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评价检测2
(90分钟10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省悟(xǐng) 诬蔑(miè) 前仆后继(fū)
B.折扣(shé) 停滞(zhì) 舍身求法(shě)
C.推敲(qiāo) 探求(tàn) 持之以恒(huán)
D.豢养(huàn) 灌溉(gài) 画龙点睛(jīng)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麻醉 摧残 诓骗 不足为据
B.凶险 视查 虚妄 墨守成规
C.激取 压榨 尴尬 根深蒂固
D.中伤 懒惰 樵夫 自暴自弃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
B.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连接在一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中国梦的实现并非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
D.骗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长时间的航海生活,难免不使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也特别思念亲人。
B.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经过7年的发展和培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品牌。
C.小说《红岩》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姐、陈然、许云峰等人的英雄事迹。
D.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结果揭晓。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B.老人、青年和孩子们,纷纷涌向那青青山坡几十年前革命英雄奋勇抗战的地方。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B.顾颉刚是我国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C.罗迦·费·因格,英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D.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7.综合性学习。(8分)
“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是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倡议成立,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中小学校、政府部门、国际性公益组织、教育企业以及媒体组成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它致力于推动“一带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青少年间的理解与信任。
今年,香泉中学申请加入了“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 ‘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校将对全校学生做一次关于“‘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的问卷调查,请你仿照示例,为调查问卷设计一个问题。(4分)
例:你认为“一带一路”会对青少年未来生活有影响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将与联盟中的外国会员学校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请仿照示例,向外国青少年朋友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4分)
例:滕王阁,位于贛江边上,王勃为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我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而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为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于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磊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文章第①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木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2分)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才……
11.文中加点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a)_______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幸笔力雄厚,就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b)_______。
⑤(c)__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蛛,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晴。”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3.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3分)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
15.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落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岛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极》2018年1月16日04版)
16.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0.一位著名的运动员曾经说过,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临低谷,那就让人生最昏沉的时刻,变作永存的精神遗产。
请以“修炼‘挫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
1.D A项,“仆”应读pū;B项,“折”应读zhé;C项,“恒”应读héng
2.B“视查”应为“视察”。
3.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感彩使用不当。
4.D A滥用否定词,应删去“不”;B语序不当,将“发展”和“培育”调换位置;C搭配不当,将“事迹”改为“形象”。
5.A“坐一坐”和“躺一躺”两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隔开。
6.C英国应为美国。
7.(1)示例:你认为“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2)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范仲淹为它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我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胜景。
8.【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分析。本文第①段三次强调是事实,实则是在强调对方论据是事实的基础上,来反驳对方的论点,指出这三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从本段的三个事实的内容来看,表现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自信,他们一味地相信神佛,相信别人,就是在自欺欺人,用下文出现的短语来表述就是论证了“中国人”具有的“自欺力”。
答案: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自欺力。
9.【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筛选。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看出文章第④段的“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一句,暗示了自信力的重要。
答案: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10.D本题考查关联词语。“正史”是指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前一句所列举的四类人,是无法进入正史记载的但作者认为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虽然无法记载入“正史”但却为人们所熟知,为人们所敬佩,可以判断前后两句之间应是转折关系。
11.【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从句子内容来看,这个句子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现在“这一类的人们”有很多。
答案: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12.【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补充论据需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选择合适的事例,即可解答。补充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只能从“当代中国”的事例中选择。
答案(示例):国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13.【解析】此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讲述了阅读的意义;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
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
14.【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第③段论述了阅读力量,B句“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就提到了“阅读的力量”,所以a处要填B句。第④段“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从反面论述“阅读的意义”,下一句从正面加以论述,所以b处要填A句。第⑤段论述了“读书滋养人的内在气质”,所以c处应填C句。
答案:B A C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文章第⑥段,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
16.【解析】此题考查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③段的“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第④段的“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等句作为答案。
答案: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17.【解析】此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首段往往有引出文章论题、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等作用。
答案: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18.【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
答案: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19.【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20.略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