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4 16: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两图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在( )
A.建筑结构 B.空间布局形式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2.以上建筑物差异形成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地域文化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明初在贵州、云南一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屯军据点——屯堡村落,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其中贵州安顺一带最为密集,现已成为安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下图示意安顺屯堡村落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屯堡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
①坚固防火②冬暖夏凉③美观大方④原料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能保存至今,关键在于( )
A.国家政策的支持 B.当地屯堡规模庞大 C.屯堡人思想保守 D.地形封闭交通不便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四周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森林茂密,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有400多年的历史。翁丁村先人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迁入,建寨前会选好建寨地点并种一棵R树,若R树长得茂盛就在此建寨,反之,则另选地点。翁丁村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翁丁村建寨初期村民不断增多给当地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物种灭绝加速 B.粮食短缺 C.地震和台风频发 D.臭氧层破坏
6.翁丁村建寨先人种的R树( )
A.不耐旱,耐水湿 B.喜干燥的气候 C.不耐阴,较耐寒 D.不耐酸性土壤
7.翁丁村传统民居的主要优势是( )
A.就地取材,工艺精湛 B.造价低廉,通风散热
C.冬暖夏凉,利于排雪 D.防虫防蛀,提高湿度
碉楼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一带的嘉绒藏族地区为核心区。嘉绒地区不仅碉楼的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下图为松岗直波八角碉楼。完成下列各题。
8.碉楼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
①军事防御 ②储藏物质 ③防范地震 ④抵御洪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青藏高原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其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地势起伏大 B.高寒光照强 C.泥石流频发 D.多大风沙暴
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其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胡同两侧主要建筑为四合院,以居住功能为主,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其主要原因是( )
A.住宅分散 B.邻里来往少 C.道路分级 D.居民素质高
11.北京四合院结构布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是( )
A.崇尚耕读文化 B.遵循严格礼制 C.尊重自然和谐 D.追求御外凝内
12.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读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图为万象和东京街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造成两地城市建筑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地域文化 C.消费水平 D.交通方式
14.万象街景凸显其( )
A.宗教信仰 B.迁徙文化 C.山水城市 D.水稻农业
我国某地的高台民居(左图)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居之一。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三面临河。房屋搭建随意,以土坯和杨木作为建材。有些房屋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右图是该区域河流径流及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高台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东南丘陵
16.将民居建在高崖上,主要原因是( )
A.避暑御寒,保暖效果好 B.通风散热,排水条件好
C.减少受冬季寒潮影响 D.避免受夏季洪水影响
17.对该地区高台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 )
A.粮食存储 B.应急避险 C.红色教育 D.旅游开发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市GDP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其地标建筑“东方之门”,总高度为301.8米,地处苏州工业园区CBD轴线东端,东临金鸡湖,被誉为“世界第一门”,现在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下图示意“东方之门”建筑外观,以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
结合“东方之门”的地理位置和朝向,分析其命名由来和基色特点。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指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围墙,“合”指合在一起,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雅致,结构巧妙,数量众多。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老人住北房,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住后院。
(1)根据图文材料提取信息,说明北京四合院反映了怎样的地域文化。①信息:____结论:____②信息:____结论:____
(2)仔细观察图片,说出这两种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民居 民居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竹楼 建筑材料以____为主,便于就地取材;一层____(住,不住)人 地势起伏____气温____,降水____,空气湿度____
蒙古包 结构简单,方便____,便于____ 冬季____,隔风保暖;可随时迁移,适应____生活
20.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岭南文化?
