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有理数的乘除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5-12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7课时)
1.4.1有理数的乘法(4课时)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理解有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4、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能熟练地进行加、减、乘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实例,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接下来归纳出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的关系;最后得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使用.用计算器对有理数进行乘法运算的使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个教学环节,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2、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乘法法则中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关系的推导.
教学难点:几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和能灵活运用运算律简便运算.
设计思路:
通过三节课新课的教学,第1课时完成对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第2课时则重点在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第3课时则是分配律的运用(去括号、合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三角板、小黑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19课时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接下来就应该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请看下面问题:
1、2×3等于多少?表示什么?答案:2×3=6,表示3个2相加,即2+2+2.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什么?答案:(-2)×3
师:2×3是小学学过的乘法.(-2)×3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板书:1.4.1有理数的乘法.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师:在数轴上,若向右运动2尺记作2尺,向左运动2尺记作什么?
生:记作-2尺.
师:(1)2×3,其中2看作向右运动,每步为2尺,×3看作沿原方向走3步.用数轴表示:
结果怎样呢?(结果向右运动6尺)即2×3=6
(2)(-2)×3,其中-2看作向左运动,每步为2尺,×3看作沿原方向走3步.用数轴表示:
结果怎样呢?(结果向在运动6尺)即(-2)×3=-6
(3)2×(-3)其中2看作向右运动,每步为2尺,×(-3)看作沿反方向走3步.用数轴表示:
结果怎样呢?(结果向左运动6尺)即2×(-3)=-6
(4)(-2)×(-3),其中-2看作向左运动,每步为2尺,×(-3)看作沿反方向走3步.用数轴表示:
结果怎样呢?(结果向右运动6尺)即(-2)×(-3)=6
师:从上面(1)—(4)通过思考、讨论、探究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的规律,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____数,负数乘正数积为___数,正数乘负数积为___数,负数乘负数积为______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___.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例:(-5)×(-3)………同号两数相乘 (-7)×4………________
(-5)×(-3)=+( )……得正 (-7)×4=-( )……_____
5×3=15………把绝对值相乘 7×4=28………__________
∴(-5)×(-3)=15. ∴(-7)×4=-28
2、例题分析:
例1:计算:(1)(-3)×9 (2)(-)×(-2)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2)=1.
注意:0没有倒数.
例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解:(-6)×3=-18 答:气温下降18℃.
从乘法法则看出,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那么,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如何确定其符号呢?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5) (2)2×3×(-4)×(-5)
(3)2×(-3)×(-4)×(-5) (3)(-2)×(-3)×(-4)×(-5)
根据上式计算,探究下列问题,并填空: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几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_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时,积是负数.
例3:计算:
(1)(-3)××(-)×(-) (2)(-5)×6×(-)×
(3)(-5)×8×(-)×(-1.25) (4)(-)×××(-)
你能看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
(1)7.8×(-8.1)×0×(-19.6) (2)2002×(-2003)×(-2004)×0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_____.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几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3、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
4、有理数乘法运算步骤:(1)先确定积的符号;(2)求出各因数绝对值的积.
(四)作业:
P40 1,2
(五)板书设计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几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3、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
4、有理数乘法运算步骤:(1)先确定积的符号;(2)求出各因数绝对值的积.
第20课时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根据乘法法则计算:
(1)5×(-6) (-6)× 5
(2)[3×(-4)]×(-5) 3×[(-4)×(-5)]
2、小学学过哪些运算律(五种)
小学学过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前面我们在有理数的加法中已知道在有理数的范围内也适用,那么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是否仍然适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问题.
板书: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运算.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1)5×(-6)=(-6)× 5
(2)[3×(-4)]×(-5)=3×[(-4)×(-5)]
根据上式探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仍然适用:
计算 5×[3+(-7)] 5×3+5×(-7)
而5×[3+(-7)] =5×3+5×(-7)
分配律:a(b+c)=ab+ac
3、例题分析:
例1:用两种方法计算 (+-)×12
解法1:(+-)×12=(+-)×12=-×12=1
解法2:(+-)×12=×12+×12-×12=3+2-6=1
思考:比较上面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2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运算量小?
例2:计算:×(-15)
解:×(-15)=(10-)×(-15)=10×(-15)-×(-15)
=-150+=-
4、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计算:(-51)×(-14)
按键顺序,显示:-51)×-14=714
也可以只用计算器算乘积的绝对值,然后再加符号.
