祖先极有可能生活在非洲。
-——达尔文1871年《人类由来及性选择》
人类从哪里来?
中国人从哪里来?
元谋人牙齿
“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
中国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
材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国家层面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它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文明起源”是指史前时期生产力取得较大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社会开始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贵贱与贫富的分化,这时文明因素开始孕育的阶段。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概念明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形成
结合教材与图片:1.指出旧石器时代有哪些极具代表性中国远古人类?
2.旧石器时代的中国远古人类有哪些主要生活方式?
3.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基本特点?
元谋人、北京人
群居(原始人群)、用火、渔猎、采集、使用打制石器
南北方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国家博物馆北京人生活复原图
结合教材与图片,与新石器时代相比,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这些经济的重大变化给当时的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打磨结合石器的应用
原始农业、手工业的产生
物质生活丰富
生产工具进步
裴李岗文化
石镰石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形成
河姆渡文化
炭化稻谷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文化
绞纱棒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半坡文化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
原始房屋的产生
走向定居
仰韶文化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氏族的产生
社会组织规模扩大
母系氏族社会:尚未产生明显贫富分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形成
思考:结合文物图片,这些经济的重大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到
新石器时代后期,又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深层次变化?
良渚古城复原图
良渚文化玉鸟
良渚文化墓穴
生产力提高
贫富分化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明显
权贵阶层出现
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中华文明开始初步形成
社会组织规模扩大:父系氏族出现,甚至出现部落战争或部落联盟
思考: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
有哪些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中原核心、数量多(多元)
教材评价:多元一体?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形成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都发现大规模古稻田遗存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相似的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的文化发展趋势
江浙文化区
(吴越文化)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
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形成
结合所学与材料,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和哪些远古传说形成了相互印证?
这说明了远古的传说有什么历史价值
材料: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司马迁:《史记》
炎黄之战与部落战争或联盟形成了印证
种植五谷与原始农业社会形成了印证
历史价值:传说与考古发掘形成互相印证
二、 早期中国发展
材料:“文明形成”: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的阶段。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阶级:社会等级制度化,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化,形成了礼制: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与宗教祭祀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王,以及强制性的、以社会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结合教材与材料,说明夏朝能不能被认定为是一个国家?
实行奴隶制
最高统治者:禹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聚族而居,夏朝对夏部落直接统治,对其他部落间接统治
夏朝概况
阶级关系
最高统治者
公共权力
社会组织规模较大
考古佐证: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二、 早期中国发展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政治由“传贤”变成“传子,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甲骨文从形式来看: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从内容来看:占卜记录
龟甲兽骨:用于古代占卜,
刻上卜辞、验辞等内容
灿烂的青铜文明、成熟文字、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后母戊青铜鼎 妇好鴞尊
青铜面具
“烄”:人立于火上以求雨,是一种求雨的祀典。夏,大旱,公欲焚尪。巫贞烄闻,有从雨。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二、 早期中国发展
结合教材与材料,对比夏朝,简述商周时期有哪些方面的突出发展?
实质:生产力提升——进入青铜时代、信史时代、继续向前发展的王制时代
思考:
1.材料反应了商朝实现了什么制度?
2.商朝推行这些制度反应了什么国家特征?
内服
外服
材料: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庶尹(众官之长)、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太史友、越献臣百宗工,罔敢湎于酒,农父若保,宏父定辟,刚制于酒。 ——《尚书·酒诰》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制度:内外服制度
王事职官制度
特征:生产力水平有限,但国家机器更加完备
二、 早期中国发展
【利簋(gui)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为祭器,以纪念先祖。
二、 早期中国发展
【宜侯夨(cè)簋(guǐ)铭文】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赐)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赐)土:厥川三百......厥宅邑三十又五......锡宜庶人六百又……。
【译文】周康王册封虞侯夨为宜侯,迁徙宜地(今丹徒县),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思考:1.根据此青铜器,指出西周实行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并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这些制度的定义、内容、对象、义务、权利、核心、作用。
2.这些制度之间有何关系,概括西周政治的典型特点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含义 即“封邦建国”制,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的制度。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内容 (1)分封区域: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人民(2)分封对象功臣、周天子同姓子弟、先代贵族。 (3)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1)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2)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作用 (1)积极:西周早期形成“众星拱月”, 有利于巩固西周政权 (2)局限:诸侯在封国内有较大独立性, 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1)保证了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依照血缘关系划分等级;结合族权和政权,即家国同构
井田制特点:
耕地十分规整,呈现方块状,形状似“井”。
——名字来源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能转让和买卖。 ——土地国有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奴隶制经济的体现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周礼·地官·小司徒 》
井田制示意图
二、 早期中国发展
走向衰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原始民主)
二、 早期中国发展
课堂小讨论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
思考:早期国家发展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