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五年(2019-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仙桃、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五年(2019-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21:4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仙桃、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五年(2019-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
一、选择题
1.(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雷响起,生灵们蓦(mò)然掀开暖暖的棉被,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风雨中洗漱梳妆。
B.夏日,蜻蜓们身着五彩斑谰的外衣,宛若仙子一般翩跹(xiān)起舞,自由而灵动。
C.秋风习习,绚丽的红色浸(qìn)透了深秋的湛蓝,枫叶上写满了诗韵,飘逸而洒脱。
D.过冬的候鸟在湖面上或逍遥地游弋(yè),或冲天而起,浪漫的舞蹈撩拨着人的心绪。
2.(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合适的一项是( )
A.二十年前,我来过一次敦煌。虽然时间仓促,只能浮光掠影,却被她的美深深震撼。
B.进入莫高窟,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那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入了千年前。
C.遥想当年,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
D.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中亚文化和西亚文化摩肩接踵,不断传播到敦煌,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3.(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建设低碳城市,不仅要答好“技术题”,更要答好“治理题”。
②城市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
③未来,支柱产业不同的城市,要因地制宜设计减碳方案,细化激励机制与约束办法.
④家庭排放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构成,需要疏堵结合,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⑤自2010年开始,我国先后开展多批次低碳城市试点,各地探索出不少创新举措。
A.④①②⑤③ B.⑤③②①④ C.②①⑤③④ D.①②④③⑤
4.(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方”可计量面积,“石”可计量容积,“寻”可计量长度,“更”可用作夜间计时。
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初唐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
C.《乡愁》《回延安》《我爱这土地》的作者分别是余光中、贺敬之、艾青。
D.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都是俄国作家,其中普希金的代表作有《自由项》,契诃夫的代表作有《万尼亚舅舅》。
5.(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B.重视不重视、落实不落实,决定了道法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C.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地领土面积的18%左右。
D.神舟十四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苍穹。
6.(2019·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曾荣获茅盾文学奖。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明清科举制度中,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孔乙己》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7.(2019·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B.传承五四精神,担负历史责任,青年一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C.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能否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中国羽毛球健儿在人们的万众瞩目之下再夺苏迪曼杯,令人振奋。
8.(2020·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审议的民法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B.大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关键在于老百姓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更新十分重要。
C.中国芯片制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华为能否突破某些国家无底线的技术封锁。
D.“网红博主”李子柒拥有逾700多万海外粉丝,她的视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之美。
9.(2020·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B.《钱塘湖春行》《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山坡羊 潼关怀古》《刘姥姥进大观园》分别属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C.《老王》《白杨礼赞》《变色龙》的作者分别是杨绛、茅盾、契诃夫。
D.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由”“子美”“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分别指苏轼、杜甫、李白、欧阳修。
10.(2020·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
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
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
⑤通常,艾草要与菖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
