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五年(2019-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6文言文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
(2019·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为贼所获。同辈百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①,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太宗遂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②也。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家无余财,卒,无珠玉以为含。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天下叹伏之。
(选自《大唐新语》,有增改)
【注释】①将作丞:级别较低的官职名。②伐:自夸,夸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遇疾 未果,寻病终
B.莫不备具 百废具兴
C.无珠玉以为含 可以一战
D.而多弼不自伐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B.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C.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D.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很器重李大亮,在其生病时,亲自煎药送服。
B.张弼在李大亮的引荐之下,受到朝廷重用,获得升迁。
C.文章赞美了李大亮感恩图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
D.本文与《周亚夫军细柳》都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020·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中考真题)李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 ”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②,大营宫观,无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③。帝以沆无密奏,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 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④,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李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旰(ɡ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③寝:搁置。④动遵条制:行动遵守规章制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至旰食 或王命急宣
B.会契丹犯边 多会于此
C.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康肃笑而遣之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B.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C.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担心真宗会纵情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因为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所以皇帝要降罪于他。
C.选文赞美了李沆忠良勤勉、富有远见、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生活简朴的品质。
D.选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2021·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中考真题)孔奋传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建武①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姑臧②令。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③,每任令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预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擒灭茂等,奋妻子为隗茂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为政明断,彰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选自《后汉书·孔奋传》,有删改)
【注释】①建武:光武帝刘秀年号。②姑臧:地名。③市日四合:每天有四次集市。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士多不修节操 邹忌修八尺有余
C.而击之愈厉 人不知而不愠
D.不以官属礼之 请以军礼见
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
B.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
C.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
D.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奋任姑臧令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仁平,孝顺母亲,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B.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孔奋奉诏入京,没有资财,仅乘一辆车上路。
C.妻子被贼人当做了人质,孔奋和儿子全然不顾,依然追赶讨伐,以致妻子被杀。
D.选文表现孔奋清正、廉洁的品质,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022·湖北·统考中考真题)张养浩传
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优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释】①平章:官职名。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四顾壁立 顾野有麦场
C.其人已去 其真无马邪
D.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下列对文中画我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B.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C.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D.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B.对有盗窃前科的百姓和祸害乡民、暴虐残忍的土匪,张养浩宽严有别。
C.张养浩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轻车简从去陕西任行台中丞。
D.选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张养浩清廉爱民、嫉恶如仇的品质。
1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冯异者,颍川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起,异与苗萌共据五城,为王莽拒汉。光武①略地颍川,久攻不下。异出行,为汉兵所执。其从兄冯孝,从光武,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崛起,多暴横,独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光武及此,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李轶守洛阳,光武乃拜异为孟津将军,以拒之。异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②少帝。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君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在此时矣。”轶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乃报异书曰:“轶本与刘将军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惟深达刘将军,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轶自通书之后,不复与异争锋,故异因此攻城略地。
异为人谦退不伐③,行与诸将相逄,辄引车避道。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④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注释】①光武:和下文“刘将军”均指汉光武帝刘秀。②黜:废,贬退。③伐:自我夸耀。④屏(bīnɡ):退避。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列传》,有删改)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畔楚而归汉 攻亲戚之所畔
B.辄引车避道 属引凄异
C.异一夫之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以佐国安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
B.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
C.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
D.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
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出行时,冯异被汉兵俘虏,因其从兄举荐,得以被光武帝召见。
B.冯异有孝心,时刻惦记老母安危,决定弃城投降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
C.冯异善规劝,能借古论今,晓之以理,说服李轶放下顾虑投奔汉营。
D.冯异为人谦退,将领们讲论战功时他却独自避坐大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B 4.(1)示例:(李大亮)推让全部家产(来)送给他,张弼推辞不接受。
(2)示例: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或: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解析】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不久/不久;
B.详细/通“俱”,全,都;
C.把/凭借;
D.表并列/表顺承。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正确的停顿应为: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有误,李大亮生病时,太宗没有亲自煎药送服,而是亲自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C.有误,文章没有表现李大亮的刚正不阿;
D.有误,本文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B。
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悉”“遗”“由”“道”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选自《大唐新语》 作者:刘肃 年代:唐
