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22: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试题
一、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兹润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用心泉息灭如火的疾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1)给加点字注音。 洗濯(   )  琐碎(   )  丰盈(   )
(2)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事情搞成如此局面,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
B.他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他的书房里挂满了名人字画,闲暇时他总是约一两知己,欣赏揣摩,真是附庸风雅呀。
C.语文书中的每幅插图都是精心绘制的,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阅读轻松。
D.以他的个性,事情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
B.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候也需要。
②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直言和婉言。
③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截了当,就是直言。
④批评别人或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
⑤说话要讲究方式,但是违背真实的原则,一味追求说话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⑥对于有些事物,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婉言。
⑦我们现在的社会,抛弃了旧社会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虚伪客套,要求在有礼貌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A.⑤②③④⑦①⑥   B.②③⑦①⑥④⑤ C.⑤②③⑦④①⑥  D.②③⑦⑤⑥④①
7.仿写句子,要求话题、句式和修辞手法前后一致。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语言运用。
随着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似乎一切信息、知识都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针对这一现状,某班级准备就“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分正方反方展开辩论。请你选择一方,在辩论会上陈述观点。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材料二:“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英文缩写BRF)是“一带一路”提出几年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主要包括开幕式、圆桌峰会和高级别会议三个部分。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是今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右图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识。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2)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解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识。
二、阅读理解
(一)人生需要“顶住” 李秦卫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____________。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 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韧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2.选文开篇写中国女排的事迹,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意,在第④段画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二)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7.文中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8.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三)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 潘裕民
①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的回答是“经典”。因为经典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书籍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②所谓“经典”,指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经过千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经典。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苏格拉底曾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没有经典,当然不会有好的生活。
③我认为读经典,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读”。所谓“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从网上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著作。
④哲学家周国平说:“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和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阅读经典著作。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也不容易,也同样值得庆贺。
⑤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如果不读经典,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还有什么灵魂和境界可言?从一定意义上说,读经典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在我看来,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比如我们读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明天可能去哪儿,这样才能生活得比较自在、比较自信,也更加乐观。
⑥其实,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叔本华说过一句话:“谁向往哲学,就必须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不朽的大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朱光潜先生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
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1.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1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三、写作
17年前,非典爆发,67岁的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84岁的他把自己送到了疫情的重灾区!
在他眼里,“医院是战场,医生是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钟南山教授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术,20多岁名牌大学毕业,40多岁赴英国进修,60多岁带领医护工作者抗击非典,如今80多岁的他依然挂帅亲征,赶到武汉,与“冠状病毒”战斗。
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运用
1.(1)zhuó suǒ yíng
(2)兹—滋 息—熄 疾—嫉
2.B
[解析] 此题考查运用成语的能力。A项,“一意孤行”的意思是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B项,“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含贬义,用在这里不恰当。C项,“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D项,“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
3.B
[解析] A项,冒号应改为破折号;C项,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D项,并非问句,不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4.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搭配不当,应把“增长点”改为“转变”。
5.C [解析] 顾颉刚是历史学家。
6.B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话题的中心是“说话的方式”,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先确立总领句②,然后根据“直言和婉言”可以确定下文将先介绍“直言”,再介绍“婉言”。接着按照逻辑关系介绍什么是“直言”,什么情况下需要用“直言”,由此可以确定接下来是③⑦。①为由“直言”到“婉言”的过渡句,因而①在⑦之后,引出“婉言”。下面按照逻辑思维,仍然是什么是“婉言”,什么情况下需要“婉言”,因而顺序为⑥④,⑤作为总结句放在最后。
7.示例一:倾听是划破夜幕的流星 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示例二:倾听是一朵不败的花 能绽放出生命之蕊
8.示例一:大家好!我支持正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优势明显。它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能有效提高零散时间的利用率。
示例二:大家好!我支持反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存在极大弊端。理由如下:①降低阅读质量;②使阅读者缺乏深度思考;③阅读者获得的信息是零散的,不系统,不严谨。
9.(1)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创新、文明之路。
(2)标志以两条丝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带汇聚形成球型,体现包容、团结、合作的寓意,代表全球合作,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丝带构成英文字母“S”,代表丝绸;球形中心隐含“大雁塔”,寓意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始于西安,惠及全球;丝带下方嵌入高峰论坛英文简称缩略语“BRF”,突出会议名称。
二、阅读理解
1.①“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②“顶住”是毅力,坚韧不拔;③“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
2.由热点新闻事件开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支撑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生动有力地论证了“‘顶住’是毅力,坚韧不拔”这一分论点。
[解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是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举袁隆平、屠呦呦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为比喻论证。
4.示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5.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6.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7.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8.(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9. 运用设问,引出论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够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文章的开头第一段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出了本文论述的问题——阅读经典的好处;同时,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 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具体的作用进行分析。语句引用了叔本华的话是道理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11. 不能,“从一定意义上说”表限制修饰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全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本题重点从议论语言的严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起修饰限制作用,指的不是全部,若去掉,则指全部。这样,议论的语言就不严谨了。据此理解作答。
12. 首先引用哲学家周国平说:“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提出此段的观点,然后举日本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的例子加以论证,最后写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文章第4段,首先引用哲学家周国平说的“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这句话,提出分论点;然后列举日本哲学家柳田谦十郎的例子,运用事实论据论证这一论点;最后交代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点睛】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