A.①⑤④②③ B.①③⑤②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11.(2021·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中考真题)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全国开展党史教育的当下,青年更需要充实青春底色,化解消沉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先辈的拼搏意志、吃苦精神,有助于激励当代青年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
①有的娇气脆弱,一遇上挫折就放弃
②他们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缺少磨炼
③还有的存在咸鱼心态,得过且过
④有的不愿拼搏,常陷入彷徨和徘徊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12.(2021·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中考真题)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针对某物、某事、某现象抒发感慨。《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古时候,“太傅”“博士”为官名,“高龄”“高邻”,是敬辞,“敝人”“鄙人”则为谦称。
C.《秋天的怀念》《白杨礼赞》《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茅盾、契诃夫、安徒生。
D.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13.(2021·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天问一号”携“祝融号”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新突破、达到新高度。
B.人口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每个人现实的生活和内心的感受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C.能否建立群防群治的反诈骗机制,是治理网络电信诈骗工作成功的关键。
D.中国要达到群体免疫的目标,需要大约10亿人左右接种额冠病毒疫苗。
14.(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床曲折蜿(wān)蜓,起伏跌宕:江水奔泻而下,哗哗水声振耳欲聋。
B.峰峦垂悬于澄(chénɡ)碧的江水中,岩影波光,交相辉应,美轮美奂。
C.同一棵树,同一条鱼,在迥(jiǒng)异的环境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
D.秋阳斜照在嶙(nín)峋的树干上,斑驳绰绰。地面落叶堆积,一切静谧,祥和。
15.(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用奋斗谱写生命华章。
B.青年胜在年轻,但也囿于年轻,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难免手足无措。
C.青年唯有秉持锲而不舍的韧劲,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D.青年要始终保持两肋插刀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
16.(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譬如扇面书法、扇面绘画、扇面刺绣、扇面篆刻、扇面雕镂等。
②在狭小的扇面上,中国扇子呈现出东方文化所能涉及的诸多形式。
③尽管中国扇子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但是它的身上含有“大文章”。
④秦汉时期的仪仗扇,就将普通的扇子与权势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扇子的政治化意味。
⑤中国扇子不只在诸多艺术领域呈现出美学功能,还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展现独有的价值。
A.⑤④③①②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③④⑤ D.③①④②⑤
17.(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分别是光未然、舒婷。
B.《木兰诗》《卖炭翁》《十五从军征》都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18.(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游客来说,是否文明烧烤、减少噪声污染,才是爱淄博最好的方式。
B.通过世乒赛的历练,使我国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改善。
C.公共阅读空间只有提升服务举措,创新服务效能,才能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
D.今年1月至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2.8%,绿色出行渐成风尚。
二、基础知识综合
(2019·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州博物馆新馆门前的东北街是一条宽阔平整的石板路,往东便是四大名园之一的拙( )政园,南侧则是以假山闻名xiá( )迩的狮子林。日日夜夜,东北街上川流不息,好一个闹中取静的意味。
②在苏州,人们会不经意间 【甲】 在生活的点滴中,兴许在一条小巷中,或是在一间老宅里,yì( )或于一盏路灯下……苏州博物馆的每一处细节都承( )袭了这种 【乙】 的淡雅气质。
③苏州博物馆主庭院的设计是整个新馆的惊hóng( )之笔,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片石假山。建筑师贝聿铭从米芾的书法中获取灵感,将三十多块石头切割堆叠,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
④走在场馆的走廊,你也会被头顶的天花板所惊艳。留心观察,原来整个博物馆大厅不需要人工照明。贝聿铭不愧为“光影魔术师”,他用玻璃 【丙】 传统材料,再用金属条拱起构成极具设计感的几何图形。若是遇到阳光明媚的时候,走廊的墙面、地面还能反射出暖黄的光。
⑤博物馆的许多细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在宝幢展厅,贝聿铭特地安排了一处特殊的纱窗,游人在这里拍照可以摄出极具美感的剪影。而纱窗的巧妙运用,不仅挡住屋外直射的阳光,保护文物,而且充当了一层滤镜,将屋外的风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烟雨江南之感。
⑥有人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为苏州留下的文脉( )作品,然而,它更是所有苏州人的精气神的象征。一砖一瓦,无不反射着苏州人的性格和苏州城市的文化氛( )围,守护着这座历史老城的最chún ( )朴最本质的根。
19.下列根据文中拼音所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拙政园(zhuō) 闻名瑕迩 B.氛围(fèn) 抑或
C.承袭(chéng) 惊鸿之笔 D.文脉(mài) 醇朴
20.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A.沉迷 与生俱来 取缔 B.沉醉 与生俱来 取代