参考译文: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大亮已经富贵,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贞观末年,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李大亮)推让全部家产(来)送给他,张弼推辞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请求收回我的官爵,恢复张弼的官职。” 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
大亮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 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收葬五宗的灵柩没有后代的三十多个,送终的礼仪,没有不准备得很详细的。所赏赐分给亲戚,侍奉兄嫂像父母一样。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死亡,没有珠玉可以把它含在嘴里。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天下人都惊叹、佩服他。
5.B 6.C 7.B 8.(1)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解析】5.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都是“有时”的意思;
B.适逢,正赶上 / 集会;
C.都是“那么”的意思;
D.都是代词;
故选B。
6.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意思是“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据此断句为: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故选C。
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中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并没有要降罪于他。“臣待罪宰相”中的“待罪”是官吏供职的谦词。故选B。
8.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句:恶:厌恶,讨厌。岂:怎么。效尤:效仿。
(2)句:率:带领。妻子: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据此翻译即可。
【点睛】
译文: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搁置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
李沆生性正直诚信,居家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用私事求他。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9.B 10.D 11.C 12.(1)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拼力与贼人作战。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分析】9.A.都是动词,满,达到;
B.动词,培养/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里指身高;
C.都表转折,译为但是;
D.都是介词,按照;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清廉仁义贤惠,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故正确的断句为: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故选D。
11.C.妻子:古义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被当作人质的包括儿子,最终,妻子和儿子都被杀。理解为“孔奋和儿子全然不顾”不正确。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古今异义。
(1)吏民:官员、百姓;感:使动用法,被……感动;感义: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莫不:没有谁不;倍用命:拼尽全力。
(2)虽:即使;奔:名词,飞奔的马;御风:驾着风;不以:不如,比不上;疾:快。
【点睛】参考译文: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
建武五年,河西将军窦融邀请孔奋担任守姑臧长。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却一点没有增加。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所讥笑,有的人认为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徒然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亲自带着妻子儿女一同以普通饭菜为食。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空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惠,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共同凑集收敛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一点都不接受。
孔奋抵达京城后,授职为武都郡丞。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残杀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追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企图作为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一心为国,毫不被贼人所动,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拼力与贼人作战。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希望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赏了孔奋,拜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施政清明有决断,甄别和表扬善行,痛恨错误行为。见到人有美德,爱之如同亲人;对不良行为,则嫉恶如仇,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13.B 14.D 15.C 16.(1)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解析】1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遗:动词,遗失/动词,留给,给予;
B.顾;动词,看/动词,看;
C.其:代词,那/助词,加强诘问语气;
D.乃:连词,于是,就/动词,是;
故选B
14.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的意思是: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故选D。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文章第④段“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的意思是: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并不是C项所说的“张养浩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
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去(离开)、官(官府)、犹(尚且,还)为立碑颂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子(你)、非我(不是我)、安(怎么)、知(知道)”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 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今属山东)地方的学正。
之后,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 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
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今属山东) 县尹。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天历二年,关中(今陕西)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得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17.A 18.C 19.B 20.①我听说明镜是用来照出原形的,追忆往事才能更好地洞察时事。
②况且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解析】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通假字,同“叛”,背叛/通假字,同“叛”,背叛;
B.动词,牵引/动词,延长;
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D.介词,来/连词,因为;
故选A。
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他们都是畏惧天意明了天命,看到了存亡的征兆(深谙盛衰的规律),所以能抓住成功的时机,成就万世的功业。
故断为: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
故选C。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决定弃城投降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有误。根据第二段“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崛起,多暴横,独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光武及此,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冯异有孝心,时刻惦记城中老母安危,弃城投降是为报答光武的不杀之恩;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愚:我;闻:听说;以:用来;照形:照出原形;知今:指洞察时事。
(2)且:况且;欲:想要;安:怎么。
【点睛】参考译文:
冯异是颍川郡父城县人。他爱好读书,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初起时,冯异与(父城县长)苗萌共同监察五座城,为王莽抵御汉军。光武抢占颍川时,攻打父城县攻不下来。冯异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着光武,举荐冯异,得到了召见。冯异说:“以冯异我一人的微薄之力,不足以影响您的强弱。我的老母尚在父城之中,请允许我回去据守五个城邑,立功来报答您的恩德。”光武回答说:“很好。”冯异回去后,对苗萌说:“当今众将领都是由武士兴起,大多暴虐专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抢掠。我看他的言谈举止,并非庸俗之人,可以归附他。”苗萌说;“我与您生死与共,一切都听从您的安排。”光武途经父城时,冯异等人随即打开城门奉上牛酒相迎。光武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李轶驻守洛阳,光武就拜冯异作孟津将军,来对抗他。冯异便写信给李轶说:“我听说明镜是用来照出原形的,追忆往事才能更好地洞察时事。过去微子离开殷商投奔周武王,项伯叛离项羽而归附汉室,周勃废黜少帝而迎立代王,他们都是畏惧天意明了天命,看到了存亡的征兆(深谙盛衰的规律),所以能抓住成功的时机,成就万世的功业。您如果能明白成败的大势,立即做出决断,与古人比量功劳,(转祸为福),现在正是最好时机。”李轶虽然知道长安国势已经衰微,想要投降又感到内心不安。于是就给冯异回信说:“李轶本来与刘将军首倡造反汉朝之事,结为生死的约定。希望能向刘将军转达我的心迹,我愿进献策略,来辅佐国家、安定百姓。”李轶自从回信之后,就不再和冯异争锋相对了,冯异也因此得以攻城略地。
冯异为人谦让,从不自夸,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每次军队停下来作短暂休息时,将领们都围坐在一起讲论战功,冯异却经常独自避坐大树之下,在军中有“大树将军”的称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