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18: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学习目标
1、诵读词作,感受豪放词风。
2、把握诗歌鉴赏“炼字”方法,提 高诗词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悲壮豪情,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板块一
朗读活动之一:
读出全词的豪放气势
请用一个四字词来表达自己读了这首词的感受。
咏景抒怀 气势磅礴 感情豪放
雄奇壮丽 画面壮阔 雄风浩荡
铿锵有力 洒脱豪迈 壮志豪情
······
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绘壮丽之景,画面雄奇壮丽,意境壮美开阔,气势磅礴,雄风浩荡;下阕刻画豪迈之人,抒发壮志豪情,集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颇能代表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板块二
朗读活动之二:读出重点字词的力度
1、请你找出上阕中写景的句子,并朗读,朗读时一定要体现出重音轻音,做到铿锵有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这些写景句子中哪些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穿 拍 卷
乱 惊
炼字时找哪些字?
动词、形容词、
数量词、叠音词······
答题步骤: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感情/谈作用)  
讨论并这样组织答案
格式:
该词有……的含义, {释含义}
采用……修辞手法,化……为… … {明手法}
写出了……情形(描绘……什么图景){描景象}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或“为……做了铺垫”){表感情、谈效果}
“穿”,“拍”“卷”从形声色的角度,写出山崖高耸入云,江水猛烈的与岸拍击,浪花恣意翻滚的形态,{释含义}采用夸张拟人比喻的手法,将乱石、惊涛、浪花形象化,{明手法}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描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以周瑜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赞美,感情激昂饱满,酣畅淋漓,同时照应上阕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像惊涛拍岸如此强大的历史洪流才能拍尽滚滚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前后呼应且浑然一体。{表感情/谈效果}
板块三
朗读活动之三:
读出内敛中的洒脱
下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形象?
周瑜是一个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叱咤风云,
潇洒儒将。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周瑜是赤壁大战的主角。
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抒发自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的情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你觉得作者在这里的感叹是积极的呢还是消极的?
积极的。作者感概“人生如梦”,其实是在说虽然我现在在黄州时运不济,壮志难酬,可是这些感伤会像梦一样转瞬即逝。自己和周瑜一样是有着英雄梦的人,他们是惺惺相惜的。人生就像梦一样短暂,可是英雄梦是不朽的,这种不朽就像那永恒的江月一样,于是词人说一樽还酹江月,这是对自己英雄梦的祭奠。苏轼这是大悲哀之后的成熟。一个人在自己意气风发时自然会有有英雄梦,想要建功立业,可是苏轼的成熟,豪放就在于哪怕是不得志,仕途受挫时仍然能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怀揣着那个英雄之梦,这是一种悲壮的豪放,而不是消极。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周瑜是赤壁大战的主角。
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抒发自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的情感。
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东坡突围》余秋雨
全班齐读全词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请写200字的感想在周记本上。
探讨
录制时间:2017年4月
录制单位:玉溪三中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