C.沉醉 与日俱增 取代 D.沉迷 与日俱增 取缔
21.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还原了苏式园林里奇山怪石的神韵,更将水墨画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
B.不仅将水墨画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更还原了苏式园林里奇山怪石的神韵
C.不仅还原了水墨画里奇山怪石的神韵,更将苏式园林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
D.不仅将苏式园林的色彩与空间变化表现入微,更还原了水墨画里奇山怪石的神韵
(2020·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处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 )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甲】,被眼花liáo( )乱的信息推着走,【乙】于虚拟( )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让一些人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导致注意力碎片化。浅尝zhé( )止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很丰盈( ),但实质上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liú( )览或浅阅读。长此以往,无益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追逐流量效应的人,注定行之不远。的确,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可及性,创设了目力驰chěnɡ( )的出口和自由选择的路口,但最终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人们自己手上。网络纵有千般好,也不能因此放任思想惰性。面对纷乱的信息流,绝不能一味“下沉”,窝在思维的“舒适区”,拒绝深度、躲避思考,追逐简易、刺激、戏剧化、图像化的内容,甚至把阅读目标全盘托付给“知识带货商”。在流量化的内容产品面前,必须有所思考,有所选择。保持理性与定力,【丙】低俗、拒绝庸俗,才能成为清醒而不恣( )意的阅读者,做阅读真正的主人。
22.下列给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文中拼音所写的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湍急(tuān) 眼花瞭乱 B.虚拟(lǐ) 浏览
C.丰盈(yínɡ) 浅尝辄止 D.恣意(zì) 驰聘
23.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随波逐流 迷失 抵制 B.随遇而安 迷失 抵御
C.随遇而安 迷惑 抵御 D.随波逐流 迷惑 抵制
(2021·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动,一个饱含动感与张力的美丽之词。多少精彩的流动,正和荏rǎn( )的时光一起、和广袤( )的大地一起、和自强的人民一起、和可爱的祖国一起,绘就欣欣向荣、【甲】的壮丽时代图素。
流动中国,美在“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造中。回前波湖壮阔的“十三五”,一张张“中国创造”的名片正在为流动中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大数据与智能化携手上阵,交通网与致富线加速织密,人民出行体验更加美好,国家竞争实力【乙】,流动中国正步履铿( )锵、一路驰骋。
流动中国,美在“内外双循环”的联动上。当条条巨龙穿梭( )于婀娜( )的江南水乡,疾驰过壮阔的表里山河,驰骋在旷远的林海雪原,广袤的神州大地正充满动感,蕴含张力。“一带一路”的璀càn( )画卷正开启【丙】的工笔勾勒,为中国与世界带来更加磅礡的生机与活力。流动的中国正带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与行动,为国内国际协同发展输血供能。在“携手抗疫共克时jiān( )”等全球性大事件中持续发挥中流dǐ( )柱作用,以大国的伟岸身姿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巍然屹立。
24.下列给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文中拼音所写的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máo) 荏苒 B.铿锵(kēng) 共克时艰
C.婀娜(nà) 璀璨 D.穿梭(suō) 中流坻柱
25.依次填入文中【用】【乙】【丙】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流转不息 与时俱进 细致
B.川流不息 与时俱进 细致
C.流转不息 与日俱增 细腻
D.川流不息 与日俱增 细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B.五彩斑谰——五彩斑斓;
C.浸(qìn)透——jìn;
D.游弋(yè)——yì;
故选A。
2.D
【详解】A.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这里指对敦煌的印象不深刻,符合语境;
B.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这里用来形容泥塑和壁画生动,如同真的一般,符合语境;
C.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这里用来形容当年敦煌人的多和连续不断,符合语境;
D.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里用来指文化的碰撞,不符合语境;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本文围绕“低碳”展开;②句总领整个语段,引出话题“低碳”;接下来①句承接②句讲“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强调“治理”的重要性;⑤句③句按照从过去(2010年)到未来的顺序,讲城市如何“治理”,实现“低碳”,最后④句补充说明“家庭”方面如何做到“低碳”;故排为:②①⑤③④;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初唐共三千余年的史事”错误。《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故选B。
5.D
【详解】A.成分残缺,可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加“的水平”等;
B.两面对一面,可在“在立德树人中”后加“能否”;
C.重复累赘,去掉“约”或“左右”;
故选D。
6.D
【详解】D项有误,《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
7.B
【详解】A.成分残缺,应该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后补充上“的生活方式”;
C.应该删去“能否”;
D.“人们”与“万众瞩目”意思重复。
故选B。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8.C