例3:写出算式:-5-6×2.5+(-9)的按键顺序.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在计算过程中,灵活运用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
2、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运算,可以为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服务.
(四)作业:
习题1.4 7(3)(4)
(五)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分配律:a(b+c)=ab+ac
例1:用两种方法计算 (+-)×12
解法1:(+-)×12=(+-)×12=-×12=1
解法2:(+-)×12=×12+×12-×12=3+2-6=1
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运算:
第21课时
1.4.1 有理数的乘法(练习课)
教学目的:加强学生对已学乘法运算及运算律的掌握.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练习题:
1、计算:
(1)(-3)×(-5) (2)-×(-) (3)×(-0.2)
分析: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2、计算:
(1)(-5)×8×(-7)×(-0.25) (2)(-)×××(-)
(3)(-1)××(-)×0×(-1)
分析:先根据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3)中有一个因数是0,所以积为0.
3、简便运算:
(1)(-3)×(-)×(-)×
(2)(-+-)×(-24)
(3)4×(-3)+3×(-3)-2×(-3)+7×(-3)
(4)(-1.2)×0.75×(-1.25)
分析:运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1)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应用乘法的分配律;(3)逆用乘法的分配律.(4)先将小数化为分数,再约分相乘,可使计算简便.
第22课时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4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4×(-3)+3×(-3)-2×(-3)+7×(-3),我们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呢?
生:将乘法分配律反过来利用.
4×(-3)+3×(-3)-2×(-3)+7×(-3)
=(4+3-2+7)×(-3)
=12×(-3)
=-36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类似地,(-23)×25-6×25+18×25+25,如何进行简便运算呢?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我们用字母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的乘积记为2,3与的乘积记为3,则式子2+3是2与3的和,2与3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与3分别是这两项的系数.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这两项可以合并,将分配律反过来利用,可得2+3=(2+3)=5
得出归纳:P41
a+b=(a+b)
2、课本例6计算:(1)-2y+0.5y; (2)-3x+x-x
分析:式子中含有相同字母因数,合并它们的方法是合并系数,再乘字母因数.
练一练:P42 练习 计算:
3、考虑去括号的问题:
先考虑一个正数与一个括号相乘,如5乘(x-2y=3),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5(x-2y=3)=5x+5·(-2y)+5×3=5x-10y+15
再考虑一个负数与一个括号相乘,如-5乘(x-2y=3),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5(x-2y=3)=-5x+(-5)·(-2y)+(-5)×3=-5x+10y-15
可发现:P43 去括号的规律.
例7 计算:
(1)-3(2x-3) (2)3x-(2x-4)+(2x-1)
解:(1)-3(2x-3)=-6x+9
(2)3x-(2x-4)+(2x-1)
=3x-2x+4+2x-1
=3x-2x+2x+4-1
=3x+3
练一练:P43 练习 计算: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本节课主要学习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去括号,合并含相同字母因数的项.
(四)作业:P48 9
(五)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4课时)
1、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项:ax+bx=(a+b)x
例6计算:(1)-2y+0.5y; (2)-3x+x-x
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
例7 计算:
(1)-3(2x-3) (2)3x-(2x-4)+(2x-1)
解:(1)-3(2x-3)=-6x+9
(2)原式=3x-2x+4+2x-1
=3x-2x+2x+4-1
=3x+3
1.4.2 有理数的除法(3课时)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理解有理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并初步了解有理数法则的合理性及倒数的意义.
2、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3、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4、会解有关除法运算的应用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材通过除法意义计算一个实例,得出法则可以利用乘法来进行的结论,得出除法与乘法类似的法则,最后通过几个例题的教学说明有理数除法的另一种形式,也指出有理数除法与分数互换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法则,感知数学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3、通过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有理数除法法则中学生对商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难点:乘除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技巧的应用.
设计思路:
第1课时通过实例引入导出有理数除法法则,接着实际例题综合应用;第2课时主要在于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23课时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小学,我们学过除法,如8÷4=8×=2.那么8÷(-4)又会等于多少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1.4.2 有理数的除法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怎样计算8÷(-4)呢?要求一个数,使它与-4相乘得8.
∵(-2)×(-4)=8 ∴8÷(-4)=-2 ①
又∵8×(-)=-2 ②
∴8÷(-4)=8×(-) ③
③式表明,一个数除以-4可以转化为乘-来进行,即一个数除以-4,等于乘-4的倒数-.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在尝试:(-8)÷(-4)=? (-8)×(-)=?
