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4 16:4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废旧汽车处理市场潜力巨大。下图为我国某废旧汽车回收利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以( )
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②增加就业③缓解能源供需矛盾④减少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其主要原因是( )
①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②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耗资源多,浪费严重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发展中国家治理污染的成本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下图是生态文明实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上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强调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B.具体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突出生态环境生产的至关重要性 D.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附关系
5.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生态文明实践的是( )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 B.全面关停重化工业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传统基塘农业水陆比例一般为6:4,基上种植蔬果。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某村的传统基塘农业生产已严重退化,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为此,该村提出发展“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如下图)、建设特色田园美丽水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近年来,该村基塘农业中“基”减少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空间扩展 B.蔬果需求减少 C.养殖空间扩大 D.绿化用地增加
7.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相比,“有机一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有利于( )
①扩大水产业规模 ②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降低饲料成本 ④提高产品品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9.如果共享快递盒被大力推广,将( )
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②减少森林破坏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④减少快递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11.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地理环境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读人与自然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13.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一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一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一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
D.f一乐山中心城区绿心森林公园打造,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读中国农业十二五“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C.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15.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
C.甘、新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
棉花堡位于土耳其的西南部,是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它是由富含矿物质的泉水不断从地下涌出,经长期聚结而形成的棉花状石灰质岩石。完成下面小题。
16.构成棉花堡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上图中的( )
A.b① B.a② C.e③ D.d④
17.为了更好地保护棉花堡景观,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规定游客必须赤脚参观 B.用水泥砌成人工阶梯边缘
C.实行区域控制放水 D.对天然石阶地形进行改造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罕坝位于内蒙古离原的东南,地处内蒙古离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平均海拔1500m,历史上的赛罕坝是一处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后因掠夺性采伐、开垦和连年山火,到近代,赛罕坝地区变成沙漠,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经过50多年的不断治理,赛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林场现已开发为森林公园,吸引众多游人。
(1)随着赛罕坝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分析森林对当地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的影响。
(2)结合赛罕坝地区的地理环境变迁案例,谈一谈你对人地关系的看法。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数百年来,贵州省Z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下图),种植品种多样的糯稻,并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形成“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2011年被列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每年11月,丰收的糯稻晾晒在禾架上,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1)从梯田位置角度,分析Z村在种植水稻时,选择品种多样糯稻的原因。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约0.4米。解释Z村“稻-鱼-鸭”系统中,梯田田埂高达1.5米的现象。
(3)稻谷通常铺置于地面晾晒。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每年11月Z村利用禾架晾晒糯稻的原因。
(4)简述Z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模拟实验是指采用某种实验方法,借助一些实验仪器、设备、模型,来模拟自然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产生、变化、作用等的实验,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某些自然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
某中学的李老师带带领同学们上了一堂地理实验课(如下图)。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2个数字测温探头分别插入2个烧瓶瓶塞的中孔。
②打开数字测温探头开关,将两个探头悬在空气中,待两个显示屏温度相同时,记录温度起点。
③将一袋小苏打(碳酸氢钠)和1袋醋酸倒入其中的甲烧瓶中,乙烧瓶保持空瓶,然后盖上插入数字测温探头的两个烧瓶塞,两烧瓶间相隔约3厘米距离。
④将台灯放置两个烧瓶中间对面约17~20厘米距离,拉低灯罩使光源距离瓶口5~7厘米,让热光源等距离照射两个瓶体。