【详解】A.语序不当,把“通过”和“审议”交换位置;
B.句式杂糅,去掉“十分重要”;
D.重复啰嗦,“逾”和“多”重复,去掉一个;
故选C。
9.D
【详解】D.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故选D。
10.B
【详解】(1)①句的“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承接上文的“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故①句在首位。(2)“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和①句的“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照应,故①③。(3)②④⑤三句都是和“艾草”“菖蒲”相关,⑤句是总起句,指出二者配对关系,接着先是“平日里”情况,然后是“每到端午”情况,故⑤②④。故①③⑤②④,故选B。
11.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作答此题,先通读句子,了解文段大意,再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借助关键词语排序 。句子写的是当代青年的消极情况。根据“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内容上由“不愿拼搏”到“遇上挫折就放弃”的递进关系,可知④①③排序正确;②句是说明产生这些消积情绪的原因,应放在句首。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C。
12.D
【详解】《故乡》不是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而是出自小说集《呐喊》。故选D。
13.A
【详解】B.句式杂糅,应该删去“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C.两面对一面,应该删去“能否”,或者将“成功”改为“成败”;
D.“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该删去其中一个;
故选A。
14.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振耳欲聋——震耳欲聋;
B.交相辉应——交相辉映;
D.嶙(nín)峋——lín;
故选C。
15.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正确运用的能力。
A.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跟上来。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符合语境;
B.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比喻慌乱间没有主意,不知该怎样应付。符合语境;
C.锲而不舍: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符合语境;
D.两肋插刀: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依据“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可知,不符语境;
故选D。
16.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③句为中心句,统领全部内容,概括出扇子身上含有“大文章”,为首句;其次为②句,“狭小”与第③句的“小物件”相照应,后半句概括介绍扇子上的东方文化所能涉及的诸多形式;然后是①句,紧接着②句具体写“诸多形式”,“扇面书法、扇面绘画、扇面刺绣、扇面篆刻、扇面雕镂等”;然后是⑤句,这句是过渡句,“不只在诸多艺术领域呈现出美学功能”承接②①句的艺术领域,“还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展现独有的价值”引出下句的“政治”领域;最后是④句,具体写了扇子在秦汉时期“政治化意味”。这段话是总分的结构特点。③句为总写,②①分写扇子在艺术领域的价值,⑤④分写扇子在政治等领域的价值。因此排序为:③②①⑤④;
故选B。
17.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B.《卖炭翁》的作者是白居易,并非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故选B。
18.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
B.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C.搭配不当,将“提升服务举措,创新服务效能”改为“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
故选D。
19.C 20.B 21.A
【解析】19.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A.有误,瑕——遐;
B.有误,氛围(fēn);
D.有误,醇——淳。
故选C。
20.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沉迷”指深深地迷恋,“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联系下文的“一条小巷中”“一间老宅里”“一盏路灯下”的语境可知,此处应该用“沉醉”,排除AD;
“与生俱来”意思是从一生下来就有,天生,“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此处应该用“与生俱来”。
故选B。
21.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联系上文内容可知,此处要表现苏州博物馆的怪石之美和水墨画之美,并且后者意思更深一层,故选A。
22.C 23.A
【解析】22.A.眼花瞭乱——眼花缭乱;
B.虚拟nǐ;
D.驰聘——驰骋;
故选C。
23.A.“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根据语境“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可知,甲处用“随波逐流”。“迷失”:分辨不清(方向、道路等)。“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使人迷乱。根据“有的人难以自控……于虚拟场景”可知,乙处用“迷失”。“抵制”:阻止,抗拒,排斥。“抵御”:抵抗,防御。根据“低俗”可知,丙处用“抵制”。故选A。
24.B 25.C
【分析】24.A. 广袤(máo)——(mào);
C. 婀娜(nà)——(nuó);
D.中流坻柱——中流砥柱;
故选B。
25.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甲处,流转不息:不停地流动翻转。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根据“流动,一个饱含动感与张力的美丽之词。多少精彩的流动”分析“流转不息”合适;
乙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根据“国家竞争实力”分析。“与日俱增”合适;
丙处,细致:指办事精细周密或事物细密精致。细腻:指细致光滑,也可用来形容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根据“画卷正开启工笔勾勒”分析,“细腻”合适。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