1、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b≠0)
提出问题:(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如何确定?商的绝对值呢?
(2)0不能做除数,0作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从有理数除法法则得出另一种说法: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如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说明:两数相除,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可用法则2,在确定符号后往往采用直接除;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特别是当除数是分数时,可用法则1,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比较方便.
3、例题分析:
例1:计算:(1)(-36)÷9 (2)(-)÷(-)
解:(1)用法则2 (2)用法则1
例2:化简下列分数:
(1) (2)
解:(1) =(-12)÷3=-4 (2)=(-45)÷(-12)=
例3:计算:
(1)(-)÷(-5) (2)-2.5÷×(-)
解:(1)利用乘法分配律 原式=×=125×+×=25+=
(2)原式=××=1
例4:计算
(1)(-29)÷3× (2)(-)×(-)÷(-)
(3)-6÷(-0.25)× (4)(-3)÷[(-)÷(-)]
解:(1)原式=-29××=-
(2)原式=-××=-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除法的两种法则的恰当应用.
2、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为乘法,在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四)作业:
P48 7 (4)(5)(6)
(五)板书设计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1课时)
1、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b≠0)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如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例1:计算:(1)(-36)÷9 (2)(-)÷(-)
解:(1)用法则2 (2)用法则1
例2:化简下列分数:
(1) (2)
第24课时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常情况下,是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进行计算.那么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板书: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例1:计算
(1)(-)÷(-6)-3.5÷×(-)
(2)1÷(-1)+0÷(-5.6)-(-4.2)×(-1)
例2:一天,小江和小利利用温差测量山峰的高度,小江在山顶测得温度是-1℃,小利在山脚测得是5℃.已知该地区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8℃,这个山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依题意得[5-(-1)]÷0.8×100=750(米)
答:(略)
例3:P45 例10
例4:用计算器计算(-0.056)÷(-1.4)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2、有关有理数运算的应用题.
3、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四)作业:
(1)-1+5÷(-)×(-4) (2)-8+4÷(-2)
(3)(-7)×(-5)-90÷(-15)
(五)板书设计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
例1:计算
(1)(-)÷(-6)-3.5÷×(-)
(2)1÷(-1)+0÷(-5.6)-(-4.2)×(-1)
例2:一天,小江和小利利用温差测量山峰的高度,小江在山顶测得温度是-1℃,小利在山脚测得是5℃.已知该地区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8℃,这个山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依题意得[5-(-1)]÷0.8×100=750(米)
答:(略)
第25课时
1.4.2 有理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目的:巩固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剖析
讲解点1:有理数除法的意义及法则.
有理数除法法则:1、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b≠0)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如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练习1、计算:(1)(-40)÷8 (2)(+)÷(-)
(3)(-0.25)÷ (4)(-125)÷(-25)÷(-6)
(5)(-49)÷()÷÷(-3)
分析: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用第一个法则,如(2)(3)(4)(5);在能整除的情况下用第二个法则.注意小数可化为分数也可不化为分数,但带分数一定要化成假分数,在进行计算.
讲解点2: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注意:①符号的确定;②运算顺序自左向右依次计算.
练习2、计算:
(1)(-)÷(-)×(-) (2)(-)×(-)÷(-)÷3
(3)(-)÷9
分析:按照运算顺序,自左向右.乘除混合运算时,注意乘法不动,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讲解点3: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无括号先乘除后加减.
练习3:计算:
(1)3÷2×(-) (2)1.6+5.9-25.8+12.8-7.4
(3)23×(-5)-(-3)÷ (4)×(-)×÷
(5)-3-[-5+(1-0.2×)÷(-2)]
(6)(-+)×18-1.45×6+3.95×6
解:(1)3÷2×(-)=-(3××)=-
(2)1.6+5.9-25.8+12.8-7.4=(1.6+5.9-7.4)+(-25.8+12.8)=0.1-13=-12.9
(3)23×(-5)-(-3)÷=-115+3×=-115+128=13
(4)×(-)×÷=×(-)××=-
(5)-3-[-5+(1-0.2×)÷(-2)]
(6)(-+)×18-1.45×6+3.95×6=(×18-×18+×18)+6×(-1.45+3.95)=(14-15+3)+6×2.5=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