⑤使用秒表计时器每分钟读取一次温度数据。收集10分钟内温度数据,记录在下面的温度记录表上。
⑥10分钟后,关闭白炽灯,继续观测温度变化,把两个瓶子5分钟内温度的变化记录在表格内。
温度记录表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烧瓶甲 18.3 19.1 19.7 20.1 20.4 20.5 20.6 20.8
烧瓶乙 18.3 18.9 19.4 19.6 19.8 19.9 20.1 20.1
时间(分钟) 8 9 10 11 12 13 14 15
烧瓶甲 20.8 20.9 21.1 20.7 20.3 20.1 19.9 19.8
烧瓶乙 20.3 20.3 20.4 20.1 19.7 19.5 19.3 19.2
(1)实验发现开灯后甲烧瓶的温度增加速度较乙烧瓶快,请解释其原因。
(2)请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适当增加小苏打和醋酸的量,甲烧瓶的温度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实验课快结束时,李老师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收获。如果你是小组成员,请结合实验现象和当今气候变化说出两条该实验给你的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A 3.C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C正确,公平性原则体现在代际公平和当代人之间的公平,A错误;共同性原则体现在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B错误;阶段性原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故选C。
2.从图中可知,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①正确;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②正确。图中没有体现能源数量增加或能源利用率提高的信息,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作用不大,③错误。电池具有污染性,电池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④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从而忽视了环境问题,①正确;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是雪上加霜,③正确;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大,人均消耗量小,浪费严重,②错误;污染治理成本高低不会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峻,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等;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环境污染。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海洋污染等。
4.B 5.A
【解析】4.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A错。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并非一种依附关系,而是要和谐共生发展,B正确,D错。图示信息更加突出发展观念和社会管理的至关重要性,C错。故选B。
5.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应退耕还林,A选项符合生态文明实践,A正确。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并不现实,且不利于经济发展;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增加地下水开采量,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地面沉降等问题。 BCD选项均不符合生态文明实践。故选A。
【点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6.C 7.D
【分析】6.传统基塘农业水陆比例一般为6:4,基上种植蔬果,所以“基”即是基塘农业中的“陆地”。珠江三角洲某村的传统基塘农业生产已严重退化,“基”减少甚至消失,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由此可推测,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使得养殖空间扩大,将部分“陆地资源”(基)转化为鱼塘,C正确。故选C。
7.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相比,“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产出不止是有机鱼类,还有有机农产品、有机水生经济作物等,产品更为绿色健康,产品品质更优,种植有机饲料和水草饲料等,降低饲料成本,经济效益更高,③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产品更为绿色健康,产品品质更优,降低饲料成本,经济效益更高。
8.B 9.D
【分析】8.从图示可知,该过程也有废水排放,A错误;该过程对废水和浆料进一步利用,并生产动物饲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B正确;该过程没有涉及到糖的生产过程的改变,C错误;该过程只是对废糖水末端进行处理,与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9.共享快递盒增加快递盒的使用次数,会减少快递包装成本,①错误;快递盒主要为纸制品,通过林业资源进行制造,共享快递盒会减少快递包装,从而达到减少森林的破坏的目的,②正确;共享快递盒与快递发送速度无关,③错误;共享快递盒会减少快递盒的丢弃,从而减少快递垃圾,④正确。综合起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循环经济可以使生产生活各环节发生改变,从而有效保护生态,减轻环境污染。
10.C 11.A
【分析】10.读图分析,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的方式不当时,就会造成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C正确,台风和寒朝主要是气象灾害,与人类开发资源无关,A错误;地震主要是板块运动所造成,B错误;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方式引发的生态破坏问题,D错误。故选C。
11.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增多,生态遭到破坏,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A正确;休渔制度、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都属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环境破坏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如果获取的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可再生速度,就会出现生态破坏及资源短缺等问题;人类还会向自然界中排放废弃物,如果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12.B 13.D
【分析】12.读图可知,d连接了气候与人类,f连接了人类与生物土壤,e连接了地貌水文与人类,故图示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d、e、f。B正确;a是气候与地貌水文的相互关系,b是气候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c是地貌水文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都不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ACD错误。故选B。
13.读图可知,b是气候与生物土壤的关系,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呈现荒漠景观,体现气候对生物和土壤的影响,A说法正确;c是地貌水文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体现地貌水文对生物土壤的影响,B说法正确;e是人类与地貌水文的相互关系,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C说法正确;f是人类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乐山中心城区绿心森林公园打造,应是减小城市热岛效应,D说法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
【点睛】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14.D 15.C