(3)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B
【分析】1.读图可知,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完美融合,园林建筑物除了满足游人遮荫避雨,驻足休息等方面的要求外,还与山池,花木组成风景画面,起着园林景象构图中心的作用。美国园林规划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绿地、草地面积大,尽可能反映自然特性,为人们提供在周末、节假日所需要的优美环境,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项目都融入在自然环境中,林地在园林中部分布呈折线,反映管理的要求和交通的方便。由此可知,图中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在建筑结构上的不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存在很大的差异,B正确;以上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从图中看不出来,A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是影响两图建筑物差异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点睛】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将自然美和建筑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山水、花木和亭台楼阁、厅堂廊树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特别注意从诗词文赋中吸取精华,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从而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美国园林建设则从国土规划入手,使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覆盖大片国土,在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中,建立城市大型公园,创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岛,使美国逐步实现真正的大地园林化。
3.D 4.B
【分析】3.屯堡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石头坚固防火可以抵御敌人的撞击火烧,①正确;石头建筑比热容小,夏季容易升温,冬季容易降温,并不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并且门窗开口较小,夏季不易通风,反而夏季会更热点,②错误;从图中景观看出屯堡建筑并非美观大方,③错误;屯堡建筑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所以建筑原料丰富,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选项。
4.新中国有政策支持,但从古至今,屯堡文化并非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故A选项错误;材料提示安顺屯堡村落是最密集、文化独具特色,屯堡建立之初分布广,数量多,但只有安顺保留下来,主要在于其规模较大,生命力顽强,自成体系,经历几百年依然能保留下来,故B选项正确;屯堡人思想保守、地形封闭交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屯堡文化保存,但不是主因,其他地方的屯堡亦是如此,C、D选项错误。故选B选项。
【点睛】准确获取地理信息是关键,屯堡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且屯堡是屯军据点,防御是最重要的,结合石材的特点坚固防火跟防御相吻合,又主要是位于贵州安顺一带,结合贵州地区的石材主要是石灰岩,原料丰富。
5.B 6.A 7.B
【分析】5.翁丁村建寨初期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A错;翁丁村地处山区,建寨初期(距今400多年),当地生产力水平落后,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有限,随着村民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会造成显著的粮食短缺问题,B对;人类活动对地震、台风的发生没有影响,C错;农业文明阶段,没有向大气中排放氟利昂等气体,不能对臭氧层造成破坏,D错。故选B。
6.翁丁村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光热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四周有连绵的大山相围,说明该村地势较低,土壤疏松肥沃,因此,建寨先人种的R树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旱,较耐水湿,A对,B、C错;亚热带地区土壤显酸性,D错。故选A。
7.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翁丁村传统民居为全木结构茅草房,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A错;该区域气候湿热,全木结构的茅草房,造价低廉,并且有利于通风散热,B对;该地地处云贵高原,冷空气影响不到,没有降雪现象,C错;该地湿度大,对身体危害大,并且木结构房屋容易产生虫蛀现象,D错。故选B。
【点睛】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跃,地震多发,全木结构的房屋有利于防震;这种设计就地取材,节省成本,适应当地暖湿的气候特点,与自然融为一体,旅游价值较高。
8.A 9.B
【分析】8.碉楼多是战争的产物,军事防御是其主要的功能,①正确。碉楼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能够储存必要的物资,②正确。碉楼较为高大,不利于防范地震,③错误。该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洪水灾害较少,④错误。所以选A。
9.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气候特点具有“高寒”特点;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光照强烈,因此当地的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故B对。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与地势起伏大、泥石流频发、多大风沙暴关系小,故ACD错。所以选B。
【点睛】碉楼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10.C 11.B 12.A
【分析】10.由材料结合图例可知,胡同社区内既有机动车道,也有步行道及次一级步行道,道路多种多样,由于多为步行道,通行能力有限,产生的噪声相对较少,对居民的影响小,所以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C正确;从图中可看出,住宅聚集,AB错误;居民素质高不是噪音少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11.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北京的四合院强调对称的平面布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中间设有多个庭院,反映严格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四合院结构布局体现出的鲜明的文化意蕴是遵循严格礼制,B正确。崇尚耕读文化、尊重自然和谐、追求御外凝内没有鲜明的体现,ACD错误。故选B。
12.苏州地处江南水乡,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其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完全不同,如美国就是方格状,B错误,法国巴黎市以教堂为中心,C错误,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不同,北京是以皇宫为中心,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有:1、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2、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热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3、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13.B 14.A
