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会动的小纸人》
【课题与课时】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 第13课《会动的小纸人》
【课标要求】
课标对第一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阐述为: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才,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纸弹簧”的制作方法,学习制作会动的小纸人,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纸弹簧”的会动、有弹性的特性,制作有趣的小纸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注意细节的好习惯,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资源与建议】
教材分析:《会动的小纸人》是一年级上第13课学习内容, 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是以折叠“纸弹簧”为基础,加入剪、贴、画等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手工制作课。
设计说明:本课处于一年级上学期,一年级学生活泼可爱,对老师信任爱戴,手工制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但由于普遍缺少自主制作表现的经验,对立体造型美普遍缺乏认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较差。本课可以利用老师制作的“会动的小纸人”作品导入。
【学习过程】
任务一:活动引入,了解复色
课前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玩具吗 玩过哪些玩具?我们古代民间的小孩也喜欢玩玩具,有一种玩具叫木偶,我们要不一起去看看,看看这些小木偶是靠什么动起来的?(播放提线木偶《孤独的牧羊人》片断)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玩具,想不想看?(师出示)生:是个喜羊羊,师:是呀,它又是一个用纸做的小纸人,唉,这个小纸人有什么特点呢?师拿着小纸人摇晃一下(会伸缩、会摇晃)。
师:对,这个小纸人摇起来了,动起来了,谁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揭题)
问题讨论:仔细观察,小纸人会动的部位在哪里?(身体)它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一种东西?(弹簧)(师出示)弹簧小泥人,这是用铁丝做成的弹簧,我们的弹簧是用纸做的,我们可以叫它纸弹簧。
设计说明: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的展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二:探究活动,表现复色
探究如何制作纸弹簧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老师,它就是这个小的纸弹簧(师出示小纸弹簧),哎,老师把这位小老师送到你手里,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向它学习?(拆、然后给它折回来),那请你上来拆一拆,其余小朋友仔细看。 2、拆好后举起纸条问:你发现什么了?那这两条纸条又是怎么叠加折起来的呀? 3、请拿起桌上的两张彩色纸条,试着折折看,仔细地想一想,怎么折才能折整齐。(师巡视指导不会的小朋友)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尝试折叠纸条,初步感受“纸弹簧”
任务三:识读欣赏提升
一步探究制作小纸人 1、你还有什么折法让小纸条也动起来吗? 2、刚才有些小朋友非常仔细,发现这个纸弹簧一头(大)一头(小),那为什么折成一头大一头小呢,唐老师也作了一个实验,来小朋友一起看一看,(师轻轻摇晃小头朝上与大头朝上的两个纸弹簧)发现了什么?(小头朝下更会摇),为什么? ①动的明显的纸弹簧你觉得设计一个怎样的形象比较合适?(小孩、调皮鬼 小朋友站起来,假设你坐在纸弹簧上,跳一跳,摇一摇看,感觉怎样?脸部表情怎样? 3、我们现在已折好它的身体了,那小纸人还差什么呢?(底座、头、手) 4、老师这里也有个小纸人,(四眼叔叔、小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小纸人创作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5、那今天我就要求小朋友在已经折好的纸弹簧基础上制作一个有创意的小纸人,完成好后给你的小纸人取个名字。
设计说明:学生视听相结合,边看教师演示制作,边听教师讲解步骤,激发学生制作手工的兴趣。
【检测与作业】
1.能否做出会动的小纸人
2.对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是否浓厚
3.是否有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设计说明:做好后可以组里先玩一玩,也可以去其它组找朋友,看看谁的小纸人最有创意,然后请小朋友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你是怎么玩得?谈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感受。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夸一夸,比一比。通过评价交流,相互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作品。
【学后反思】
小纸人可调皮了,看看现在纸弹簧老师把它变成了什么?(实物) 2、孔雀和树:那些地方用到了弹簧?这个弹簧是怎么做的?(课件显示) 3、小人:用了些什么材料制作? 4、老师还制作了一个纸弹簧蜡烛:送给玉树灾区的小朋友,给他们带去希望……学生思考,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课下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