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21:2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检测试卷1
一、基础清(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玄虚(xuán)停滞(zhì)汲取(jí)根深蒂固(tì)
B.压榨(zhà)豢养(juàn)遁词(dùn)孜孜不倦(zī)
C.中伤(zhòng)懦夫(nuò)盲从(máng)锲而不舍(qì)
D.折扣(zhé)搽粉(chá)脊梁(jǐ)自暴自弃(bào)
2.下列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匡骗 渺茫 视察 行之有效
B.凶险 灌溉 鲁钝 持之以衡
C.虚妄 流俗 崇拜 不足为据
D.脂粉 摧残 懒惰 走头无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B.任何艺术都要灵活多变,如果墨守成规,终究摆脱不了衰落的命运。
C.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件事,不管怎样劝说都不听,真是不言而喻。
D.只要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大家,这些谣言便不攻自破了。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生命也不可重复,你只有一个人生。
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我不相信他会对其他生命负责。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④所以一个人根本的责任就是要对你唯一一次的人生负责。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③④②
5.下面是一份阅读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请指出其中三处语病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大众阔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②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③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清(20分)
6.(国学题)诗文默写。
(1)鸟下绿芜秦苑夕,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5)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体现高尚品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题)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实践活动。请你完成练习。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①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②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③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身之主宰便是心。”《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④那么,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呢?
⑤其一,养神以养心。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儒家也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⑥其二,怡情以养心。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⑦其三,修德以养心。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
⑧古人的养心之道告诉我们:最好的养生莫过于养心。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本文,请你对家人朋友提两条科学养生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2.文章第②③④段从不同角度论证本文中心论点,试概括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邓稼先刘禅司马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清(5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晴朗的傍晚,放学了,爸爸在校门口等着接我回家,我扑进爸爸怀里,说:“我都一天没见到太阳了!”爸爸说:“阳光一直都在呀……”
参考答案
一、基础清
1.D 点拨:A项“蒂”读“dì”;B项“豢”读huàn”;C项“锲”读“qiè”。
2.C 点拨:A项“匡”应为“诓”;B项“衡”应为“恒”;D项“头”应为“投
3.C点拨:“不言而喻”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与语境不符。
4.B 点拨:③句从生命的独一无二谈起,引出“你”的独一无二,故③置于首位;①句紧跟③句阐述“生命”,你的“人生”;④句由此得出结论“对你唯一一次的人生负责”;②句从反面阐述对“人生不负责”的危害。
5.示例:(1)②去掉“都”。
(2)③3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3)④在“在于”后面加“是否”。
二、素养清
6.(1)蝉鸣黄叶汉宫秋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4)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5)略。(每空1分,共10分
7.(1)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古代家规内容相近。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每条2分,共6分)
点拨:应抓住材料一中的“西周”“春秋”“源头”材料二中的“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材料三中的“作用”“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来概括。
(2)示例:我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我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三、阅读清
(一)8.LG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点拨:本题考查论点归纳,可以抓标题,看首尾,搜段落,或概括。通过读文章,可以发现本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9.引用论证。如:引用清代名医尤乘的著作《寿世青编》中的观点证明了“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点拨: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全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黄帝内经》《寿世青编》《北史·崔光传》《千金要方》等典籍,老子、孟子等名人的言论,旁征博引。
10.不能去掉。加点部分从国家、时代、领域等方面对提出养生理念的内容进行了限制,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去掉后可能与事实不符。点拨:本题考查论证语言议论文的语言简洁、严密、鲜明、深刻。分析时先从加点部分本身的内容入手,“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涉及国家、时代、领域三方面,再结合其后画线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11.示例:①要淡泊名利,心境保持平和宁静,不受物欲诱惑。②要怡情,要情趣健康,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健康的兴趣爱好。【实】【正】(每条2分,共4分)点拨:本题是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的拓展探究题。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12.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只有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点拨:本题考查论点归纳,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可结合“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和“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这两个语句概括作答。
13.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点拨: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在文章第③段,作者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和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的人进行了对比,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14.示例: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经过不懈的努力,她成了作家、教育家。点拨:本题考查论据补充,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围绕“责任”,紧扣论点概括叙述。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
15.示例: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一个人有许多责任,但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负责【虚】。现实生活中,对自己负责,就是要做一个自尊、自爱、自重的人【正】,做有损人格的事不是对自己负责【反】。对自己负责要做一个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善良正直的人【正】,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是对自己极不负责【反】【实】。
点拨:本题属于拓展探究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认识,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
四、写作清
16.(50分)思路点拨:所给文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境要素。审题时应重点关注人物的对话,其中“我”的话“我都一天没见到太阳了!”太阳实指太阳光,可以实写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压力巨大的学习生活;父亲的话“阳光一直都在呀…”“阳光”可实指太阳光,也可虚指身心的自由、师长的关爱、父母的陪伴、乐观的心态、远大的理想等。可写人记事,也可抒情议论。
例文
一直走在阳光里
睁开惺忪的睡眼,望去,满满一屋子的阳光。这是寒假里特有的早晨,耳边萦绕着衣物与搓衣板相互摩擦的声音,夹杂着叮咚的流水声,像一支歌,我的心情也不自觉地好起来。
我懒洋洋地走进浴室,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妈妈满脸的阳光,跳跃的水珠折射着五彩的光。“终于自然醒了吧。桌子上有你最喜欢的煎蛋!椅子上有两袋被单,一会儿送到外婆家去洗。”那时,家里还没有洗衣机,一到年底,家里的被单什么的都要洗一洗,小件给妈妈,大件只好交给外婆家的洗衣机,其中的运输工作就交给我了。
一切准备就绪,我骑着自行车,隐约听到大人们的笑声和小孩子的喧闹。拐过弯一看,小区的广场贪心地抢去了一地的阳光,大家正坐在那悠闲地晒太阳。爸爸说夏天的阳光是尖的,冬天的阳光是钝的。大家似乎都浸在阳光里,小孩子裹得像肉圆子似的在金黄色的空地上嬉戏,老人们则靠在竹椅上。虽算不上什么“吴侬软语”,但那些交谈也被“钝”的阳光调配得温柔起来。风从阳光的缝隙里窜出来,老人们的银丝飘了飘,但似乎正是这阵风吹散了老人脸上的阳光,几缕调皮的阳光正在老人们的银丝间跳跃,气氛反而被这阵风吹得活跃起来。不知是说到了什么,老人们忽然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缓缓舒展开来,他们很珍惜这个机会,赶紧把快乐和阳光让风送给远方的人分享。
我回来时看到妈妈正搬着棉被走在太阳地里走近了,一股特有的阳光的味道扑鼻而来。那也是“钝”的,柔柔地进入你的鼻子,你便把阳光也吸了进去,顿时满身的阳光,特舒服。妈妈开心地笑了笑说有太阳就是好!”
还有什么比得上冬天的阳光更让人心醉呢?每次推开窗,暖暖的阳光就像一个阔别重逢的朋友马上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心里总是莫名的一阵感动和兴奋。谁说冬天就只有肃杀?或许我天生就是个乐天派,真想大叫一声:我好幸福!
总评:文章以时间为序,展现了一幅幅充满阳光的生活画面。屋子里的阳光,妈妈脸上的阳光,小区里的人们脸上的阳光等无一处不体现出暖意,不体现出生活之美好。全文构思巧妙,行文流畅,语言精练,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