【分析】13.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万象街景和东京街景观都是城市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B对。气候条件、消费水平、交通方式不是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A、C、D错。所以选B。
14.万象为老挝的首都,该国主要信仰佛教,万象街景凸显的是佛教建筑的景观特点,A正确;迁徙文化、山水城市、水稻农业都不是影响万象街景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15.C 16.D 17.D
【分析】15.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民居多为窑洞,据此排除A;由图可知,该地河流流量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冬季断流,有可能位于塔里木盆地,C正确;不会在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河流流量较大,且有春汛和夏汛,因此排除B;读图可知,该地冬季气温在0℃以下,不可能位于我国南方东南丘陵,排除D。所以本题选C。
16.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民居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将民居建在高崖上,不利于御寒,保暖,A错;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不易积水,无需考虑排水条件,B错;建在高崖上,会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C错;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导致河水暴涨发生洪水,将民居建在高台上,是为了避免受洪水影响,D正确。故本题选D。
17.高台民居作为旅游资源,其蕴含的民族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独特技艺、建筑本身的独特魅力等游览价值较高,保护性开发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D正确;高台“房屋搭建随意,以土坯和杨木作为建材。有些房屋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被保护起来当作一种景观供游客参观,不适合粮食存储、应急避险,也不具备红色教育功能,ABC错。故本题选D。
【点睛】不同地区的人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风格各异的民居。透过民居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常常能够推测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某些方面的特征。如新疆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反映了当地高温少雨、日照充足、空气干燥的特点。
18.苏州市位于我国东部;苏州市是江苏经济门户;地处工业园区轴线东端;面向东方,迎接东方来风;基色与苏州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
【分析】本题以苏州地标“东方之门”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题干要求从地理位置和朝向分析其地标建筑被称为“东方之门”的原因:分析材料可知,“东方之门”位于GDP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的苏州市工业园区CBD轴线东端,东临金鸡湖,朝向东方。“东方之门”作为苏州的地标性建筑,既表明其位于我国东部城市苏州市工业园区轴线东端的位置;又彰显了苏州在江苏省的经济地位,同时“东方之门”还有向世界敞开大门,迎接东方来风的意蕴,契合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尚表达。
苏州以园林著称,色彩在苏州园林中最容易被人感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粉墙、黛瓦、褐色的窗、柱、门,灰色的路面和假山构成了苏州园林中的静态色彩。这简单的色彩,看似单纯,却以不变应万变,衬出了满园的风光无限。“东方之门”以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呼应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的特点,体现了景观的协调一致。
则应与苏州园林的色调相适应。
【点睛】为了与苏州这个充满道统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历史古城相协调,东方之门设计选择了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与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门式的建筑形象灵感来源于道统的花瓶门与城门的巧妙结合,并透过简洁的几何曲线生动地表现出来。
19.(1) “四”指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围墙,“合”指合在一起 内敛性(封闭性) 老人住北房,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住后院 尊卑有序
(2) 竹子 不住 大 高 丰富 大 拆装 运输 寒冷 游牧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域文化对聚落景观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信息““四”指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围墙,“合”指合在一起,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可得出四合院反映出封闭性或内敛性的地域文化特征;由材料信息“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老人住北房,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住后院”,可得出四合院反映出尊卑有序的地域文化特征。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竹楼是傣族的标志性民居,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以竹子为主,一层一般不住人。因为当地地势起伏大,气温高,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竹楼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代表性民居,因为当地冬季寒冷,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有利于隔风保暖;为适应游牧生活,可随时迁移,蒙古包结构简单,方便拆装和运输。
【点睛】
20.(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兼容性;商业文化。
(3)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会促进人口的增长。
【分析】本题组考查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1)根据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景观特征可知,两种建筑都有院墙,说明具有内向性、封闭性;并且房屋众多,说明家庭成员多,农业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多,反映了农业文化;并且房屋都有正堂,体现了长者为尊、天人合一的思想。
(2)从建筑特征分析,广州西关大屋有错落分布的街巷,还体现了兼容性和商业文化特征。
(3)根据建筑特征分析,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多代同堂,多子多福的特征,可以显示出家族之兴旺;这样的人文思想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的增长。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