【分析】14.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主要有东北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使农业生产的商品率较高,耕地集中成片,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东北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东北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该地只能是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D项正确,AB项错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不是有利条件,C错误。所以选D。
15.黄淮海平原主要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水稻生长需水量大,该区域气候条件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A项错误;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势必会减少耕地面积,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B项错误;甘肃新疆主产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种植业主要依赖灌溉用水,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河套灌区主产区若大力引黄灌溉,增大灌区面积,第一会使黄河干流水量减少,第二会加剧土壤盐碱化问题,因此要适度,D项错误。所以选C。
【点睛】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
16.C 17.D
【解析】16.“它是由富含矿物质的泉水不断从地下涌出,经长期聚结而形成的棉花状石灰质岩石。”中“石灰质岩石”说明棉花堡是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形成的作用是沉积作用。图中e是沉积物经过③转化而成,因此e为沉积岩,③为沉积作用,C正确;分析图形信息可知:b为岩浆、①为冷凝作用;a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②为变质作用;d为变质岩、④为重融作用,ABD错误。故选C。
17.规定赤脚参观,可以减少对棉花堡的磨损,A符合;用水泥砌成人工阶梯边缘有助于碳酸钙的堆积,B符合;实行区域控制放水,可尽量使石阶保持天然环境,C符合;改造天然石阶必会带来较大的环境破坏,D不符合。本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故选D。
【点睛】棉花堡的形成是由于泉水从平原之上200米高的岩石中流出,所到之处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形成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白色阶梯,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土耳其人称它为帕姆卡莱(意为“棉花宫殿”),也就是棉花堡。
18.(1)森林利于有机质积累,促进当地土壤形成发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水作用,能提高当地土壤水分(保水);森林能利于土壤腐殖质的积累,提高当地土壤肥力(保肥);森林有保土作用,利于增加当地土壤厚度(保土)。
(2)能正确提取信息分析材料(兴-衰-兴);确立观点,理由充分(人地协调观)
【分析】本题以塞罕坝地区环境变迁的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森林对土壤形成发育的作用及人地关系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分析,植被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塞罕坝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土壤的水分条件改善;森林能减轻土壤侵蚀,促进沉积,有利于增加土壤的厚度;森林能促进腐殖质的形成,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塞罕坝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点睛】
19.(1)梯田位于海拔较高的群山密林间,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糯稻耐阴、耐寒;不同梯田朝向和海拔不同,光热组合多样。
(2)高埂增大梯田的蓄水量,利于抵抗干旱,且可养殖更多鱼鸭;足够的鱼鸭粪可满足糯稻生长的养分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糯稻稻株高达2米,可适应深水梯田环境。
(3)11月光照较弱,气温较低,晾晒需要时间较长;Z村地势起伏大,平地少;禾架晾晒可通风透气,缩短晾晒时间且节省土地。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旅游人数。
【分析】本题以贵州省Z侗族村寨梯田为材料,主要涉及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可知,糯稻耐阴、耐寒。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根据材料信息“贵州省Z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林下光照不足,适宜耐阴、耐寒的糯稻生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梯田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水热组合状况多样,垂直分异规律明显,适宜种植多种糯稻。
(2)梯田田埂高度升高,有利于提高蓄水量,为“稻-鱼-鸭”系统提供充足水源,有利于养殖更多的鱼鸭;鱼鸭增多,可以有效减少稻田的病虫害,并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根据材料信息“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可知,糯稻植株高度较高,适宜在深水中生长。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贵州,11月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光照条件不足,气温较低不利于晾晒,平地晾晒所需时间较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平地面积较少,可供晾晒稻谷的面积较小;禾架晾晒可以增大稻谷之间的间隙,促进通风,有利于缩短晾晒时间;禾架晾晒可以减少晾晒稻谷占用的土地面积。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知名度;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当地居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减少森林砍伐等,减少水土流失; 延长产业链,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0.(1)甲烧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乙烧瓶,对瓶内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更强,增温更快。
(2)变化:甲烧瓶内增温可能会变快,降温可能会变慢。原因:增加小苏打和醋酸的量会使甲烧瓶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吸热能力及保温作用增强。
(3)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减缓气候变暖;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要减少碳排量,实行清洁生产和倡导低碳生活。
【分析】本大题以地理模拟实验为背景材料,涉及温室效应、清洁生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由材料可知烧瓶甲中装有小苏打和醋,这两者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烧瓶甲中二氧化碳浓度就大于烧瓶乙,所以烧瓶甲对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就更强,增温更快,降温更慢。
(2)
适当增加小苏打和醋酸的量,烧瓶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进一步增加,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更强,所以增温可能会更快,降温可能会更慢些。
(3)
本实验得到的启示有,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所以要减缓气候变暖,就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人类在生产和消费中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