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评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评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8 10:4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测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两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3.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4.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原指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里的“中世纪”指的是封建专制国家)。”此评价最适合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6.清政府1895年5月20日电令:“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此电文对应了我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哪一具体内容(  )
A.割让香港岛 B.割让九龙司
C.割让台湾全岛 D.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
A.都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B.都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实践的产物
C.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D.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8.下列人物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秀全提拔的青年将领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0.某次战争后,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发表演说:“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制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该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1896年,有人作诗如下:“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以下哪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
12.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
C.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答案
一、选择题
1.B 从材料信息看,“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故选B。A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
2.B 有识之士描述了一国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一国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会得到列强齐心地帮助。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答案选B项;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与“门户开放”政策无关,因此D项错误。
3.D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项;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项;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项。正确答案为D项。
4.C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其他两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5.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质,故选C项。
6.C 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1895年”“饬令陆续内渡”可知是割让台湾全岛。
7.C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但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实践的产物。
8.C 注意题干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后期提拔的青年将领,②③应排除。
9.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统治基础,推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10.D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以华人制华地”“团匪”等信息。结合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影响,可知选D。
11.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史料的能力。要注意材料中的“1896年”“春愁”“一哭休”等关键信息。
12.C 《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排除A项;清政府的抗议主要基于侵略军对官员的处理而非源自意识到主权丧失,且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清政府收回主权的意图,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看,侵略者肆意处置中国的官吏,说明中国独立主权已被外国侵略者控制,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13.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14.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张季子九录·文录》中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他之所以肯定辛亥革命,是因为(  )
A.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旧的政治制度
C.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15.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民主化并没有真正实现,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在制度层面上取得了成功。这种情况出现的标志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戊戌变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宣统帝下诏退位
16.有人将五四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的群众运动。”这一评价表明(  )
A.五四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继承
B.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内除国贼”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
D.是一场组织严密的民众爱国运动
17.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18.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对农民穷困和痛苦生活表示同情与关注
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C.以组织、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D.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0.(2014·天津文综)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1.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五年一日,建树实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不能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B.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
C.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
22.研读下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  )
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
13.B 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张謇是肯定辛亥革命废掉旧的封建专制政体,因而B项最符合题意。其他A、C、D三项与题干中张謇的意思不同,故排除。
15.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制度层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中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重要原则和责任内阁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B 本题考查评价历史问题能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A项;“内除国贼”与材料捍卫国家主权、不排外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群众自发的爱国运动,故D项说法不正确。“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体现理性思想,B项正确。
17.B 从五四学生游行过程看,支持者有人民,西洋人,还有巡警等各方面的力量,故选B。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青年学生发挥的是先锋队的作用,D项与史实不符。
18.B 本题考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材料分析了农民的艰难境遇,认识到农民成为革命最大要素。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D项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二大”时,党的中心工作仍是领导工人运动;A项不是最佳选项。
19.D 材料反映中共由排斥其他党派到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靠工人单枪匹马无法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0.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应选D。
21.D A项可从《左权同志碑志》与“遽以英勇殉国闻”中体现;B项可从“作战几遍中原”“清漳河战役”中体现;C项可从“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中体现。由“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说明共产党对左权牺牲哀悼,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
22.B 图片信息反映了1947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此行动不是战略决战,故排除A、C两项,D项指渡江战役。
23.(2014·天津文综)《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24.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会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5.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5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次战争后留下的残迹?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这首诗写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3分)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件爆发之后?举例说明日本全面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罪行。(3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3分)
答案
23.C 从题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应选C。
24.C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歼灭黄百韬兵团、从北面威胁徐州”等可知是淮海战役。
25.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有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经分析符合条件的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应该选择B。
二、非选择题
26.(1)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这次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这首诗写于甲午战争之后。“四百万人同一哭”的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4)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国家主权(或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7.九十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备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1920年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是不是推翻否定礼教,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1941年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5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4分)
28.“一路风雨一路歌”,28年风雨历程,28年岁月沧桑,从1921到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材料二: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右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材料四:“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籍。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旧历翻开到4月23日。”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6分)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5分)
答案
27.(1)相同点: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不同点: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2)态度: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原因: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看法:①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或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②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注意:只要回答其中任何一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
(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为各自目的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及其影响。第(1)题,两人的相同点是都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不同点是如何看待民众的力量;第(2)题,从运动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28.(1)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不同: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进行改编。
(3)事件:国共重庆谈判。成果: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4)意义: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或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提示并结合所学,可知“依据”是井冈山根据地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正确革命道路的提出。第(2)问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中共一切从民族大义出发,在土地革命纲领上、执政党的地位上、军队上都作出了相应调整。第(3)问根据材料三提示,1945年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会晤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成果是达成协议,确定了一个方针。第(4)问根据材料四中的“总统府”和时间“4月23日”,可知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推翻了国民党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